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看看,宝宝总咬嘴唇,放任不管会怎样?
残酷地告诉你,宝宝总咬嘴唇的危害,其实是循序渐进、越发明显、越发严重的。
►短期危害:
短期内,最明显的就是,你会发现宝宝的唇部经常留有牙齿的咬痕。
久而久之,也许在某一天,你就会猛然发现,孩子的嘴唇咋越来越肿……
►长期危害:
首先,宝宝很可能因为长时间咬嘴唇,出现唇炎、唇部的粘液腺囊肿等口腔问题。
其次,长期咬嘴唇,可能会出现上下排牙齿不齐、牙齿闭合“缝隙大”的情况。
这样的话,宝宝吃东西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咬断食物,久而久之,咀嚼功能发育就会受到限制,吃东西嚼不断,影响肠道消化问题。
除此之外,长期咬嘴唇,还会变丑!
要知道,拥有一副好牙,颜值加分蹭蹭上去。但如果宝宝长期咬嘴唇,就会导致牙列不整齐,影响容貌。
像长时间咬上嘴唇的话,很可能会变成“地包天”;
而习惯咬下嘴唇的话,就可能变成“龅牙”。
但不管哪种咬法,都会变丑!这是真话!
看完这几组图片,想必爸妈们已经瑟瑟发抖了,心想着“赶紧改掉这个坏习惯,逼也得逼着孩子改”。
可是,我还是要提醒一下,逼迫孩子很可能适得其反。
要想改掉孩子咬嘴唇的行为,我们还得从源头抓起,了解“孩子为什么总是爱咬嘴唇”。
孩子为什么总是咬嘴唇
根据业内信息共享,以及我11年的咨询案例总结,孩子爱咬嘴唇,通常有以下这几个原因。
1、口欲期
一般宝宝进入口欲期时,他们就会通过咬玩具、伸舌头、吐舌头、咬衣服、吃手、舔玩具等小动作,来满足自己的探索欲望。
此外,宝宝处于出牙期的时候,也有可能通过吸、咬嘴唇,来缓解出牙的不适感。
所以,像我们说的宝宝咬嘴唇,不是病,而是属于口欲期、出牙期的一个表现,这是正常的发育过程,爸爸妈妈不需要太刻意制止。
(就算你制止了他“咬嘴唇”的行为,他也会通过“吃手、咬玩具”等方式来偷偷满足自己的需求——代替咬嘴唇)
当然,如果宝宝咬嘴唇过于频繁的话,家长还是有必要引导、帮助宝宝改掉了!(具体怎么改,我后面会说到)
2、缺乏安全感
大部分宝宝咬嘴唇,其实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一旦爸妈不在身边,宝宝觉得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他们首先会通过“哭闹”来获取关注和陪伴。
但当他哭闹的时候,爸爸妈妈没有及时给予“爱的反馈”,宝宝就会延伸为咬嘴唇、抠指甲、咬手指等无意识的动作,进而来安抚自己的不安情绪 。
所以,像这位家长说的:宝宝不安、无聊的时候,会咬嘴唇。
其实,这就是一种慰藉自己的行为。
所以,宝宝出现咬嘴唇的行为时,各位爸爸妈妈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
如何改掉孩子咬嘴唇的习惯
当我们了解宝宝为什么咬嘴唇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孩子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
要注意,我说的是:“引导”孩子改掉这个习惯,而不是强迫孩子。
1、不要过于关注
有的家长,一看到宝宝咬嘴唇,立马就开始“掌嘴模式”——不许咬嘴唇!
殊不知,你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不许咬嘴唇”,反而是会加深了宝宝的记忆,强化了他们咬嘴唇的这种行为。
所以,当你看到孩子咬嘴唇的时候,记住不要立马“口头语言”提醒、制止他们。
那应该怎么做呢?
