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调查统计资料分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环境污染有关:例如水中致癌化学物质(包括江湖和地下水),种植农作物使用大量
不稀释的各种农药。
(2)与食物和致癌物质有关:常年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品能产生大量甲基胆蒽,在粪便中诱发结肠癌,低纤维食品因戊糖量减少,使粪便的通过速度减慢,影响肠道吸收有害物质及活性,易患癌。
(3)结肠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更易发生癌变,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在肠黏膜反复破坏和修复时可能癌变。
(4)是一类遗传性背景比较突出的恶性肿瘤。统计学显示有10%〜15%结直肠患者为遗传性结肠癌。
(5)其他:有些疾病如乳腺癌、卵巢癌患者、盆腔接受放疗者较正常人患病几率高2〜3倍。
2.病理与分型大体病理肉眼观分三型:
(1)肿块型(隆起型):肿瘤主体向肠腔突出,因此可表现有腹部包块伴腹痛,特点是转移晚,预后好,多发于右半结肠。
(2)溃疡型:最为常见,肿瘤中央有深的溃疡、周边不规则,易感染、出血,转移早。
(3)浸润型:肿瘤向肠壁各层呈弥漫性浸润生长,累及肠管全周,易致环状狭窄而出现肠梗阻表现,多发于左半结肠。
(4)胶样型:有大量黏液,外形不一。
3.常见的组织学类型腺癌:包括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占结肠癌大多数;黏液癌:预后较腺癌差;未分化癌:预后最差。
结肠癌转移途径主要是直接浸润、淋巴转移;次为血行转移、腹膜种植,最常见的转移器官
为肝,次为肺、骨。因此,在诊断结肠癌之后,应常规检査肝、肺状况。术中注意因挤压而造成血运转移。
4.分期
目前国内一般用TNM分期法。
T代表原发肿瘤,Tx指无法估计原发肿瘤;无肿瘤证据为T0;原位癌为Tis;肿瘤侵及黏膜下层为T1;固有肌层受累为T2;侵至浆膜下层为T3;穿透浆膜层,直接侵犯其他组织为T4。
Nx指无法估计淋巴结;无淋巴结转移为N0;1〜3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为N1;4个及4个以
上区域淋巴结转移为N2。
Mx指无法估计远处转移;无远处转移为M0;有远处转移为M1。
过去国内常用Dukes分期法,目前较少应用。
直肠癌:血色较新鲜或暗红色,粪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粪便三者相混。
结肠癌: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大便出血,多为含有脓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较暗。
溃疡性结肠炎: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痔疮:各期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肠息肉: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可与粪便相混。
肛裂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大肠癌起病隐匿,早期常仅见粪便隐血阳性,随后出现下列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常为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以血便为突出表现,或有痢疾样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有时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大便形状变细。也可表现为腹泻与糊状大便,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质无明显黏液脓血,多见于右侧大肠癌。
(2)腹痛。也是本病的早期症状,多见于右侧大肠癌。表现为右腹钝痛,或同时涉及右上腹、中上腹。因病变可使胃结肠反射加强,可出现餐后腹痛。大肠癌并发肠梗阻时腹痛加重或为阵发性绞痛。
(3)腹部肿块。肿块位置取决于癌的部位,提示已届中晚期。
(4)直肠肿块。因大肠癌位于直肠者占半数以上,故直肠指检是临床上不可忽视的诊断方法。多数直肠癌患者经指检可以发现直肠肿块,质地坚硬,表面呈结节状,有肠腔狭窄,指检后的指套上有血性黏液。
(5)全身情况。可有贫血、低热,多见于右侧大肠癌。晚期患者有进行性消瘦、恶病质、腹水等。左、右侧大肠癌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一般右侧大肠癌以全身症状、贫血和腹部包块为主要表现;左侧大肠癌则以便血、腹泻、便秘和肠梗阻等症状为主。并发症见于晚期,主要有肠梗阻、肠出血及癌肿腹腔转移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左侧大肠癌有时会以急性完全性肠梗阻为首次就诊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