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颅内压力为80-180毫米H2O,当颅内的压力低于80毫米H2O的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比如头痛、头晕等,即低颅压综合症。患者出现低颅压综合症的时候,需要给予补液等治疗,因为补液后可促进脑脊液的循环再生,脑脊液生成后,可以增加颅内的压力。再者患者平时需平卧,避免直立或坐立,因为直立或坐立的时候,可以加重低颅压综合症的症状,使头痛加重。
一、低颅压综合征的症状是什么坐起站立时或活动剧烈时会头痛剧烈或后枕部,或者前额持续性胀痛,可向颈肩放射,但多在平卧或头低脚高位时,头痛可稍好转或消失,临床上称为低颅压综合征。伴随症状多见恶心、一过性耳鸣、听力下降,呕吐为非喷射性,症状缓解后可好转,怕光、眩晕、视物晃动,有平衡感缺失主诉,步态欠稳妥,少数有短暂的晕厥发作、精神障碍、抽搐、心悸、出汗。老年患者眩晕症状较多见,体格检查部分有直立时脉搏徐缓、颈强直、颈部肌肉压痛。
二、低颅压综合征危害如下:1.低颅压综合征通常会使患者出现比较明显的头痛、呕吐、前额不适,尤其是当患者在站立或坐位时,头痛的症状会加剧。在平卧位时,头痛会逐渐缓解,甚至消失,将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当脑部下垂时,大脑、中脑等部位会受到牵拉与压迫,就可引起一系列的不适症状,比如耳鸣、眩晕、味觉障碍、视力障碍等。
3.低颅压综合征还会导致下丘脑的功能出现严重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嗜睡、失语、血压改变等,重则会出现昏迷。
低颅压综合症不少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由于有些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非神经内科专业的医生)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容易导致误诊误治。 低颅压综合征是指颅内压低于70mm水柱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具有特征性的体位性头痛,即站立、坐位和活动时头痛加剧,平卧时头痛减轻或消失。头痛一般位于颞枕部,有时波及全头或向肩、颈部放射,多为钝痛。患者除头痛外,常伴有恶心、呕吐、眩晕、耳鸣、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复视、畏光、听力改变、颈项僵直等。 低颅压综合征分两类:一类为继发性,多见于腰穿术后、颅脑外伤、颅脑手术、糖尿病昏迷、尿毒症、休克、脱水、脑膜脑炎等。另一类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此类患者往往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本病好发年龄为30~49岁,病程数日至数月不等。探讨引起临床症状的原因是由于低颅压时,CSF(脑脊液)的衬垫作用减弱或消失,坐、立位时脑组织由于重力作用向下移位,使分布在颅内血管、颅底脑膜的痛觉纤维、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受到牵拉或压迫产生疼痛;亦使脑干腹部受压,影响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耳鸣及听力下降等症状。脑移位可牵拉视神经,引起视力障碍、复视、视野缺损等症状和体征。脑移位还可压迫颈神经根,出现颈项牵拉感、僵硬和颈强直。 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头颅CT可正常,但有些患者脑CT检查可发现脑室、脑池变小,脑沟变窄,但在临床症状消失后此征象也随之消失。目前认为核磁共振检查是诊断低颅压综合征的首选无创检查方法。本病的MRI特征性改变为硬脑膜弥漫性、均匀性增强。当症状减轻或消失时,MRI改变也随之减轻或消失。此外,尚可出现脑下垂征象、硬膜下积液或血肿等。腰穿测定CSF压力、常规、生化检查仍然是低颅压综合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确诊方法,基层医院均可开展。本病患者侧卧位腰穿CSF压力会低于70mmH20,有些患者甚至可为0。但应注意腰穿CSF检查往往会进一步加重低颅压症状,故在腰穿确定患者为低颅压后,应立即向蛛网膜下腔注入生理盐水10~20ml,以防症状加重。低颅压时,由于硬脑膜充血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所以血细胞和蛋白可漏出至蛛网膜下腔,造成有些患者CSF中红细胞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少数患者CSF中白细胞、蛋白轻至中度升高。当CSF中有大量红细胞存在时,应注意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鉴别。 本病误诊的常见原因有:1.医生了解病史不全面,忽视头痛、头昏等症状随体位改变的特点。2.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认识不足,如少数患者因有脑膜刺激征、血性CSF而误诊为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少数患者有眩晕而误诊为眩晕症。 一旦明确诊断为低颅压综合征,第一步应寻找引起此征的病因,对于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治疗才能有的放矢。对于不能明确病因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应让其采取平卧位,尽量减少起床直立活动的机会,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0~1500ml/天,同时让患者每天喝较多的盐开水或鼓励患者进食、咀嚼含盐量较高的食物。一般通过2~5天的治疗,患者会很快恢复。也有症状持续半月以上者,有少数人近期内反复发作。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