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
灸风门穴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宜肺解表, 疏散风邪,调整气机的功效。灸之能调整肺功能,增强肺通气量。主治一切风证,防治 感冒 、 鼻炎 、 肺炎 、中风、面瘫等。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具有 保健 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防治各种类型的 心脏病 、高 血压 、 糖尿病 、精神 神经 病和 妇科 病等多种疾病。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 …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损”。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 便秘 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气海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 腹泻 、遗尿、阳痿,滑精、 月经不调 、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
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俞穴之一, 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祛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
灸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常用于各种 呼吸 系统疾病的防治。现代研究证实,灸大椎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
灸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常用于头痛、失眠、腰痛、小儿惊风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涌泉穴有养心安神、 补肾壮阳 、益寿延年的作用。
灸风池穴
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具有松弛肌肉,缓解肌肉僵紧的作用。对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等疾病的防治。
艾灸的方法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 烧伤 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间接灸
是 用药 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温 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艾灸的 功效作用
温经散寒
艾灸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艾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 外科 、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 上火 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 腹痛 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艾灸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 脱肛 、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艾灸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 清热 ,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防病保健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美容
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猜你感 兴趣 :
1.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
2. 艾灸十大养生穴详细介绍
3. 艾灸哪个穴位可以补气
4. 艾灸治疗肠功能紊乱灸什么穴位
5. 阳虚艾灸什么穴位好
6. 艾灸熏穴位的的正确方法介绍
膝关节积液艾灸部位
膝关节积液艾灸部位,现在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的疾病也随着增加了,因为有很多的亚建康的行为到导致了我们的身体逐渐变差,那么以下是关于膝关节积液艾灸部位。
膝关节积液艾灸部位1一般膝盖积液艾灸足三里穴、委中穴、阳陵泉穴等穴位。
1、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2、委中穴:在膝关节后侧面,腘窝的正中凹陷取穴。主要治疗腰及下肢病证,急症,遗尿等。
3、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的凹陷部位取穴,主要治疗半身不遂等症。
患者有膝盖积液可以通过艾灸上述穴位得到缓解,但是不能彻底治疗本病,病情严重时还需要做穿刺疗法等方法缓解。如果膝盖积液比较多、张力大时,可进行穿刺疗法,将膝盖积液和积血完全抽净,并向膝盖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有明显减轻疼痛的作用,增加膝盖关节的活动度。
患者早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禁止负重。治疗期间可作股四头肌舒缩活动锻炼,后期应加强膝关节的屈伸锻炼,预防病情反复发作。
膝关节积液是可以通过艾灸进行治疗的。