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点,通过其他方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2、转移注意力
比如,当宝宝出现咬嘴唇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通过多和他说话、玩游戏等方式,来打断宝宝咬嘴唇的行为。
经济条件、时间允许的话,爸妈可以带宝宝来一场短途出游,或者到亲友家小住一段时间。
像我们家二女儿多多,之前就有咬手指的习惯,为了帮助她改掉这个行为,我有空的时候,就会带她出去短途露营。
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多多注意力,都放在了漂亮的环境、丰富多彩的日程安排上面。
这不就有机会改掉咬手指、咬嘴唇的习惯了吗。
3、满足宝宝吸吮、咬的需求
因为在口欲期、长牙期的时候,宝宝会出现生理性的咬嘴唇、吃手、咬玩具等行为。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满足宝宝的需求,让他放任其啃咬。
像“还没长牙、即将长牙”的宝宝,爸妈可以准备些牙胶、磨牙饼干,来让他咬。
而对于那些“已经长了不少牙”的宝宝,爸妈可以给宝宝提供更多的咀嚼食物。比如,小面包、水果片、小点心、饼干……
(注意:不要一味地给孩子吃流食,如烂粥、汤汤水水,这也是不对的!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咀嚼机会”,他们的口腔能力才会得到发展。)
只要宝宝嘴巴忙起来了,那他们咬嘴唇的动作就会减少。
4、给予孩子足够的高质量陪伴
我们刚刚说,孩子之所以经常性咬嘴唇,多半是因缺乏安全感。
针对这一点,我提倡的应对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爸妈们要注意和宝宝安全感的建立,多亲亲、多抱抱他。
比如,当宝宝被什么东西吓到,家长要多加安抚、多和宝宝交流。
必要时可以试试安抚奶嘴,让宝宝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减少吸嘴唇的机会 。(当然,安抚奶嘴也不能过度依赖,1岁之前必须戒掉)
除此之外,爸爸妈妈还可以在宝宝的嘴巴上涂些“带苦味的食物”(注意:此方法适用于3岁以上的孩子)
如果以上说的方法,一一实践后都没有用,那我建议带孩子去口腔科,医生会用更专业的方法进行矫正。
当然,要改变一个习惯不是轻易的事情,这其中就需要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对孩子加以“长期的引导”。
文|CC爸妈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前两天一个家有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私信求助:
C妈,我家孩子一直有咬东西的毛病可怎么办啊?斗智斗勇好多年了,情况时好时坏。
最早是刚上幼儿园时咬衣服角、书包带、被子角,什么时候衣服的领子都湿哒哒的;纠正了一段时间后,消停了几个月,可后来又咬指甲,这指甲还没完全戒掉呢,寒假我盯他写作业,发现他又开始咬铅笔了!
好话歹话都不听,打过骂过也没用,真是愁死我了!
话说咬咬咬的行为,几乎娃娃都有,尤其是咬指甲,有研究表明, 约50%的儿童会在某个时候咬指甲。
甚至有一部分人会将这个习惯延续到成年。
0-2岁,是孩子口腔的敏感期,吮吸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反射和需求,是生理发育的正常表现。 这个阶段的“咬咬咬”不必太过于担心,也不要盲目禁止!
如果此敏感期被压抑,会导致其它敏感期的延迟,并可能以其他表现形式来弥补此敏感期的滞后。
比如一岁时得不到满足,两岁会咬人,两岁得不到满足,上幼儿园会吃笔,啃手指甲,甚至上了小学还会继续吃。
所以在保证卫生、安全的前提下,要为0-2岁的孩子提供“吃”的机会。
但如果是2岁以后,孩子仍然有很明显的啃咬行为,就需要引起注意了,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才能够真正帮孩子“戒咬”。
为什么会咬?
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啃咬的小毛病多发生在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孩子中,心理学上称之为 “儿童紧张性行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Dr. Lori Woodring指出, 孩子的安全感,往往跟固定的东西有关联。
一旦需要适应新变化,会给孩子们带来心理压力,这些 压力不仅表现在情绪和心理上,有时还会表现在孩子的行为和生理 健康 上面。
所以,孩子的“小毛病”,表面上看是行为习惯不佳,背后往往隐藏的是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01 啃咬的心理原因
Ø内心焦虑感的外化、自我安慰的形式
一提焦虑,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成年人才会有的情绪,孩子从来都是无忧无虑,不谙世事,怎么会焦虑?
其实不然,孩子同样会面临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的影响,比如:
在我们看起来虽然都是小事,不值一提,但对孩子而言就是天大的事,足以让他们感到不安和害怕。
如果父母没有及时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情绪,甚至火上浇油训斥,无疑就会放大焦虑。
年龄小,排解能力有限,但又需要找到一个情绪的宣泄口,所以很多孩子就会通过一些小动作来排解, 比如啃指甲、咬衣被角、咬铅笔等等。
有研究表明,这类动作可能类似于吮吸拇指或奶嘴,这是他们在妈妈肚子里就学会的安抚技能,可以让人感到放松和快乐。
通常开始时是无意识的,久而久之,只要精神上一焦虑,孩子就会习惯性条件反射,作出相应的动作。
Ø因无聊而形成的坏习惯
这种现象也非常常见, 多发生在孩子觉得无聊、没事情可做或者饥饿的时候,然后不自觉地通过做一些小动作来进行消遣。
比如小点的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咬指甲、吃手,大点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咬铅笔、咬嘴唇等。
CC之前有段时间就是看电视时吃手,提醒也没用。
有妈妈可能觉得动画片那么有趣怎么会无聊?
