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二:熬中药需要多少水? 煎煮前药物的浸泡和加水量
煎煮前应将药物预先浸泡湿润。因为植物性中药大多数是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厚度。在煎煮前必须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其目的为使中药湿润变软,细胞膨胀,使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药材组织中,产生渗透压,有效成分便渗透扩散到药材组织细胞外部的水中。同时可在加热煎煮时避免药材组织所含的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使有效成分不易渗出。白头翁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实验证明,在浸泡20~30分钟后第一次煎液的抑菌直径为17毫米,第二次煎液为15毫米,而未浸泡的第一次煎液抑菌直径为15毫米,第二次煎液为14毫米,即未浸泡的第一次煎液只能达到浸泡后的第二次煎效力。所以在煎煮前应将药材进行冷水浸泡。
浸泡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一般对药、叶、茎等类药材为主的复方药剂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和霉败。
煎药的加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药多水少,会造成“煮不透,煎不尽”。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稍一蒸发药汁即干涸,药物有效成分可因局部高热而被破坏;药少水多,虽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但汤药液量过大,不宜病人服用。
中药材质地不同,其吸水量有显著差别,一般为药物重量的5~10倍,个别的如胖大海可达20倍,因此,煎药用水量,要根据药物的用量及质地而定。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轻松其容积必大,吸水量多。质地坚实,其容积必小,吸水量亦少。煎煮花、叶、全草及其质地轻松的药物,其用水量大于一般用水量。煎煮矿物、贝壳及其它质地坚实的药物,其用水量应小于一般用水量。
传统经验,将饮片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度,第二次煎可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这是一种行之方便,亦易掌握的加水方法。
按每克中药加水约10毫升计算,然后将计算的总水量的70%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0%留作第二煎用。
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量之多寡,中药吸水性能之大小,以及所需药液收得量等,来具体掌握用水量。
所以,应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之多少,药料吸水性能的大小及药液得量等几个因素来确定加水量。
有人研究煎煮中药加水量的计算公式:
Q=W×K+R+T×V
式中 Q―加水量
W―原药量
K―吸水量
T―煎煮时间
V―单位时间水分蒸发量
R―药液得量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加水量,是比较麻烦的工作。首先要做大量的试验,以便求出每种药材的吸水量,才能列表备用;其次在煎药火力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测V值才有意义。实验证明,一般掌握每分钟平均蒸发量为15~20毫升比较适用。但必须在一定的容器中及一定温度下操作,条件变了,计算出的Q值就无意义。所以, 上述计算公式仅适用于有大量煎药业务的单位。
煎液量应根据每付总药量来确定。一般是煎液得量愈多则煎出率愈高。但药液得量受服用量所限,因此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界限。有人从实验数据确定,当煎液量为1:4时,两次煎液可以得到70%~80%的煎出率,如将此液量再浓缩成1:2时,即可便于病人服用。
有一研究单位进行了87次炉火煎药,以实际用水量记录,按统计学的方法,求药重与耗水量的相关系数,得出以下用水量的计算标准:
第一煎=100毫升×药重(两)+150毫升+服用量
第二煎=服用量+200毫升
本计算式适合老秤1~川两药物,直火加热煎药应用。加热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准,遇药物吸水率过大或煎煮时火力过大过小时,可按具体情况酌情增减加水量。
临床医师所要求的服用量......>>
