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不是动物猩猩的发热疾病,而是人类的一种发热出疹的传染病。猩红热是由产红疹毒素的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祖国医学书中称为烂喉痧病。其特征为发烧,咽峡发炎,全身皮肤出现鲜红色皮疹,恢复期皮肤成片状脱皮。此病在我国北方多发生在冬春两季,近30年来,全国各地均有散发及流行。猩红热患者及带菌者均为传染源,由带菌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由带菌的日用品及食物经口传染;也有少数病人是细菌由皮肤伤口、产道侵入机体而发病。人类对链球菌普遍易感,都是被传染的对象,但多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猩红热潜伏期平均2~3天,起病急,从发热到出疹时间约数小时到24小时。高热(39℃以上),幼儿会有惊厥,年长儿会有寒战、头疼、呕吐、咽疼、腹疼等全身不适的中毒症状。咽部、扁桃体及软颚充血水肿,其上并有脓性分泌物,初期舌面覆盖白苔,舌乳头红肿突出,过3~4天舌苔脱落,露出充血的舌面及肿胀的舌乳头,因为样子像一种杨莓水果,所以称为“杨莓舌”。此时伴有颈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在起病的12~48小时内,全身皮肤呈弥漫状红色,用手压之皮肤退色,其上散布针尖大小的猩红色皮疹,疹间皮肤呈一片红晕,疹子疏密不等,以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较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状,秒为线状疹(有的书上称为帕氏线)。皮肤毛囊突出,皮肤面呈鸡皮样疹,用手触皮肤有“沙纸感”,皮疹有搔痒感。患者面颊潮红,惟口周围苍白,称为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时间因病情轻重而异,轻型的约2~3天,重型可达一周左右。出疹同时体温升高,中毒症状加重。体温一般一周后逐渐下降,皮疹也开始依出疹顺序消退,一般症状好转。皮疹消退后1~2周开始脱皮,首先面部、颈部出现糠屑样脱毛,渐及躯干和四肢,呈片状脱皮,手掌脚底呈手套和袜套状脱皮,脱皮时间可迁延2~4周,无色素沉着。
猩红热如早期能正确彻底治疗,很少有并发症,但如体质虚弱或未及时正确治疗者,可有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及肺炎,更甚者引起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心肌炎等等。有少数病人在猩红热愈后数周内(多见于2~3周内)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猩红热是由能产生红疹毒素的A组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变为咽峡部及扁桃体等局部产生炎症变化,由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毒血症表现,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头痛、呕吐,全身弥漫的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重症可见心、肾及关节病损。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较高,易感者多为儿童,尤以2~8岁为多。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又名“烂喉丹痧”、“疫痧”、“喉痧”、“阳毒”等。病原体:
乙型甲组溶血性链球菌产红疹毒素,是本病致病菌株。此类菌株有不同类型。因其抗原不同,无交叉免疫,因此患过本病者,再感染新株时,有再患猩红热的可能。该菌产生多种酶及外毒素,疾病早期易从鼻咽分泌物中分离该菌。该菌在体外生活力不强。在痰液、脓液和渗出物中能生存数周。在60℃30分钟、碘酊和在0.5%石炭酸和0.2%升汞中15分钟,可以灭活。
现代医学病理: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及带菌者,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带菌的分泌物通过飞沫侵入易感者的呼吸道,感染后可引起炎症反应、毒素反应和变态反应。
当人体对菌毒的免疫力低下,或毒素力强时,细菌可由局部经管腔或经淋巴管进入邻近组织,产生扁桃体周围脓肿、鼻旁窦炎、中耳炎、乳突炎、颈部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在少数情况下细胞可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及迁延性化腔病灶,严重时产生发热等全身症状及皮疹。
细菌产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可引起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红疹毒素可引起真皮层炎性渗出,上皮细胞增生,表皮角化加速。在毛囊周围皮肤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和单核及淋巴细胞浸润,形成丘状鸡皮疹。恢复期,表皮坏死角化层脱落,形成特征性脱皮。粘膜充血,有时呈点状出血,形成粘膜内疹。肝脾淋巴结等间质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并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细胞脂肪变性。心脏可有混浊及变性,严重者可坏死。肾脏呈间质性炎症,表现为心肾滑膜组织等非化脓性炎症。
