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飞蚊:见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混浊。当飞蚊症突然加重时,应注意是否为视网膜脱离的前驱症状。患者诉眼前有黑影飘动,黑影呈烟雾状或点、片状,形态常变换,很似小虫飞舞。飞蚊为玻璃体后脱离的体征,它可能是围绕视盘的神经胶质组织,在玻璃体后脱离时被撕下悬浮于玻璃体后皮质上而产生,也可能后脱离时撕破了视网膜血管,或撕破了与玻璃体有生理或病理粘连的视网膜组织,发生出血所致。近视眼患者突然出现这种飞蚊症状时,应扩大瞳孔,用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仔细检查眼底尤其周边部,以期发现视网膜裂孔或早期的视网膜脱离。
(2)闪光感:玻璃体发生后脱离,在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处,可牵拉激惹视网膜,产生闪光感或脱离的玻璃体在眼球运动时,击拍视网膜而引起。这一症状,可能随着玻璃体完全从视网膜脱离后会消失。闪光感也可能是视网膜脱离的先兆,应与飞蚊症一样给予足够的重视。是视网膜脱离最重要的症状,可为脱离的先兆,玻璃体变性与视网膜有病理性粘连者,在眼球转动玻璃体牵引激惹视细胞而产生闪光感。如闪光感持续存在并固定于视野中的某一部位时,应警惕视网膜脱离于近期内发生。闪光感也可出现于已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是由液化了的玻璃体自裂孔进入神经上皮层下刺激视网膜细胞所引起。
(3)视力障碍:不少视网膜脱离可以无任何先兆,视力下降是首发症状。视力改变因脱离的部位及范围而不同,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有突然发生的视力显著下降。黄斑部的浅脱离除视力减退外,还有视物变形及小视症。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时可以无自觉症状,只在脱离范围逐渐扩展,波及后极部时始觉视力障碍。
(4)视野改变:与视网膜脱离范围相对应的部位有视野缺损。视网膜脱离后有的患者觉察到黑影自某一方向如幕布状逐渐扩展。颞侧视网膜开始脱离的病例比较常见,它引起的鼻侧视野缺损区恰好在双眼视野范围内,有时不易察觉,常在遮盖一眼时始被发现。又如下方视网膜脱离时,上方视野出现缺损,但一般人向上看的机会较少,还因上方视野被上眼睑遮盖,故上方视野缺损也可被忽略。
(5)中心视力损害:因视网膜脱离的部位及范围而异。后极部脱离时视力突然显著下降,周边部脱离初时对中心视力无影响或影响甚小。只有脱离范围扩展到后极部时,才出现中心视力障碍。
(6)变视症:发生于或周边部脱离波及后极部而发生浅脱离时,除中心视力下降外,还有视物变形、变小等症状。
2.体征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前节检查一般正常。少数伴脉络膜脱离病例或脱离日久者,房水可有闪光或有虹膜后粘连。玻璃体有液化或变性,可见玻璃体的后脱离和(或)上方的脱离。玻璃体内较粗的色素颗粒则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特征。
(1)眼底表现:
少数视网膜脱离因伴有玻璃体积血或混浊较重致眼底不能查清,但多数可看清眼底。脱离浅且视网膜下液较清晰者,透过视网膜可见脉络膜的黄红或淡红色调,但不能见到脉络膜的正常结构。新发生的球形脱离,视网膜为灰白色或暗灰色稍久后,出现波浪状起伏,且可随眼球的转动而略现飘动。视网膜上血管管壁的中心反光在脱离区消失,血柱呈暗红色迂曲起伏爬行于脱离的视网膜上。脱离区内常可发现视网膜圆孔或撕裂孔。多数为1个孔(51.9%~80.2%),如有多数孔,可集中于1个象限也可分散分布。周边部小孔在检查中不易发现,小孔或不规则形裂孔常位于视网膜血管附近,须注意与出血相区别。
脱离时间较长的视网膜进一步发生退行变性和视网膜周围增殖,视网膜透明度明显减低,呈灰色,且常呈皱褶样或叠峦状外观,视网膜上裂孔可被遮盖而不见。早期脱离的视网膜下液来自玻璃体,很清晰。脱离久后,脉络膜发生渗出性反应,视网膜下液含较多纤维蛋白,色变黄且较黏稠。有的病例在脱离的视网膜后有散在的白色或黄白色小点状沉着物,手术后随视网膜复位可以完全消失。