其实真正无聊的是“电视没有互动的单向输入”,后来我就参与进去跟CC聊聊“剧情”,让看电视这项活动不只是“单向输入”。
如果是这类,父母不需要过度担心,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改变孩子的习惯就可以了。
如何判断孩子是无聊还是焦虑呢?其实很简单。
第一是看孩子做小动作前,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是观察孩子的眼神和神态。
如果是眼睛无神或游离,面无表情,比较无趣地呆坐或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多半就是他感到无聊的时候,及时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
Ø自我刺激,寻找存在感
这种情况虽然不太常见,但的确存在。
精神科医生指出: 人总要有自我存在感,才觉得是活着。幼龄小朋友如果平时得不到父母的关注,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就会透过啃咬指甲的不断刺激,寻找存在感,从中获得心理满足。
所以,如果家长陪伴的非常少,恰好孩子又有啃咬的小毛病,就要留意是否这方面原因了。
02 啃咬的生理原因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啃咬行为,都是心理问题,也有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之前C爸医院就有因为孩子一直咬指甲、吃纸屑带去就医的,结果是因为感染蛔虫所导致的 「异食癖」 的表现。
据儿科大夫介绍,异食癖的表现有很多,甚至吃头发、啃脚趾、吃墙灰等等。
孩子爱咬东西,还有可能是体内缺锌、缺铁等原因所致。
所以,在排除心理因素,并进行了一段时间调整之后仍无明显改善的,建议大家到医院进行排查是否有生理因素。
5招帮孩子真正戒“咬”
生理方面需要由医生来判断,C妈今天主要说说由心理因素所导致的“啃咬”问题该如何解决。
01 减少对这个行为的关注
这里的减少并不是指真的不去关注,而是指换一种方式去关注。
孩子有各种小毛病,尤其是在屡教不改之后,家长往往很难继续保持心平气和,经常是横眉怒目地训斥:咬咬咬!又咬!说多少遍了?没长脑子吗,记不住吗!
甚至粗暴地直接把手指或者其他东西从嘴里拽出来!
在我们眼里,说三遍还不改就是故意的,就是和我们对着干!
实际上孩子并非故意, 这些动作一旦形成,基本上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换句话说,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在啃咬。
所以, 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无论第多少次,我们坚持做到友善的提醒就可以。 比如设置提醒暗号、涂安全指甲油等等,否则不但不能改掉啃咬的毛病,还会为此产生心理阴影。
02 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缓解焦虑
对于因为焦虑或寻求关注而啃咬的孩子而言,父母需要做得更多的是接纳他的不安情绪,帮助孩子缓解焦虑。
比如对于有严重幼儿园分离焦虑的孩子,就尽量做到早接,其他时间多陪伴;
对于自尊心强、害怕犯错的孩子来说,要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案,而不是在他们犯错的第一时间去指责和打骂;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回应,等等。
当我们愿意接纳孩子,与孩子的关系有所改善,让他的情绪有一个安全表达和排解的空间时,渐渐地就会“弃用”那些小动作。
03 转移注意力,寻找新的替代方式
多注意观察孩子, 一旦发现要做习惯性动作时,及时用孩子喜欢的东西、爱玩的 游戏 等帮助他转移注意力。
同时要注意有针对性,比如爱咬指甲的孩子,就带他一起玩需要双手操作的 游戏 ,像玩黏土、玩沙、玩橡皮泥,攀爬或组装积木等。
比如爱咬嘴的孩子,就带他一起唱歌、读绘本、读诗歌、说绕口令等多用嘴的项目。
这些小动作基本上都是后天习得的,在得不到巩固的情况下,慢慢就会淡化。
对于大点的孩子而言,还可以选择一些没有伤害同时可以缓解情绪的一些替代方式,例如嚼口香糖、捏减压球、打沙袋等。
04 让孩子了解坏处,内心里想要改
无论任何事情,一旦产生内驱力,做起来就容易多了。
可以让孩子一些啃咬的坏处,比如咬指甲会有哪些 健康 上的危险,可以通过图片、绘本故事、动画等方式,让孩子自己去看、去感受坏习惯带来的后果。
我曾经给CC看过一张指甲被啃光的图片。
边让她看边说,有些指甲,啃掉再也不会长了。一直啃下去,很难想象指甲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样怎么涂指甲油啊?
她明白这些之后,很快就从“爸爸妈妈让我改”,转变成了“我想要改”,改起来明显容易了很多。
05 制定小目标,合理期待
习惯的纠正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但不能一蹴而就,还有可能出现反复。
所以,首先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合理期待。
其次,可以 给孩子制定阶段性的小目标,循序渐进地来克服。
比如从一天咬8次减少到一天咬5次;从约定1周时间,到约定3周时间等等。
让孩子不断看到自己的小成就,也能增加他主动“戒除”的信心。
“啃咬”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处理不好,却有可能出现大问题。
所以既不能不重视,也不能强行矫正,而是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改正。
你家孩子“咬咬咬”过吗?是如何戒掉的?一块在评论区把小妙招分享给大家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