肾组织呈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关节滑膜呈炎症改变,心、肾、关节的病损形成同免疫反应有关。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外感温热疫毒是引起猩红热发病的主要原因,气候寒温失调,人体正气亏虚则是本病的诱发原因。猩红热疫毒之邪自口鼻吸入,肺胃受邪。热重毒甚,一旦侵入人体,旋即化热化火。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毒火上冲咽喉,则发生红肿热痛,化腐成脓,所谓“热盛则肿,毒盛则烂”。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温热疫毒蕴结于肺胃,外窜肌肤,发为丹痧,密布肌表,宛如锦文。
本病循卫气营血途径传变,初起多见肺卫表证,但为时较短。疫毒由表入里,化燥为火,充斥气分营分,可出现气营两燔之重证。或正气素亏者,则邪毒内陷厥阴,使心火内炽,肝风内动,风火相煽,出现高热、神昏、惊厥之证。血热甚者,可致血热妄行,而出现皮疹紫红或瘀点,甚至出现内闭外脱的凶险局面。疾病后期,热耗阴津,肺胃阴伤,由实转虚,以及热毒伤心,流注关节,或损伤肺、脾、胃、肾水液代谢功能,则发生种种变证。
临床表现:
潜伏为1-6天,通常为2-3天。
典型病例表现分三期。
前驱期:起病急骤,从发热到出疹数小时到达4小时,高热39℃以上,畏寒或战栗、头痛、呕吐、咽痛(吞咽更剧)、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或有点状脓性渗出,甚至渗出物融合成片。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舌苔白,舌尖及边缘发红,舌刺肿大呈杨梅舌。软颚处有细小密集红疹或细小出血点的粘膜疹。
发疹期:起病12~48小时内,全身皮肤呈弥漫性鲜红色,压之褪色,其上散发针尖大小红色疹,以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皮疹密集,形成红色帕氏线(Pastia征),皮肤有瘙痒感,两颊潮红,口唇周围苍白(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时间依病情轻重而异,2天或1周左右,此期中毒症状也较重。
恢复期:体温下降,一般状况良好,皮疹消退后脱皮,轻则糠屑样,重者见片状,手掌脚底呈手套和袜套状脱皮,脱皮可持续2~4周,无色素沉着。
特殊类型:
轻型:热度不高,咽部稍红,出疹少而色淡,皮肤脱屑后才回顾性诊断为猩红热。
中毒型:病势发展迅速,突发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常伴有嗜睡、谵妄、呕吐、昏迷、惊厥等。皮疹呈片状红斑,且伴有出血点或瘀斑,病情严重才可引起各种化脓性并发症。
脓毒型:咽炎严重,多见化脓或坏死改变。
目前中毒型、脓毒型已少见。
外科型:从局部伤口侵入形成局部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皮肤创伤、烧伤或产道感染。其特点是皮疹首先在伤口周围出现,再波及全身,无咽部炎症,预后良好。 诊断:
1. 流行病学:有与猩红热、咽峡炎及扁桃体炎患者接触史。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数增高>12×109/L,中性粒细胞>75%。
鉴别诊断:
1.麻疹:起初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口腔粘膜可见柯氏斑。皮疹在第4病日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为暗红色斑丘疹,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皮疹特别多。
2.白喉:本病的咽峡炎比猩红热患者轻,但假膜较坚韧且不易剥离。
3.急性扁桃体炎:体温较高而中毒症状较轻,其咽部炎症与猩红热的咽峡炎很难区别,但不出现全身性皮疹可鉴别。 4.药疹:有用药史,皮疹有时可呈多样化表现,既有猩红热样皮疹,同时也有荨麻疹样疹。皮疹分布不均匀,出疹顺序也不象猩红热那样由上而下,由躯干到四肢,瘙痒较剧。无杨莓舌,无咽峡炎症状。
5.金黄色葡萄球菌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进展快,中毒症状重,也可引起猩红热样皮疹,但患者多有皮肤感染及创伤。
现代医学疗法:
一般护理: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7天,卧床休息。注意口腔卫生,以碱性硼酸溶液或温水漱口。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重症者及时更换体位,防止褥疮。
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首选青霉素80万单位,每日三次,疗程一般为三日。如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剂量为20~40mg/kg/d,分3~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也可用SMZ?/FONT>TMP成人4片/天,分2次口服。对严重中毒患者,则应加大青霉素的剂量,200~400万单位/天,可由静脉滴入,连续用药到热退以后3天。并酌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考的松每日100~200毫克,静脉点滴,连3~5天。
若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应积极扩容、纠酸,给以血管活性药物等,按抗休克原则处理。如并发风湿病,可给予抗风湿治疗,阿斯匹林3~5克/天,分3~4次口服。症状控制后,药量可减半,积极的抗风湿治疗,可预防心脏瓣膜病的发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 邪在肺卫型:
症状:突然起病,发热,头痛,怕冷,咽红肿痛,甚则溃烂,恶心呕吐,皮疹稀少,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治法:清热利咽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20克,连翘20克,射干10克,桔梗10克,马勃10克,生甘草6克,淡豆豉10克,牛蒡子15克,荆芥10克,赤芍9克,大青叶3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
