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眼球是一个近似球体,从前面的角膜到眼底的视网膜的距离,被称为眼轴长度。
和我们的身高一样,眼轴不是生来就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增长,慢慢生长发育变长的,一般成年后就基本稳定了。
那么眼轴是怎么影响视力的呢?
婴幼儿的眼轴短,光线进入眼睛后会聚集在视网膜后面,所以婴幼儿都是远视眼,我们也称之为远视储备,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随着眼轴慢慢生长,聚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时,就是正视眼,看东西是清晰的;
当眼轴继续生长,聚焦点落在视网膜前面时,就形成近视了。眼轴越长,近视越深。通常来说,眼轴平均增长1mm,近视会加深约250度左右。
所以我们说,婴幼儿、儿童的远视储备很重要,因为这代表着眼轴的发育,是在以什么样的速度“奔跑”,如果眼轴长得太快,那么就越容易发生近视。
眼轴多长才最好
眼轴长度是随着年龄而生长的,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通常认为是不可逆的(目前有少量方法可以使眼轴的测量值轻度缩短)。一般要到18岁左右,身体生长发育完成,眼球发育才会相应停止。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表格,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眼轴发育均值表,很多家长看了这张表,担心的发现,自己的孩子好像严重超标:
这个表格,其实源自于很久远的一篇文献,在那个时代,测量眼轴的设备是A超,这是一种有创的接触式测量,A超存在压迫眼球的可能,而且测量误差不小,可达0.3~0.5mm。现代非接触式的光学测量(代表设备是Iolmaster)测量则精准的多,还有,因为两者测量原理不同,实测的距离并不相同,即使都非常准确,光学测量的结果比A超测量也要长0.1~0.2mm。总之,用久远的眼轴数据来进行近视指导,并不科学,有一些机构喜欢拿这张表格吓唬家长,家长们不必那么紧张。
眼轴超出均值,就是近视吗?
有些家长就问,我家孩子眼轴长,是不是就是代表近视了呢?
不是这样的。眼轴的大数据标准值,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虽然存在一个均值,但其标准差挺大的,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单独看眼轴,没有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眼轴还需要和角膜曲率以及晶状体一起看,才有意义。
不同的角膜曲率,对应的眼轴标准长度是不一样的。角膜曲率越平坦,光线在角膜这一层折射的少,成像点就会更靠后,那么允许的眼轴就长一些,反之曲率越陡峭,允许的眼轴长度就相对短一些。
角膜塑形镜的原理,就是把角膜压平,这样成像就靠后了,抵消了眼轴变长的因素,从而让孩子可以看清楚。
那么是不是有了角膜的参数,再有眼轴,就可以算出来有没有近视呢?
还是不行,因为除了角膜,光线还需要经过晶状体折射,晶状体的折射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而晶状体的因素,目前在近视防控领域关心的并不多,有效的检查设备也比较少。
如果一定需要一个参考,43的平均K值,对应的正视的眼轴,大概是23.5mm。但这个数据个体差异很大。
所以,单独把眼轴的长度和人群平均值进行比较,是看不出孩子近视程度和发展趋势的。
那为什么医生那么重视眼轴呢?这是因为,在眼睛的发育中,角膜和晶状体的改变是极其缓慢的,可以视为定量,唯一的变量,就是眼轴。监测眼轴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月、每半年或者每年眼轴的生长速度,更能反映孩子近视发展的趋势。
如何测量眼轴?
眼轴测量的金标准设备是IOLmaster,Lenstar、OA2000以及一些高级的验光设备也可以测量眼轴。不同品牌的设备测量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我们一般建议始终用同型设备进行测量,方便连续多次测量值之间的对比。
总之,家长们应该尽早给孩子测量眼轴,确定孩子的眼轴基线数据,不要执着于眼轴长度的绝对数值,每三个月或每半年复测眼轴,观察眼轴增长的速度,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对近视未来的发展做出准确的预判和干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