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头也会得癌症?得了骨癌是不是要截肢?骨癌是不是治不好?这些都是一些在诊间常常可以听到关于骨癌的问题。工作个几年下来,发现民众对于骨肿瘤的知识相当有限,不仅可能延误治疗黄金期,甚至于恐惧治疗,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为了要打破民众对于骨肿瘤的恐惧,凯文医师也希望借由短篇分享,让大家对于骨肿瘤有更多认识!
(情境图片/提供)
骨肿瘤是骨科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白话点就是大家所认知的「骨癌」,会罹患骨癌的原因目前医学研究皆是不明。归纳几个较常见的骨肿瘤类型,包含原发性、继发性及转移性三种。「原发性」多半是基因遗传造成的,若有骨肿瘤家族史者,可就要特别当心了,好发族群多半是在15岁前青春期的青少年,这是因为他们正处于骨头生长阶段,较易受到侵犯;另一种在成人身上较常见的是「转移性」骨肿瘤,通常是因为罹患其他癌症,癌细胞转移至骨头而引发的,其中以乳癌、大肠癌、摄护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最常见,好发族群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长辈。
骨肿瘤多半出现在病患大腿或是脊椎附近,症状多半是会从轻微酸痛演变成剧痛难耐,不少病患都有半夜痛醒的经验。另外出现肿块、活动功能丧失、引发骨折等等,都已是非常严重的情况,甚至还可能影响病患的生活品质,扼杀了求生意志,因此务必及早治疗。
更积极的态度和状态对抗癌症
曾有几次凯文医师也面临病患放弃求生的惨况,当病患听到骨癌时,老实说没几个人可以接受,如果又同时罹患其他癌症,更是晴天霹雳!但最让凯文医师困扰的是,不只病患自己放弃治疗,甚至连有些骨科医师认为治愈机率渺茫而不鼓励病患自救。事实上,凯文医师认为,无论病患的骨肿瘤处于哪一时期,都应该积极给予治疗,重点不在于是否能痊愈,而在于借由提升病患生活品质,让病患能有更积极的态度和状态对抗癌症,延续生命。
骨肉瘤为骨生肉瘤中最恶性者,发病率略低于软骨肉瘤,占骨生肉瘤的2/5弱,发病机理不明。多数学者认为骨组织的任何部分均能产生骨肉瘤,但以骨膜深层为最易。当中瘤发生或蔓延之骨膜下时,骨膜即背肿瘤由骨面剥离而产生反应性新生骨,骨纹呈日光放射样。肿瘤与骨干相连接处,新生骨呈三角形。当骨膜下的肿瘤继续发展时,新生骨小梁逐渐消失,在x线照片上呈一种紊乱无秩序的骨性阴影。[病理] 骨肉瘤的主要组织成分为肿瘤性成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其成分的多寡,随肿瘤性成骨细胞分化程度而异。分化比较成热者,肿瘤骨多,称为硬化性骨肉瘤,分化比较原始者,肿瘤骨少,称为溶骨性骨肉瘤。介乎二者之间者,即有不同程度的溶骨性和硬化性骨肉瘤。
在肉眼观察下,骨肉瘤的性质颇不一致,有坚硬如象牙者(硬化性骨肉瘤),有脆软如肉芽易出血、瘤骨极少者(溶骨性骨肉瘤),有田生长迅速而血不足, 以致部分肿瘤坏死,形成含棕色或血性液体的囊肿者,有生长迅速而血运丰富,肿瘤组织含有极多的扩张血管和血安,以致肿瘤产生搏动和杂音,形成假性动脉瘤者。
