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功能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阻塞性通气障碍病人,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病人,由于气道阻塞,呼气时间延长,故FEV1.0及FEV1.0/FEV%均减低;
2、限制性通气障碍病人,如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广泛胸膜肥厚粘连,胸廓与脊柱畸形等病人,气道虽无阻塞,呼出气流不受限,但因胸廓及肺弹性、顺应性降低,呼气运动迅速减弱终止,致使肺活欣的绝大部分化极短时间内提前迅速呼出,FEV1.0/FVC%增加。
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发生弥散障碍。肺泡膜的面积减少,以及肺泡膜的厚度增加导致的。
2、肺泡通气于血流比值的失调,即部分肺泡通气不足以及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3、解剖分流障碍。肺换气的功能是指被泡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换气的功能发生障碍后,经过肺通气进入肺泡的空气不能于肺血管之间的二氧化碳进行交换,会导致低氧和高碳酸。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由于死腔气量不能直接测定,通过测定分钟静息通气量和呼出气C02分压可计算出死腔气量,从而得到肺泡通气量。临床上常以PaCO2来反映肺泡通气量足够与否。
2、由于测定方法和仪器不同,及受试者配合程度的差别,最大通气量正常值范围很大。一般以占预计值的百分比±20%作为正常范围。
3、用力肺活量和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均受检查时用力呼气程度的影响,前者影响较大。
4、受检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及肌力可影响上述检查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肺通气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限制性通气障碍
一、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由于肺循环是低压系统,长期卧位时,上肺部的血流量增加,但通气没有增加,所以上肺部的通气/血流比值减小,产生动-静脉短路;而下肺部的血流量减少,但通气量并没有减少,所以下肺部的通气/血流比值增加,使泡无效腔增加,从而影响正常的气体交换。
二、肺通气效率降低
卧位时,膈肌上移,胸廓容积减小,膈肌的运动部分受阻,胸廓弹性阻力加大,导致胸廓扩张受限,肺呼吸幅度减小。此外,此外,长期卧床,可出现全身肌力的减退,呼吸肌肌力也随之下降。诸多因素导致肺的顺应性下降,肺活量减少,使肺通气效率降低,气体交换受阻。
三、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增加
长期卧床可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无力,气管纤毛的摆动功能下降,不利于粘附于支气管壁的分泌物的排出。若长期仰卧位,大量支气管分泌物沉积在背部肺叶;长期侧卧位,大量支气管分泌物沉积在下侧肺叶。
加之患者咳嗽、咳痰无力,不能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使坠不能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使坠积性肺炎、支气管感染与支气管阻塞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