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是气虚与血虚并存的病证问题,胸闷气短是气虚引起的临床症状,常言说“人活一口气”,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可用“气”来概括,例如肺气调节呼吸,心气控制精神状态,肝肾之气主司肢体灵活程度。呼吸之气的平稳是肺气充足的体现,反之,肺气虚弱就会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心与肺在人体脏腑的地位至关重要,是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脏腑,中医认为胸中有调节心肺气血运行强弱的气,名曰“宗气”,宗气不足是引起胸闷气短心悸的主要病因。导致宗气不足的原因是脾气虚与肺气虚的同时存在。
★气血不足的由来和症状特点
胸闷气短是气虚的典型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由植物神经紊乱,体质虚弱等功能性疾病所引发。虽然心肺疾病可出现胸闷气短气虚症状,但严重的器质性心肺病变,其机理相对复杂,可能以多个脏腑失调继发出的气虚表现为主,所以,遇到胸闷气短时首先应当排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严重贫血等。
前段时间,我接诊了一位女性患者,25岁,小时候身体就比较弱,面色晃白,经常乏力,工作后,由于压力较大,饮食不规律,出现了胸闷气短,特点是活动或劳累后加重,因为《内经》曾说过“劳则气耗”,活动本身就是消耗气的,气虚再经过消耗就会加重症状,除此之外,她还有心悸头晕,精神不振,怕风自汗的表现。经过现代医学的检查排除了心肺疾病,血液疾病,这种胸闷气短就可按照气虚给予诊断。
气血互根互用,脾胃的气可以运化饮食,吸收营养后再变化为气血,供应心肺的气血运行。所以,气血不足常伴有脾胃症状,如食少腹胀,便溏。
从病因来看,气血不足多因先天体质羸弱,后天饮食,情绪,劳累过度等影响下,以脾胃失调,心肺气虚为主要病理矛盾的一类病证。
脾胃的功能认为是脾胃之气,脾胃的气与肺气相互胶着,结于胸中,称之为“宗气”,《内经》说“宗气者,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上走息道而行呼吸”,宗气的作用是维持呼吸平稳和帮助心气推动血脉的运行。
宗气虚多因脾气虚,肺气虚所引发,临床上,很多胸闷气短的病人,伴有心悸,食少腹胀,便溏腹泻,舌淡脉弱,均是宗气不足,肺脾气虚导致的。
★总结
当出现胸闷气短时,首先要做诊断,经过专业医生检查给予排除心肺实质性病变,心肺疾病可出现气虚表现,但不可按照气血不足的症状对号入座,中医注重整体辨证,实质性病变的证候比较复杂,可能存在其他混合证型。脾肺气虚可引起宗气不足,宗气不足则会发生气短胸闷,补益脾肺是解决气虚的主要方法,建议请中医师给予辨证指导。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脏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和人体水湿的功能。脾虚会导致脾失健运,表现出以下方面的病症。第一、脾虚导致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导致人体消化、吸收营养成分功能障碍,表现出腹胀、便秘、便溏、食欲不振、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神疲乏力等病证。还可以因为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各种营养障碍性疾病。第二、脾虚导致运化水湿功能减退,导致人体内水湿泛滥,日久会形成痰湿、痰浊,淤血等病理因素,继发水肿,痰饮病,支饮病以及胸、腹水等病证。1、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应当益气补血,用归脾汤之类的。
2、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脘腹胀满,腹满便溏,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应当腱脾益气,用四君子汤之类的。
3、脾阳虚证
临床表现: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口淡不渴,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大便溏薄清稀,或白带量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食少,腹胀冷痛,便溏或水肿和阳虚证并见。
应当温运中阳,用理中汤之类的。
过度消耗。同样,要想把气血补回来,重新回到健康状态,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般来说,需要三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因为细胞更新的周期大约是一年,也就是说,如果你从今天开始补气血、过健康的生活,一年后就是一个全新的你。
所以说,补气血得要坚持一定长的时间,最少也要坚持三个月,才能有明显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过健康节能的生活,减少气血能量的消耗。