显微镜检查,肿瘤组织的成分亦复杂无常。在硬化性部分的切片中,可以发现不分层,无骨小管系统,排列杂乱、染色颇深的肿瘤骨小梁。肿瘤骨小粱间隙之中,可能有未被破坏的正常骨质存在,与肿瘤骨对比,更显出肿瘤骨小粱不服从生理力线原则的紊乱现象。在溶骨性部分的切片中,则可以发现肿瘤骨稀少或不存在,偶尔或有散在的骨样组织,但肿瘤性成骨细胞极多,分化原始,大小不一,胞浆多少不匀,胞膜不清,胞核大,染色深,分裂多。此外血管丰富,有成窦状者,其管壁系由肿瘤细胞所形成。上,述两种显微镜下的不同组织象, 可能存在千同一骨肉瘤中。此点说明,骨肉瘤一且发生,不论其为硬化性或溶骨性,恶性的程度不可能有绝大差别。除上述镜下所见外,尚可发现两种比较少见的细胞:一为肿瘤巨细胞,胞核多至3—10个,染色颇深,一为异物巨细胞,散在于肿瘤坏死部分或出血部分的周围。其形态与骨巨细胞瘤的巨细胞同。总的说,骨肉瘤的主要成分为肿瘤性成骨细胞,骨样组织和肿瘤骨。但也可能有一些恶性程度不等的软骨组织小岛,数量小,不能左右骨肉瘤的本质。因此,不应因软骨组织的出现,更变骨肉瘤的名称。
骨肉瘤转移早而迅速,转移瘤几乎完全发现于肺部,通过肺部转移至其他器官者则罕见;局部淋巴结因肿瘤坏死可有增生扩大现象,但很少有转移瘤的存在。
[临床表现] 患者多为10~25岁的少年或青年: 由畸形性骨炎转变者, 年龄常超过50岁。长管状骨的干骺端为骨肉瘤最易发生的部位。骨骺、 骨干和其他任何部位的骨组织,亦能发生骨肉瘤。 约75%发生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早的主诉为持续的局部钻入样疼痛。剧痛往往不能忍受, 尤以夜间为甚。 因此,患者睡眠不佳,食欲不振,全身迅速消瘦,精神萎靡。疼痛发生2~3个月后, 局部或可摸到肿瘤, 但软硬不定, 且有轻度压痛。 肿瘤周围肌肉萎缩甚早, 使肿瘤部分显得更大。 以后皮肤紧张发亮,色泽改变, 呈紫铜色, 表面静脉怒张, 有时可以摸到搏动, 或听到血管搏动的杂音,故有称为恶性骨动脉瘤者。
患者体温略有增高,体重减轻。化验检查,早期可发现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增多和血清硷性磷酸酶增加。患者经彻底手术治疗后,血清硷性磷酸酶应立即减至正常含量,如其含量仍继续超过正常水平,即有转移瘤存在的可疑。
肺部和局部摄x线照片为诊断骨肉瘤和判断肉瘤预后的重要步骤。兹从下列几方面来叙述骨肉瘤的线征象:
(一)局部软组织肿瘤;如肿瘤发生在骨膜深层,或肿瘤已由骨质内部向周围突破,则在x线照片上可以发现软组织中留影银河不规则的古话去。
(二)骨膜变化: 早期的骨膜变化为三角形骨膜新骨形成, 其次为日光放射样的骨膜反应。晚期因肿瘤向周围扩大,三角形新生骨也随之发生缺损,并向骨干中部推移。日光放射样的新生骨小梁,因受肿瘤细胞的挤压和破坏,形成如毛发蓬松的紊乱状态。最后因肿瘤继续增生,新生骨可完全消失,软组织可显有不规则的肿瘤阴影。
(三)皮质骨变化: 骨肉瘤发生于骨膜涣层或皮质骨本身时,其最早和最主要的变化为一侧皮质骨的轻度破坏和疏松。如肿瘤系硬化性骨肉瘤,除骨质破坏和疏松外,另有不规则的肿瘤骨增生的阴影。因此在x线照片中可以发现组织紊乱,毫无纹理,十分致密的肿瘤骨阴影重迭于疏松破坏的骨质上。
(四)松质骨变化:由髓内发生的骨肉瘤以溶骨性为多,血运丰富, 生长快。骨质破坏系由内向外,迅速广泛,周围均匀,故骨膜反应性新生骨不易产生。x线征象可能为囊肿样,故易引起病理性骨折。
