其实,人体许多部位都能触到搏动,由于人胖瘦不一,血压高低不一,搏动的力度可能不尽相同。
你所说的耳朵前面的血管医学名称叫“颞浅动脉”,正常人均可在此触及搏动,你若感觉触动较剧烈,可以去医院测一测血压,若血压正常,不必担心,此处搏动属正常情况。
下图为兔子耳的动脉静脉分布图:
动脉分为耳廓前动脉和耳廓后动脉,耳廓前,后动脉均分为前支、后支,其中耳廓后动脉前支粗大,沿耳中线径直上行,贯穿整个兔耳,在兔耳尖端(1.33±0.3)cm处分为两终支,分别与耳廓后动脉后支,耳廓前动脉前支相吻合。
静脉分为耳廓前静脉和耳廓后静脉,相互吻合形成耳缘静脉。
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1,外耳包括:耳廓:耳廓具有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外耳道:长约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其外1/3,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离鼓膜约0。5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外耳道呈S形弯曲。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皮肤几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故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梢受压而引起剧痛,软骨部皮肤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外耳道神经和血管:一为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等到的前半部,故当牙病等疼痛时可传至外耳道;一为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后半部,故当来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另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以及来自 耳朵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
2,中耳包括:鼓室:鼓室为含气腔,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鼓室内有听骨、肌肉及韧带等,腔内均为粘膜所覆盖。鼓室外壁即为鼓膜。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长约35MM。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其内侧端的咽口位于鼻咽侧壁,适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成人咽鼓管的鼓室口约高于咽口2-2.5CM,小儿则接近水平,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故小儿的咽部感染较易经此管传入鼓室。鼓窦乳突
2,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内耳道颅中窝颞骨岩部听觉和平衡觉的受器皆位于耳内,人耳可分外耳、中耳及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壳和听管。人的耳壳不能转动,放在辨别声音的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皆不若其他哺乳动物者有效(哺乳动物通常能转动耳壳以收集声音)。听管内有脂腺的分泌物,管壁内层有毛,两者皆可阻止异物入耳。 耳朵中耳与听管交界处有一薄膜,称为鼓膜,由外耳传来的音波,可以振动鼓膜。中耳为一小空腔,横越中耳腔有三块小骨,该三骨依序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彼此前后衔接。由外耳传来的声波被鼓膜转化成振动后,便可经由该三块小骨向内耳传递。中耳腔内有空气,其下方有一咽鼓管与咽相通,该管与咽相通处平时关闭,但会在咀嚼或吞咽时打开,容空气进入中耳,以平衡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保护鼓膜不受损伤。咽鼓管的关闭,可以阻断自己的声音由咽喉部直接经咽鼓管进入耳,否则声波会损伤耳的内部结构。假若病菌自咽鼓管进入中耳,便会引起中耳炎。内耳与中耳相接处亦有薄膜,中耳内的镫骨便与此薄膜相接。内耳为复杂而曲折的管道,故亦称此管道为迷路。该管道分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管内充满淋巴。耳蜗和听觉有关,前庭和半规管则与平衡觉有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由中耳传来声波的振动,会振动耳蜗内的淋巴,于是刺激听觉感受器而产生冲动,再经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而产生听觉。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且位于三个不同的平面上,不论头部向任何方向转动,至少其中一个半规管会受淋巴振动的刺激而产生冲动,由听神经传到大脑,就会有头部转动的感觉,此即为平衡觉。人类习惯放在平面活动,假若身体上下移动时,例如在颠簸的海上航行,半规管受到不寻常的刺激,便有晕船的感觉。前述的半规管是在头部转动时产生平衡觉,此为动的平衡觉;而前庭则在头部静止时产生头部位置的感觉,是为静的平衡觉,例如人若将头部朝下倒立,即刺激前庭,使其冲动传到大脑,便会有头部位置和平时不同的感觉。
希望能够被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