肝藏血,主疏泄,调气机,有助脾胃运化,因此养肝血是调气血的根本。
中医认为“肝郁则脾虚”,郁闷暴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脾,导致气血耗伤。此外,“人卧血归肝”,科学研究发现,人在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气、熬夜,也不要让身体过度劳累。
中医认为“久视伤血”,坐在电脑前工作时,应当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耗伤气血。如果这边补着,那边耗着,甚至消耗的速度比补的还快,那样不论你吃什么、吃多久都不可能补得上。
过健康的生活包括:不熬夜、吃健康的食物、做有益身心的运动,最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中医认为“心乱则气血逆乱,心静则气血调和”。所以说坏心情比什么都伤人。
气血亏虚脾虚吃五种食物,用五种操作即可。详情如下:
①补气生血健脾。②温补脾阳健脾。③补肝肾生气血。④健脾消食补血。⑤减肥健脾补血
一,补气生血健脾
中医有气能生血之说,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足则血旺,失血易气脱。
补气容易,需时间短,补血困难,用时较长。这些血液并不都在血管当中,有些储存在脾、肝以及皮肤当中,当人体急需血液时,如从事剧烈活动或者少量失血时,人体会紧急安排备用血加班。这时用补气生血法,就会短时间,补充气,调动血。使人机能基本完成。
益气生血的方剂代表有当归补血汤。组成仅当归和黄芪,且黄芪用量远大于当归。当归功效活血补血,黄芪补气生血。
代表食物,为大枣。
二,温补脾阳健脾生血
如果没有失血,但一直胃怕冷,吃生冷或雪糕则胃痛,且消化力差,食欲不振,此为脾气虚兼脾阳虚。
应该用理中丸加四物汤。理中丸有党参补血补气,白术健脾化湿,干姜温脾阳化湿,甘草益气。四物汤为补血又简,又有效方剂。几乎所有补血方和妇科病方都离不开这四味药。分别为当归,白芍,川芎,地黄。可以称之补血四大台柱。且无论肝血虚,心血虚,都好用。
代表食物:龙眼。
三,补肝肾生气血
久病则肝肾亏虚。
这时中药补血。就以补肝肾生血着手。本来不是补血的药,都可用上。如菟丝子,枸杞,淫羊藿,巴戟天,鹿角胶。有虚火的用龟板,黄柏,生地,赤芍,女贞子。有寒证,要用附子,肉桂温补,激发阳气。脾胃运化好的可以加阿胶,河车,以血肉补血。
化疗后死亡的细胞碎片,都属湿气。要用苍术,法夏,土茯苓清,清理垃圾,也变相补血。
代表食物:枸杞。
四,健脾消食法补血
有些人血虚是相对于自己胃来说,食物超过自己运化能力,引起血虚。
比如有人从来没吃到好吃食物,一下贪吃到伤食。呕吐出酸馊未消化食物,拉肚子,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这时就要消食法来补血。千万别用人参,阿胶,等于害死他。
拉肚子,呕吐的多为重证,要用大黄,枳实,厚朴这些泻下药来治,有人说四肢无力,还拉,能泻吗?能。中医叫通因通用。
轻一点的,用山楂,麦芽,神曲来治,中医叫三仙。重点用大腹皮,莱菔子,内金。小儿得了这种慢性的食滞血虚,用大山楂丸或保和丸治。
代表食物:生萝卜,白萝卜不辣,青萝卜辣。红萝卜效差,胡萝卜不能用。
五,减肥健脾法补血
胖的人,肥肉多,瘦肉少。且四斤肥肉占的体积,相当于一斤肌肉。肥肉里不含血。所以,很肥的人,一跑步就喘。既使体内总血量多于瘦的,但也不够用,也就是相对血虚。
中药减肥就要用防己,大黄,苍术,白术,威灵仙,桂枝。只要把这些湿气,痰湿清掉,特别腹部之肥肉化掉,就不会影响脾胃生血的功能了。
代表食物:荷叶。我们做叫化鸡的荷叶,原来可以吃。
首先说说脾虚,脾胃虚弱主要会导致人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腹胀腹痛、大便稀溏等症状;而肾气亏虚,肾精不足,又容易出现腰酸腿软、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遗精盗汗等症状;这两者皆可间接导致气血亏虚,从而出现倦怠乏力、气短、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情况。
以上是这些证候的主要临床表现,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吸收营养物质化生气血的后天来源;而人体肾之精气能够促进气血的生成,也能促进脾胃的健康。
所以说肾气亏虚、脾胃亏虚以及气血亏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调理脾胃、补肾气、调补气血的方法,能够改善上述的证候。
如果脾胃虚弱表现为明显的,可以通过调补脾胃,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来充养气血,也有补肾精的作用;通过补益肾精,使得人体的阴阳调和,也能够促进脾胃的健康,促进气血的生成;临床上很多补益气血的药物,比如人参、白术、熟地黄、龙眼肉、山药、黄精、枸杞子等药物,都有间接的补脾胃或补肾精的作用。
总结:脾虚、肾虚、气血亏虚有诸多联系,需要共同调养;但临床具体使用,要权衡各方的轻重,有针对性的用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