(五)肺部的变化:肺部转移瘤一般在原发肿瘤出现4—9个月内发现。肺部转移瘤在早期不易觉察,故在肺部x线照片上未发现转移瘤时,决不等于肺中无转移瘤存在。一般每隔2—3个月即应重摄肺部x线照片一次,继续观察至2—3年后,若肺中仍无转移瘤发现,则其发现的可能性逐渐减少。转移瘤多数分布于肺叶边缘,偶尔亦可发生于肺门附近,后者应与钙化淋巴结鉴别。转移瘤呈大小不一的棉球状。生长缓慢者,产骨较多,密度亦高。亦有转移瘤完全不产生瘤骨,故其密度和其他软组织的转移瘤无异。
骨肉瘤和骨关节结核的鉴别,比较容易。后者为慢性疾病,疼痛不剧烈。骨关节结核局部肿胀较大,大多数病例有关节面破坏现象。骨肉瘤很少侵入关节内部。骨肉瘤与其他恶性骨肿瘤的鉴别,有时比较困难,须赖组织病理检查,方可作出最后诊断。
在一部分病例,骨肉瘤与软骨肉瘤之间,有时与骨纤维肉瘤之间,因无病理切片不能明确地区别,但这种鉴别对于治疗的决定及疗法的选择无重大意义。当有必要进行术前活组织检查时,Rb应准备冰冻切片,术者技术必须熟练,手术应在止血带下进行。一经诊断确定,立刻在止血带以上施行彻底手术治疗。但必须认识到止血带并不能完全制止骨髓腔内静脉血液的回流。当活组织检查的结果与临床和x线所见不相符合时,不宜采取以病理诊断为最后依据的态度,必须适当地考虑到活组织检查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再进行切取检查或长期等待观察,坐视肿瘤发展,对患者是极为不利的。只有全面了解整个病例,既重视病理检查又不忽视临床和x线所见,才可减少误诊。
在实验室检查中血清硷性磷酸酶的测定对骨肉瘤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意义。当血清硷性磷酸酶正常时,它对骨肉瘤的诊断不起否定作用,但当它经常超过6~7单位(甘油磷酸钠法)时,结合其他征象,对骨肉瘤的诊断却起着一定的支持作用。肿瘤经过彻底手术切除,增高的血清硷性磷酸酶不见降低或降低后又重新升高,则应考虑转移瘤的存在。
[治疗和预后] 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以前,对诊断已确定而肺部尚无转移征象的病例,最好采用高位截肢或关节离断术。至少应越过一个关节进行截肢或离断。因此,胫骨肿瘤应作股骨截肢;股骨下端肿瘤应作髋关节离断,股骨上端肿瘤应作半骨盆切除。值得注意的是,肿瘤的扩散部位往往远超过X线所显示的范围。在被侵犯的同一骨干进行锯、凿的操作,都有扩散肿瘤的危险,因止血并不能有效的制止髓腔肿瘤的扩散。术者必须充分了解肿瘤的性质,技术熟练,决定果断,操作敏捷。必要时可先作一个简单斩断式截肢,去掉肿瘤,杜绝扩散的可能后,再仔细修整皮瓣和骨断端。
上述的彻底手术在一小部分病例可达到根治;而在另一部分病例似乎亦有加速转移瘤发生和缩短生命的迹象。对骨肉瘤在采用彻底手术以前(包括活组织检查),进行一个短期的局部放射和全身化学治疗可能有好处。虽然这种非手术措施对已形成的原发或转移骨肉瘤疗效不显著(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药物),但对由手术而扩散的游离肿瘤细胞可能有抑制或甚至毁灭性的影响。这种综合疗法对降低转移瘤发生率能否起作用,有待继续研究和观察。最近有人观察到利用局部体外循环,在彻底手术之前进行化学治疗,可以提高五年生存率。中药和免疫疗法也应用于骨肉瘤的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