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复苏应用低温时降到多少度最佳
A.28~27℃
B.30~29℃
C.32~31℃
D.35~33℃
E.37~36℃
答复:本题选D。
低温在脑复苏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欧洲5国九个医学中心历时4年的实验证明浅低温(32度-34度)对脑复苏有一定效疗。亦有观点认为中度低温(30度)有更好的疗效。
1、什么是亚低温?
体温在 28 ℃ – 35 ℃ 称为亚低温。体温28℃以下称为深低温。
2、什么是亚低温治疗?
低温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临床低温治疗的应用和研究由来已久,低温在心外科和神经外科手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脑保护作用,但体温处于深低温时(低于28℃),常诱发心律失常、凝血机制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从80年代起,深低温已很少应用,80年代末,研究发现脑温下降2~3℃(亚低温)对缺血性脑损伤也有保护作用,且无深低温所致的各种并发症,使低温治疗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近几年,国外率先开始使用亚低温(30-35℃)治疗脑缺血、脑缺氧和脑出血病人,取得了令人嘱目的研究成果,1996年国外专家对一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冰毯机(目前又称医用控温仪、亚低温治疗仪、电冰毯、电冰帽等)体表降温,结果10例中有7例恢复伤前的正常状态,因此医学界认为低温(32.5-35℃)可降低颅内压;同年39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脑卒中后及时降低体温有助于减少病死率。
3、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亚低温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降低脑氧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细胞内钙超载,增加神经元泛素的合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等。研究还发现低温对血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pH值和血糖无影响,对实验动物心、肺、肾、小肠也未见病理性损害,说明低温并不增加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
4适用范围
临床适用科室: 神经外科——最早使用降温毯的科室。用的最多的患者是头外伤,还有某些颅脑手术后的患者或中枢高热患者;
ICU——各种发热患者或心脏复苏后的患者; 神经内科——脑出血、脑梗塞患者;
急诊科——各种发热患者、中暑患者; 麻醉科——术中需要控温的患者,如低温麻醉;
胸心外科——多用于体外循环后的复温; 呼吸内科——内科系统所有发热待查的患者都由呼吸内科管理;
血液科——发热的患者较多,通常使用激素,降温毯的物理降温是更好的方法; 儿科——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抑制性神经元的发育明显落后于兴奋性神经元。因此,儿童发热常出现高热或高热惊厥,降温毯在儿科是必备的设备。
引用自:亚低温基础知识介绍
朋友,东拼西凑,凑富着看吧,供你参考:1.、低温条件下手术,这是因为低温对所有器官都有保护作用,“低温条件下,人体的代谢也同时变得缓慢,各种损耗由此变少”,机体需要的供血供氧量也相应减少,心脏也因此可以短暂停止跳动。
2、Kern在27例小儿用氙133清除方法,认为如果低温下泵血流率下降35-45%,脑血流及脑氧消耗量改变不大,泵流量减少45-70%,中度低温时脑血流,脑氧消耗明显下降但氧提取增加,深低温时氧提取也下降。Greeley观察275例新生儿及婴幼儿,CPB时脑血流与脑氧代谢,在中度低温下脑血流与平均压无关,深低温下脑血管阻力增加,即使泵流量和灌注压下降,但因失去自主调节功能,压力/流量无正常代偿作用。
3、.在心脏手术时,心脏停止搏动后除进行人工心肺机体外辅助循环外,还要将循环中的血液冷却,使体温降至30℃以下。这是从冬眠动物中得到的启发。因为在低体温下,脏器和全身耗氧量下降,从而保证长时间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的安全性。低温麻醉是降低人体的消耗,使人体更能适应缺血缺氧等恶劣的环境,换而言之就是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增加手术的成功几率。
4\心内直视手术要求手术野平静、无血,所以要阻断循环,使心脏暂时停跳,然而在常温37℃时脑细胞耐受缺氧的安全时间仅3~4分钟,而当体温降至30℃时,基础代谢率可降至正常的50%,体温降至20℃时代谢率可降至14%,低温麻醉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将人体体温降至30~29℃左右,可安全阻断循环6~8分钟,对心、肺脑肾等各主要脏器无明显损害为简单的心内直视手术赢得了时间。目前降温方法有体表降温,体腔降温及血液降温三种,降湿前必须先作诱导麻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