艾灸本身具有通络活血的作用,通过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炎症得到更好地吸收,有助于积液的快速治疗。艾灸通常会选择内膝眼穴、鹤顶穴以及阳陵泉穴等穴位,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需要注意一定要控制好艾灸的温度,尤其是儿童和老人艾灸。因为儿童皮肤比较嫩,老人感觉上会有些迟钝,稍有不注意就可能会烫伤。由于膝关节下面的脂肪很薄,如果水疱形成破裂以后,很容易诱发感染,从而引起很严重的并发症。还应该在艾灸后做好保暖措施,以免凉气通过穴位进入到体内,从而加重积液的程度。
膝关节积液艾灸部位2膝关节积液采用艾灸的办法当然是有用的,艾灸膝关节可以增加膝关节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膝关节内积液的吸收,还可以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但是此处要强调一点,对于儿童或者老人,因为儿童皮肤较嫩,老人皮肤痛觉反应迟钝,膝关节艾灸一定要注意把控温度,避免因为艾灸温度过高而导致局部形成水泡。
膝关节周围皮下脂肪较薄,水泡一旦破裂,感染,很容易导致膝关节腔内感染,进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艾灸完以后要注意膝关节保暖,避免受凉后使病情加重,最好佩戴护膝。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休息,剧烈活动可以加重膝关节积液的生成。
出现积液通常与炎症感染的情况有关。如果出现艾灸、烤电都可以。你也可以尝试其他方式:
外治疗法
药膏是祖国医药中的一朵奇葩,古代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所异者,法耳”、“用膏药能治之,无病不起”等说法。因膏药稠度高,故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慢、药效长期持久、局部疗效显著等特点。
推拿治疗
将手用温水洗净,擦干后双手互相摩擦至温热,寻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最好在床上只穿短裤,露出双腿。
1、按压六穴:站立或平坐于床上,双腿平放或自然弯曲膝部即可。揉热手,用拇指点压患有滑膜炎的腿部6个穴位,力度要由轻到重,到相应的穴位有麻痛感为好。6穴位的顺序是:环跳穴、伏兔穴、风市穴、膝眼穴、委中穴、血海穴等。每个穴位点压2分钟。
2、按压大腿:坐在床上,双腿平放或自然弯曲。揉搓双手,将患滑膜炎的双腿平放,双手从大腿根部向膝盖方向缓慢推按,力度由轻开始慢慢加重。进行这一步时意念集中于手推过的部位,意念气血被手推到膝盖部位。按压三分钟。
3、按膝:坐于床上,使病腿平放或自然弯曲。摩擦双手,双手按压膝盖:先左右相对按压(左手在膝盖左侧,右手在膝盖右侧)1分钟,然后上下按压(将膝盖上方的一只手放在膝盖上方,另一只手放在膝盖下方)1分钟,然后用双手掌心从各个角度揉按膝盖到膝部发热2分钟。当意念集中在手部与膝部接触的部分进行这一步。注:按压时,掌心要用力,就像揉面那样用力。
膝关节积液艾灸如何治疗?事实上,针灸是我们中国很传统的中医治法。而且针灸也很有效,特别是对于膝关节积液这一问题更是非常严重的疾病,运用此中医针灸治疗效果很好。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一些简单的针灸按摩这样能减轻我们的压力。
膝关节积液艾灸部位3对于积液较少,症状较轻的,可以选择艾灸辅助治疗,艾灸是我国中医的一种常见疗法,艾灸具有神奇的几大功效:通经活络,祛湿散寒,行气活血,温阳补虚,除湿止痛,增强免疫力等
而艾灸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刺激局部的`穴位从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舒经活络的效果,同时艾灸的温度和药效可以扩张局部血管,从而促进膝盖积液的吸收代谢,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能够很好的加快病情的恢复速度,对于促进身体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那么艾灸,最好的选择是艾条,因为积液引起的肿涨会导致膝盖反应不灵敏,艾灸时选用艾条,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和感受,艾灸时艾条不可距离膝盖太近,一版距离3-5CM,或者稍远一些,微微有些热度就可以了
每天可以使用艾灸1-2次,每次膝盖上的每个穴位艾灸15-20分钟,以穴位局部微微发红即可,防止烫伤,艾灸部位完成后要注意保暖,多加休息,尽量减少膝盖的使用。
艾灸对于膝盖积液是有一定的缓解辅助作用的,正确使用艾灸是可以有效缓解的,注意卧床休息,平时合理的使用艾灸调理,注意尽量减少膝盖的活动,膝盖注意保暖,不能让膝盖承受太大的压力,但是如果情况严重,还是需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
膝盖积液,艾灸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不能彻底治疗好,还是建议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平时要注意休息,不要劳累,考虑采用热敷或者是理疗一下,一般会有所缓解。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急性期滑膜损伤,瘀血积滞,治以散瘀,行散消肿为主。
三七粉能口服,慢性水滑肌瘤,肌筋迟弱,治以祛风燥湿,强壮筋骨,内服羌活胜湿汤加减,外贴狗皮膏。若寒邪较盛,亦可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
还有就是固定与练功疗法,早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禁止负重。治疗期间可做股四头肌舒缩活动锻炼,后期加强膝关节的屈伸锻炼,这对消除关节积液,防止股四头肌萎缩,预防滑膜炎反复作用,恢复膝关节伸屈功能有着积极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