2. 邪入气营
症状:高热,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咽喉极度充血,扁桃体红肿并有白色渗出物,皮疹猩红弥漫,舌质红绛起刺状如杨莓,舌苔黄糙,继之剥脱,脉洪数。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大青叶、鲜生地各30克,石膏20克,丹皮9克,赤芍9克,知母9克,黄芩10克,淡竹叶9克,玄参15克,桔梗5克,生甘草4.5克,黄连3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
3. 邪毒内陷
症状:高热,烦躁,昏迷,谵语,抽搐,皮疹呈紫红色或伴有瘀点,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镇惊熄风。
方药:清营汤加减。
广犀角10克,鲜生地30克,紫草30克,银花9克,连翘9克,丹皮、赤芍各9克,黄连3克,竹叶卷心9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
4. 余毒未尽
症状:发热,心悸,胸闷,神乏,多汗,肢节疼痛,舌苔薄,脉数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血,滋阴宁心。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甘草15克,人参10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生地12克,麦冬15克,石斛10克,五味子10克,柏子仁10克,桂枝5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
5. 肺胃阴虚
症状:纳呆神疲,唇口干燥,或有干咳,皮肤脱屑,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20克,天冬10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玄参15克,桔梗10克,甘草6克,芦根1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
预防:
隔离患者,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无并发症才解除隔离。患者的分泌物及污染物应及时消毒。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检疫7~12天。出现咽炎或扁桃体炎时,应隔离患儿,应用青霉素等药3~5日。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小儿猩红热症状为发热、咽喉疼痛、全身弥漫性红疹等,需就以后进行诊断用药治疗。那么,小儿猩红热几天能好?小儿猩红热能不能自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小儿猩红热几天能好
猩红热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一般确定诊断后需尽早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
本病一般在一周是可以逐渐好转或痊愈的,严重是可能需要半月左右,所以需坚持治疗为宜。
小儿猩红热多久能好
1.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
2.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莓舌”。
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一般为非化脓性。出疹时体温更高,皮疹遍布全身时,体温逐渐下降,中毒症状消失,皮疹隐退。
3.恢复期
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不留色素沉着。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达10~20×10[9] /L,中性粒细胞增加达80%以上,核左移,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及窦勒氏(Dohle)小体,嗜酸粒细胞初期不见,恢复期增多。
猩红热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发物 发物是指容易助火生痰之品,食入发物会使体温升高,皮疹加剧,病情加重,这类食物有狗肉,羊肉,雀肉,公鸡肉,黑鱼,鲫鱼,海鳗,虾,蟹,香菜,南瓜等。
(2)忌辛辣之物 辛辣之物也助火,并直接刺激咽喉部扁桃体疼痛加剧,这类食物有辣椒,辣酱,辣油,芥末,榨菜,咖喱,生姜,大葱,五香粉等。
(3)忌过甜过咸的食物 过甜的食物多食后会助长机体温热,并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如巧克力,糖球,水果糖,奶糖,过甜的糖水,未经稀释的蜂蜜等过咸的食品如咸鱼,咸菜,腌肉,龙头烤等,这类食品能刺激咽喉,使粘液分泌增多,加重病情。
(4)忌刺激神经系统的食物 浓茶,咖啡,酒都能刺激神经系统使之兴奋,猩红热病人由于高热,神经系统必须保持安静,食入上述食品后,会使兴奋性增高,使病儿变得烦躁不安。
(5)忌较长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猩红热的患儿咽部充血红肿,吞咽不利,又因高热,往往消化不佳,故忌食较长纤维的蔬菜和水果,这类食物包括竹笋,毛笋,韭菜,豆芽,蒜苗,菠萝,洋葱,雪里红,蕹菜,红薯,芋艿等。
(6)忌冷饮 患儿高热,应补充水分,但宜饮用温凉之水,忌饮各类冰冻饮料,如冰淇淋,冰砖,冰冻橘子水,冰冻雪碧,冰棒,雪糕以及冰冻白开水。冷饮食入后虽可使人一时快乐,但有碍胃之弊,导致食欲减退,消化失常。
(7)忌热性水果 龙眼肉,荔子,大枣,葡萄干,橘子等性味偏温,食后极易生火,在高热期间忌食。
(8)忌油炸,烤炙之品 凡经油炸的食品,如炸猪排,炸牛排,麻球,麻花,油条,烤鸭,烤羊肉,烤鱼片等都属忌食之物,一为煎炸烤炙之品外皮坚硬,对咽喉不利二为烧烤之物易生火,易导致发热加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