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答案如下:
(1)从表面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召。
(2)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的起作用,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地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3)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开拓奶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使其改进生产技术。
因为当地政府一味的追求量和行业规模,忽视了行业结构的合理性,没有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最终使乳业行业供过于求,产生资源浪费。
甚至有的企业亏损过多而破产。由于当时乳业行业的各种供求关系已经严重失调,企业的各种措施已无法改变亏损的现实,很多企业在达到亏损最小化时还是剩下很多鲜奶。所以出现了倒牛奶的滑稽事件。
我国倒奶事件恰是价值规律的这一负面效应作用的结果,即在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作用下,造成了牛奶生产与消费的脱节。
一方面,我国的奶类的需求不是很大,这与我国的消费者的传统习惯有关。尽管我国喝奶的人数比改革开放前多得多,但是我国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喝奶的习惯,牛奶在居民膳食中的份额仍是微乎其微。
据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人用于奶品的支出为42元,仅占食品支出的2%,有许多人与牛奶绝缘。这就使得,我国缺少一个稳定的奶品需求市场,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的国内的奶牛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能力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增长速度。
再加之,国际奶类普遍过剩,世界乳品巨头也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来转移他们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样,奶类产品的生产过剩在我国就不可避免了。
虽然“华西倒奶”事件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国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的局部供求失调。
扩展资料:
2002年3月4日,四川省最大的乳品企业四川华西乳业有限公司突然做出惊人之举,把库存的2吨鲜奶“哗哗”倒进了下水道。3月5日,《成都商报》赫然登出一条醒目新闻:华西乳业把收购不久的牛奶倒人下水道,这种情况已经连续1周。
这一事件也使人们联想起了那些接二连三的相关报道。如海南的容如收购价一降再降,1斤牛奶的价钱还不如1瓶矿泉水,最要命的是如站还拒收,求卖无门的奶农只好忍痛倒掉牛奶,有的干脆将奶牛宰杀。
1、本来一大片,变成千条线,是线不缝衣,只在锅里见。——面条2、小伞一把把,长在大树下,下雨不能打,做菜顶呱呱。——蘑菇
3、远看像座山,近看不是山,上边水直流,下边有人走。——伞
4、一只船儿怪,开得特别快,不在水中行,飞在地球外。——宇宙飞船
5、竖起一扇窗,横倒一张床,下面睡五个,上面睡一双。——算盘
6、小小红坛子,装满红饺子,吃了红饺子,吐出白珠子。——橘子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