玻璃体的增殖与视网膜表面的增殖程度可不一致,有的长期脱离的视网膜,视网膜已极菲薄呈萎缩状态,但视网膜前增殖并不显著而仅有视网膜下的增殖条索。增殖重者,玻璃体与视网膜牢固粘连,形成固定皱褶,常呈星芒状,且多见于后极部。严重的增殖可使视网膜全部脱离,仅在视盘及锯齿缘部附着,呈漏斗状。更甚者视盘亦被视网膜及增殖组织遮盖,成为闭锁的漏斗。
视网膜脱离自行复位者极少,绝大多数需通过手术治疗。自行复位后,在脱离区及其边缘的视网膜下可见不规则的白色线条,视网膜的血管跨越其上。病变区内也常有脱色素斑或色素沉着,其色调不同于未脱离区。
(2)视网膜裂孔:
封闭视网膜裂孔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因此,检查发现裂孔显得十分重要。但裂孔因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受眼的屈光间质状态和视网膜脱离的形状等影响,有时很难查见。近20余年来,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迫法及裂隙灯三面镜检查,视网膜裂孔的发现率可达90%以上。每个病例视网膜裂孔的数目、大小、形态、分布各不一致。裂孔可小于0.1mm,也可大于10PD,或为全周锯齿缘断离。找寻视网膜裂孔除了必要的仪器设备,还须认识和掌握视网膜裂孔?⑸墓媛伞?
查到视网膜裂孔不仅为诊断原发性脱离的根据,也是手术能否成功的键。因此如何能准确无遗漏地发现所有裂孔,十分重要。大约有80%的裂孔发生眼底周边部。其中颞上侧最多,颞下侧次之,鼻上侧更次之,鼻下侧最少。
患者在主诉有时亦能提供一些寻找裂孔的线索。视野中暗点及闪光幻觉最先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处往往是裂孔所在部位。
脱离区的小裂孔,应与视网膜脱离面的出血点注意区别。在用裂隙灯检查得到的范围内两者易于分离。周边部则比较困难,甚至相当困难,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反复观察才能鉴别。
①视网膜裂孔的形态大致分为3种:
A.圆形裂孔:即萎缩孔。以视网膜退行变性萎缩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裂孔为最多,状如打孔机制作的凿孔,边缘清楚锐利。1个或多个成堆,多见于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内。高度近视、外伤性黄斑孔或由黄斑囊样变性形成的孔,大都是单一的圆形孔,孔缘锐利,底部可见脉络膜红色背景。有时裂孔边缘有连于玻璃体的孔盖,或整个孔盖被玻璃体牵拉而撕脱。孔盖的大小及形状与裂孔同。对黄斑裂孔还应区分其为板层孔或全层孔,通过OCT检查可确诊。
B.马蹄形裂孔牵拉孔:这种裂孔形似马蹄,或呈半月状及箭头形。裂孔的凸缘经常指向眼底后极部,凹缘朝向眼底周边即玻璃体基底部。产生的机制是玻璃体与视网膜存在局部的粘连,如正常眼的锯齿缘后方或格子样变性的边缘,当玻璃体发生后脱离时,将粘连处的视网膜撕裂成孔,孔盖经常还黏着于玻璃体上。多数为单发孔,一般较大,多位于视网膜的上半部。少数在撕裂时伤及视网膜血管,则合并玻璃体积血。
C.锯齿缘断离:常发生于正视眼受严重的钝挫伤之后,重击的瞬间眼球变形,致视网膜在锯齿缘附着处发生撕脱。多见鼻上方,往往伴有眼球的其他外伤损害。少数病例可合并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脱离。检查时鼻上方可见暗红色的锯齿缘断离,被撕脱的玻璃体基底部如飘带样悬浮于玻璃体中。在视网膜周边变性基础上发生的锯齿缘断离也好发于年轻男性。颞下象限多见,常累及双眼且对称。数量自1个到多个,大小不一,从1个锯齿断离至全周断离。可双眼发生视网膜脱离,或一眼视网膜脱离,另一眼仅有锯齿缘断离。
②视网膜裂孔的分布:绝大多数裂孔分布在视网膜周边,赤道部、锯齿缘附近或二者之间。颞侧裂孔多,约占70%,其中尤以颞上象限最多,次为颞下。鼻侧者较少,鼻下最少。黄斑孔我国占5.4%~8.4%,较国外文献报道高。
