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大家是经常听到吧?那么对于女性,对于妇科,活血化瘀这个方法都有些啥作用呢?对于女性来说呢,不管是每个月的亲戚来,还是怀孕,还是产乳,所有女性特有的生理功能,都和血有关。
所以有话说,女性以血为主,血不足,或者血脉凝滞等,都会导致妇科病的产生。那么关于瘀,是什么意思呢?
瘀,积血也,也就是有血积聚导致的问题。血是饮食经过脾胃运化后的水谷精微,奉心阳而化为血。然后在身体内循环不断,营养全身。
血的正常状态是在血管里规律有序的运行的。如果流动的过程被阻碍了,或者漫出来了,就属于病理变化的血瘀。血瘀是血气不和的一种情况。
那么导致血瘀的原因有哪些呢?
主要有这几种: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寒凝血瘀,
热灼血瘀,
出血成瘀
久病成瘀
情志失调致血瘀
气为血之帅,气是推动血的运行的。气有一点运行不好了,血就有一点运行不到位,也就是说,气和血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那么气滞了,自然就会血瘀。气滞血瘀,是属于实证。
气虚血瘀,
气虚了,身体的运行都会显得无力,很简单的道理,饿了说话都没力气,身体虚弱的人,说话都没有力量等等。那么血的运行就会变慢,然后脉络就填不满,血流不那么畅快,时间久了就变成瘀滞了。气虚血瘀,是属于虚中有实的类型。
寒凝血瘀,血是要温和的状态下才能运行的,如果冷着了,有寒, 就会凝滞,寒邪是阴邪,有收敛凝滞的特性。血管遇到寒就会收缩,血遇到寒又会容易凝滞,这个现象大家都懂。在黄帝内经经脉篇中这样谈到,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通。素问调经论中这样说到,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这个意思都能懂吧。也就是血遇到寒的就会凝滞,流得就慢了。寒凝血瘀,这是属实证。
热灼血瘀,热是阳邪,会耗损津液,津液耗损,伤阴,热邪如果过多,那么就会让血液变得粘稠,通俗的可以这样理解津液水分什么的被蒸发了。伤寒论里说到的瘀热在里的症状,就是这种,这种也属于实证,
出血成瘀,这个好理解,不管是体内还是体外,导致出血的原因很多。一般出血成瘀,都是在体内的出血。这种情况,男女老少,都会发生。
久病成瘀。这个好理解,病久了,吃药久了,人体气血耗损,然后各种瘀就会开始出现,这个情况下也容易生出更多的病。
最后一种,情志失调致血瘀。关于情志失调导致的血瘀,主要也是情志失调,气机不畅,导致气逆乱,瘀滞,从而出现血瘀。生气是伤身体的,很多人不信。
然而实际就是那样的啦。好了谈了几种血瘀。体内存在了瘀血,那就是属于一种有行的病邪在体内伤害身体了。那么就去解决呗。就是咱们常说的,活血理气。活血化瘀,这些方法有啥作用呢。简单两个字,治病。复杂一点,四个字,恢复健康。复杂一点,四个字,恢复健康。六个字,让健康更自然。对于活血化瘀的方法,常见的下面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都需要考虑使用。痛经,很简单,痛经的原因多是因为寒气瘀堵导致。还有闭经。崩漏,部分人可能会疑问,崩漏就是血流不止了,为什么还要用活血化瘀的办法。有这种想法的就是属于主观的臆断了。崩漏的原因主要是肝肾阴虚,还有脾肾阳虚,往往同时兼具有血瘀。特别是那种久漏不停的,一般都是血瘀。具体需要辨证。另外,月经不调也会有。还有产后的很多症状,也会考虑。具体的这里不一一的谈了。
阴虚中医名词,同阳虚相对。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阴虚有哪些具体表现?
阴虚多因血虚,“阴虚生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 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等;体质虚衰、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差;月经不调、面色无华、黑色素沉着,黄褐斑、蝴蝶斑滋生;更年期困扰;过早进入更年期;一般多见于女仕、各种机能亢进性疾病如肺结核、长期低烧等。 阴虚的人应该多吃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以滋阴潜阳为法。常选择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绿豆、藕、马兰头、大白菜、黑木耳、银耳、豆腐、甘蔗、李、桃子、西瓜、黄瓜、百合、山药、乌贼、甲鱼、海参、鲍鱼、螃蟹、牛奶、牡蛎、蛤蜊、海蜇、鸭肉、猪皮等。这些食品性味多甘寒性凉,都有滋补机体阴气的功效。可适当配合补阴药膳有针对性地调养。阴虚火旺的人,应少吃辛辣的东西,火锅最好少吃,鸡肉也不要多吃,蒸、炸、爆、烤的食物也应少吃些,水果中龙眼肉、荔枝能不吃就不吃。阴虚是惟一不用忌食冷饮的,冷饮对阴虚有调整作用,当然,鼓励多吃但也不能过。
阴虚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机体失去濡润滋养硕土,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多次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慢性存在或互为因果,表现为病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进而可发展成阳虚,亡阴阴虚可导致动风气滞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补肾应当针对肾阴肾阳的不同就读采用对症的相应方法进行理论。肾阴虚者常见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可选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等浙江进行滋补,饮食中应多吃清凉食品如山药、芡实、金银花、绿豆、决明子、鱼汤等;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应选择羊肉、鹿茸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补之。
著名学者聂文涛先生总结四句科普:“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这四句话虽然不能涵盖辨证的全部,确实很多人理解了不同的虚症。而阴虚可见于多个脏器系统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以并见各脏器的病状为诊断至今依据。 肺阴虚证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
可以到书店看看“中医诊断”【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在辨证诊断上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阴阳是辨证的纲领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的辨证大法。
根据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的基本属性,临床上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一般都可归属为阳证。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可归属为阴证。
由于阴阳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概括,八纲中的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余六纲,所以说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二)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
由于中医学中的阴阳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且已经有了许多具体的医学内容,如阳气、阴液、心阴、脾阳等,都是有实际内容的医学概念。所以,阴阳辨证又包含有具体的辨证内容,其主要者有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以及亡阳证、亡阴证等。此外,阳亢证、虚阳浮越证等,亦可是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所谓阴盛证实际是指实寒证,所谓阳盛证实际是指实热证。
【阴虚证】
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属虚证、热证的性质。
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灼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
阴虚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则机体失却濡润滋养,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
阴虚证可见于多个脏器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以并见各脏器的病状为诊断依据。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存在,或互为因果,而表现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进而可发展成阳虚、亡阴,阴虚可导致动风、气滞、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
【阳虚证】
阳虚证是指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属虚证、寒证的性质。
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以经常畏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可有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为常见证候,并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证候。阳虚证多见于病久体弱者,病势一般较缓。
阳虚多由病程日久,或久居寒凉之处,阳热之气逐渐耗伤,或因气虚而进一步发展,或因年高而命门之火不足,或因过服苦寒清凉之品等,以致脏腑机能减退,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不能抵御阴寒之气,而寒从内生,于是形成畏冷肢凉等一派病性属虚、属寒的证候,阳气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则见便溏尿清或尿少浮肿、舌淡胖等症。
阳虚可见于许多脏器组织的病变,临床常见者有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胃阳虚证、肾阳虚证、胞宫(精室)虚寒证,以及虚阳浮越证等,并表现有各自脏器的证候特点。
阳虚证易与气虚同存,即阳气亏虚证;阳虚则寒,必有寒象并易感寒邪;阳虚可发展演变成阴虚(即阴阳两虚)和亡阳;阳虚可导致气滞、血瘀、水泛,产生痰饮等病理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