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0m/s,不合实际;
C、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00g,最接近于真实值;
D、一个中学生的体重约50N,不合实际.
故选C.
1、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cm。
2、手臂伸直,手尖到鼻子的距离大约是1英尺。
3、成人一步大约是75cm。
4、“一拃”的长度为8厘米。
5、身高也是一把尺子。因为每个人两臂平伸,两中指尖之间的长度和身高大致是一致的。所以,将两臂伸平,可以作尺子去测量。
6、影子也是尺子。要是想量树的高,只要量一量树的影子和自己影子的长度就可以了。因为树的高度=树影长×身高÷人影长。
扩展资料
纵观历史,人们用手指数数以及用双手、胳膊和腿进行测量。最大的人体尺寸是一个人的身高;最小的是毛发的宽度。
1、肘:肘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人体尺寸,是基于一个人从肘到手指尖的前臂前度——457毫米。在《圣经》里,诺亚方舟被说成是一个巨大的长300肘(137米),宽、高30肘(14米)的船。事实上,直至1858年,没有建造出这么大的船舶。
2、腕尺:腕尺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略有差异。古埃及人实际是昂有两个尺寸:民间的短腕尺和约长10%的皇家的腕尺。当法老买东西时,用皇家的腕尺衡量,因此多得10%。但当他出售东西时用短腕尺,少给别人10%。如果你是法老,这作为一种皇家税收,够公平。
3、手:手是指合上拇指时,手的宽度。这个老式的尺寸,现在只用来测量马匹从马蹄到其肩部的高度。一匹低于14.2手(约106厘米)的成年马被称为矮种马,高于这个尺寸的称为马。世界上最小的“马”,被叫做“拇指姑娘”,只有4手高。
4、一步:平常步行时两足尖的距离,历代不一,如 周 以八尺为一步, 秦 以六尺为一步,后亦以五尺为一步。
5、一拃:叉开手指,大拇指和中指尖间的距离,长约五寸,即约为167毫米。
6、一指 一个食指的宽度。
7、一拳 一个拳头的宽度。
有三处,拇指与食指最大距离,叫做一扎(音),两手臂伸到最长,叫做一讨(音),还可用最大步去丈量。
尺是计量长度的器具,又是长度单位名称。远古时期没有精确的测量工具,人们便拿身体的某一部分当尺使用。
《说文解字》在解释“尺”时说:“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以人之体为法”便是以人体的某一部分作为计量标准。《说文解字》又在解释“夫”字时说:“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尺长都不相同,但大多都离不开与人体的关系。事实上,我们身上有很多尺子:步伐、身高、臂长、双臂长、手指等等。具体来看,正常成年人平均食指指节宽1cm,手掌宽10cm,脚掌长25-27cm。这些都可以作为测量的标准。
关于“尺”这一长度单位,《大戴礼记》有“布手知尺”的说法。
古人量物多用手,以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间的距离为“拃”(zhǎ),一拃就是一尺。这种以手量物、以拃计量的习惯,至今民间仍然保留着。
比尺小的长度单位是“寸”。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布指知寸”,见于《大戴礼记》,这是用手指的宽度来表示长度,说一寸相当于一指宽。另一种是《说文解字》说的“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这是说从手腕到医生切脉处(动脉搏动处)为一寸。
关于“咫”,《说文解字》说:“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后代多以八寸为咫,并以“咫尺”形容距离很近,我们熟悉的成语有“咫尺天涯”。
关于“寻”和“常”。《说文解字》说:“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小尔雅》说:“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寻是八尺,常是一丈六尺。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因而后来“寻常”引申出“平常”的意义。
“仞”的长度说法不一。《说文解字》说:“仞,伸臂一寻八尺。”仞与寻长度相等。《小尔雅》说:“四尺为之仞,倍仞谓之寻。”仞的长度只有寻的一半。两相比较,后者应该更为可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