如颞上象限有球形视网膜脱离,裂孔往往在颞上。以后因受重力影响,视网膜脱离迅速波及黄斑并向颞下发展。鼻上方裂孔引起的鼻上象限视网膜脱离也渐向下扩展,但较少影响到黄斑区。眼底上方的小裂孔常产生较浅的视网膜脱离,经一段时期后,上方脱离自行平伏,视网膜下液积留于下方。因此,对下方视网膜脱离的患眼也要仔细检查上方的视网膜。位于颞下象限或鼻下象限的视网膜脱离,裂孔常在脱离的最高处。由颞侧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一般颞侧要比鼻侧脱离广泛,同样由鼻侧裂孔所致者,视网膜脱离也是鼻侧较颞侧更广。
后极视网膜脱离和(或)下方视网膜脱离要注意观察有无黄斑裂孔或下方周边部的小裂孔,注意在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处及视网膜的变性区内细心寻找裂孔。
(3)眼压:
视网膜脱离早期眼压可正常,以后渐下降。视网膜裂孔的大小和数量与眼压下降程度无关。但脱离范围愈大,低眼压的发生率愈高,视网膜完全脱离的其眼压明显低于部分脱离者。葡萄膜炎症反应强烈的,眼压更低。作外加压术或合并巩膜环扎的眼中可以发生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可能是硅胶块压迫了涡静脉,眼内液回流受阻,导致脉络膜脱离与睫状体水肿,致房角关闭。此外,也要注意可能有少数与视网膜脱离并发的开角型青光眼,以及偶因青光眼患者滴用强烈缩瞳剂所致的视网膜脱离。另有少数未治或手术失败的视网膜脱离病例,因长期葡萄膜炎致瞳孔闭锁、房角粘连而继发眼压增高。
早期脱离面积不大者,眼压正常或偏低,随脱离范围扩大而下降,超过一个象限者,眼压显著降低,甚至不能用眼压计测到。眼压之所以下降,可能与视网膜脱离眼的流体动力学有关。眼球后部存在着经后房、玻璃体、视网膜裂也至神经上皮层下间隙、经色素上皮转运、再由脉络膜血管系统排出眼外的房水的错向流动。
以下几类人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人群,生活中需要格外留意。
老年人
老年人的玻璃体大多变性、液化,常伴有视网膜变性,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多数老年人在发生视网膜脱离后并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导致失明。
长期用眼过度者
从职业特征来说,IT、财务工作者、平面设计人员等都是视网膜脱落的高危人群。IT行业人员每天面对电脑、财会人员长时间盯着小数字看、平面设计者长时间面对色彩丰富的画面,都容易发生视疲劳,进而发生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眼者
高度近视眼患者易发生玻璃体变性及后脱落。视网膜变性,如格子样变性、铺路石样变性等,也常在高度近视者中发生。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脆弱,又有玻璃体牵引,很容易导致视网膜脱离。因此,600度以上的近视患者应定期检查眼底。
高血糖者
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眼病。患病时间越长,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的几率越大。糖尿病后期,患者并发的视网膜病变或外伤都可能造成玻璃体的牵拉,导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眼外伤
在眼外伤中,撞击运动的瞬间可使眼球暂时变形,尽管眼球壁能顺应外力,但玻璃体不能,此时玻璃体基底部与球壁分开,容易产生视网膜锯齿缘离断。穿孔性眼外伤可直接造成视网膜脱离,而后期玻璃体增殖可导致牵引性网脱。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按发病的机制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本病病因主要是高度近视眼、视网膜退行性变及眼外伤等等。一般来说,眼睛出现闪光感、飞蚊症或者视野缺损与中心视力下降,就要考虑是否有视网膜脱离,可以做眼底检查,眼底检查如果发现视网膜灰白色隆起,即可诊断。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