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椎间盘镜和椎间孔镜技术都是微创治疗方法。
椎间盘经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一样,都是通过后路。必然要剥离肌肉和韧带,也需要咬除部分椎板,这些结构对稳定脊柱起着重要的作用,破坏后,脊柱稳定性受到影响;同时,后方入路干扰椎管和神经,椎间盘镜术后将带来许多不可预知的后遗症,比如长期疼痛和部分功能障碍,同时椎间盘镜还会留下瘢痕,造成椎管和神经的粘连。再次补救手术将非常困难。
椎间孔镜目前最微创的外科治疗手段,局麻,手术目的直接,减压彻底,其通过椎间孔入路,而不是传统手术的后方入路,可以观察到神经和椎管但不会造成干扰,术中不必剥离肌肉和韧带,也无需咬除椎板,不破坏脊柱稳定性;术后不会形成瘢痕组织造成神经粘连,后遗症和并发症都很小。
椎间孔镜技术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病人,特别是年轻人,一般3-5天就可以出院。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只是在进针时有一点刺痛,但可以忍受,不需要开刀,它的创口只有8mm大小,手术后只需贴一张创可贴即可,可以说是一种微创手术。而且手术时只需局部麻醉,手术过程只需半小时到一小时。患者术后2小时就可以带腰围下地行走,恢复期过了以后,对工作和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首先这个提问是不科学的。因为作为一种技术,在脊柱微创这个领域还没有最先进这种说法。比较而言,脊柱微创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领域发展较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诞生了经皮椎间盘切吸术(PLD)、侧路椎间盘镜、椎间孔镜(PELD)、后路椎间盘镜(MED)、激光(PLDD)、针镜及后来的椎板间镜、二代椎间孔镜、射频纤维针镜、纤维椎间孔镜等。2010年颈椎间盘镜也问世了,虽然时间有先后,这不能说明什么技术是先进的、什么技术不先进这个问题,只是人们在实际中对技术的理解和总结不同而已。总不能说颈椎间盘镜就是最先进的技术吧。PLD技术是盲切(和内窥镜影像相当而言),不能针对突出物实行摘除,只能经盘内进行所谓减压。即使如此,其疗效还是不错的,目前使用这种技术的还大有人在。特别是在颈椎间盘镜没有问世的时候,PLD是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唯一微创治疗技术。德国胡兰德在杨氏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增大了手术器械通道,操作上采用椎间孔入路的方式,这就是后来的椎间孔镜。以提斯技术为代表的椎间孔镜能够摘除突出的髓核,应该说在杨氏镜技术的基础上的一大进步。但过于粗大的内窥镜直径限制了其技术的发展,进入椎间孔必须先进行椎间关节的打磨,多数人认为这是危险和不必的。其处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的能力也较弱,鲜见成功的报导。MED即后路椎间盘镜克服了椎间孔镜的弱点,从椎板间入路进行操作能成功的处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等,处理脱垂游离的髓核也较为简单。由于其较大的手术切口(大约20mm)和术中出血难以有效解决等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MED伤害较大的特点不为非专业的脊柱科医生喜爱,专业的脊柱科大夫更钟爱可以灵活掌握的传统小切口技术。这些技术特点启发了开发人员,新型椎板间镜应运而生就不足为奇了。灵活的椎板间镜在手术切口上可以运用自如。改进后的后路技术即椎板间镜技术既可以采用经皮穿刺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小切口并支持脊柱其他微创技术和镜下内固定等,操作简单安全。这种灵活的技术应该是目前脊柱微创发展的方向,即所谓最先进的技术吧。值得一替的是,针镜技术目前发展迅速。这种模块化设计的产品使用方便灵活,具有上述技术的所有有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中国特色的技术必将大放异彩。至于射频、激光、臭氧、溶盘等,前文有所提及,这些技术还算不得真正的微创技术。其不能准确针对病灶治疗或者不能成功处理病灶的特点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溶盘甚至是一种即将淘汰的技术。但这项技术操作简单、损伤较小,易掌握,在非专业的脊柱医生和基层医生中仍然享有市场。但过份商业化的神化这些技术是有害无益的。“椎间孔镜”是当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先进微创技术之一,其工作原理是在显微镜的引导下,清晰定位突出髓核、增生骨质,并采用相应配套的脊柱微创手术器械,摘除突出组织、去除增生骨质、修复破损的纤维环,以此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治疗目的。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