问题三:中药怎么熬?要放多少水?熬多长时间?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问题四:熬中药到底该放多少水? 我之前熬中药是水量没过药物,浸泡大概半小时,然后大火煮开,换小火熬半小时左右。我家盛菜的小碗,八分满
问题五:熬中药该放多少水 熬药,一般加药材重量的5~6倍比较好,药材会吸收掉自身重量的三倍,剩余约1~2倍,第二次加水三倍,剩余约2倍,芳香性药物,首次煎煮沸腾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为好,所以要加水少一些,煮前浸泡1小时。
问题六:请教:第一次熬中药,一般放多少水可以 淹没 中药两指。
问题七:熬中药一般怎么熬,熬多久,放多少水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问题八:熬中药要放多少水 最起码要淹过中药。
一般来讲,按你熬制中药的设备来讲是淹过中药后,再加上一大半的水。平常我们讲2碗水熬成1碗。这个是中药不太多的情况下。主要还是看时间,熬制用文火,2个小时。
现在很多药店有代煎服务。是用高温蒸汽,效果也还不错。
中药冲剂用150毫升 冲剂,顾名思义就是冲着喝的药剂,那么,用多少水冲服才合适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冲剂的来源,中药冲剂是在中医汤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用水冲开后即相当于煎好的汤剂,所以我们需要参照煎制汤药的方法。煎药时,每付中药煎两次,每次煎150—200毫升,混在一起分两次服下。所以,饮用中药冲剂每次用水150毫升就可以了。例如感冒清热颗粒,用150—180毫升冲开服下,再用一口水漱漱口即可。但西药中的散剂不在此列,例如蒙脱石散(思密达)只需50毫升水冲服即可。 胶囊至少300毫升水 一般的口服剂型,例如大部分片剂,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用水太多会稀释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为了保护药物、遮盖异味、改变溶解速度或溶解的位置,我们用胶囊把药品装起来,制成了胶囊剂。但胶囊是由胶质制成的,遇水会变软变黏,服用后易附着在食道壁上,造成损伤甚至溃疡,所以送服胶囊时要多喝水,以保证药物确实被送达胃部,因此饮水量应不少于300毫升。并且,咽下时应稍稍低头,胶囊会更顺利地服下。特殊药物需水量更大 另外,一些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例如四环素类药物等,不论剂型如何,均要加大送服的水量,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还有些药物的代谢过程比较特殊,服用期间也需要饮用较多的水,例如磺胺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代谢时易在尿中析出结晶,损伤泌尿系统,因此服药期间必须大量喝水,或者同时口服一些碱化尿液的药物,如碳酸氢钠等。 本文来自:共享健康网( http://www.gxjk.net),详细请参考: http://www.gxjk.net/yaopin/yongyao/920.html熬中药都有哪些讲究?熬中药的时候应该填多少水?千万不要用热水煎中药。同样,煎药前也要浸泡一段时间,让水能渗透到药的内部组织中,以便于煎药的有效成分,但千万不能用热水,只能用冷水。具体如何加水,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中药汤剂以水为溶剂,加水的量要根据性能、体积、吸水率和所需治疗药物的量来确定。若加水量过多,药物浓度过低,药汁过多,会影响疗效加水太少,不但难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而且容易煎出焦炭,既浪费,又会造成相反的效果。本文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加水方法。
传统加水方法:将中药放入砂锅中,用手将中药平铺,然后在药面以上3 ~ 4cm(小指高)处加水。这种方法是最简单、最方便、最常用的方法,但精度有点差。量水法:用量杯或量筒加水,根据不同的治疗药物及其头部和两种煎药,加水的量不同。根据上海医药公司规定,各药煎煮加水量为:调理补药,次煎煮加水量700-900毫升,次煎煮加水量400-450毫升全科医学(通常以中医为基础治疗各种疾病),煎500-700毫升,煎300-350毫升缓解感冒症状,头煎400- 600ml,次煎280- 300ml。这种方法比传统加水法更准确,但如果药物用量大,水的用量就少。
煎药时要怎么加水重量与水法:根据药物的总重量,确定加水量。配药后,取中药(药)1片,称量。然后,按照加1克中药加10毫升水的原则,将总水量的65%加到次煎煮中,剩下的35%留作次煎煮。例如补益人参阳荣汤,药的总重量为150克,水应1500毫升,次煎煮时应加65%,即975毫升,次煎煮时应加35%,即525毫升。特别适用于品种多、用量大的中成药处方。虽然这种方法比上述两种方法更麻烦,但更准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