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跗骨的描述,正确的是跟骨前端向前内与骰骨相关节。
跗骨组成足的后半部的短骨,共有7块,即跟骨(cal-caneus)、距骨(talus)、足舟骨(navicular bone)、骰骨(cuboid bone)和3块楔骨(cuneiform bones)。它们约占足的后1/3。
有5块骶椎构成,骶角是骶管麻醉的进针标志,岬向前,内有骶管。
解剖位置与组成:
1、跗骨中最突出的靠近侧的一块距骨。距骨体上面和两侧有距骨滑车(trochlea)关节面与小腿骨下面关节面连结成踝关节。距骨下面也有关节面与跟骨相关节。距骨前方为距骨头与舟骨后面相关节。
2、距骨下方的跟骨是最大的跗骨,它向后突出形成跟结节(calcaneantubercle);它的前端与骰骨相关节;它的上面内侧有扁平突起为载距突(sus-tentaculumtali)。
3、足舟骨位于距骨前方靠内侧。骰骨位于跟骨前方靠外侧。楔骨分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它们位于足舟骨前方,骰骨内侧。
楔骨共3块其序数自拇趾侧数起,由内向外分别称为内侧楔骨(第一楔骨)、中间楔骨(第二楔骨)、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向前分别与第1、2、3跖骨底相关节。楔骨骨折,较为少见。可因直接外力引起,楔状骨骨折多与中跗或跗跖关节损伤同时发生,但多合并有跗间或跗跖关节脱位。一般骨折可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楔骨骨折x片上没有大的移位的、楔骨撕脱性骨折的保守治疗,可以直接用中药接骨散外敷治疗,疼痛肿胀症状消除以后,用短腿石膏托固定4—6周。跗跖关节脱位的,用手法复位,接骨散外敷治疗,石膏固定。严重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短骨)多成群的分布在承受重量而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如腕部和踝部。短骨一般似立方体,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骨构成多个骨连接。泛指体内细小的骨骼,如腕骨、跗骨等。一般呈立方形,除表层为密质骨外,内部全部为松质骨,能承重负压,起支持作用。短骨多在承受压力较大而运动又较复杂的部位集群存在,彼此稳固连接。如跗骨和腕骨等。此种多细小轻硬(有细如豆粒者),有微小运动之作用。
局部解剖
腕骨共8块,排成二列,每列4块。近侧列从拇指侧起为手舟骨(scaphoid bone),月骨(lunate bone),三角骨(traquetral bone)和豌豆骨(pisiform bone)。远侧列从拇指侧起为大多角骨(trapezium bone),小多角骨(trapezoid bone),头状骨(capitate bone)和钩骨(hamate bone)。
8块腕骨并不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内外侧缘较为向前突出,构成一个腕骨沟(carpal groove)。
在人跌倒手处于外展位的手掌着地时,可因为舟骨直接对着桡骨产生舟骨骨折。
8块小骨组成,排列成两排,近侧排自桡侧向尺侧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及豌豆骨,除豌豆骨外,均参与桡腕关节的组成。远侧排自桡侧向尺侧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及钩骨,均参与腕掌关节的组成。所有腕骨并非排列在一个冠状平面上,而是构成一个掌侧面凹陷的纵行浅沟,即腕骨沟。沟的尺、桡侧各有一隆起,分别为腕尺侧隆起和腕桡侧隆起,前者由豌豆骨和钩骨钩构成,后者由手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结节构成。腕横韧带横跨于腕骨沟的尺、桡侧隆起上,形成腕管,有9条屈指长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
跗骨共有7块,即跟骨(cal-caneus)、距骨(talus)、足舟骨(navicular bone)、骰骨(cuboid bone)和3块楔骨(cuneiform bones)。它们约占足的后1/3。
跗骨中最突出的靠近侧的一块距骨。距骨体上面和两侧有距骨滑车(trochlea)关节面与小腿骨下面关节面连结成踝关节。距骨下面也有关节面与跟骨相关节。距骨前方为距骨头与舟骨后面相关节。
距骨下方的跟骨是最大的跗骨,它向后突出形成跟结节;它的前端与骰骨相关节;它的上面内侧有扁平突起为载距突
足舟骨位于距骨前方靠内侧。骰骨位于跟骨前方靠外侧。楔骨分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它们位于足舟骨前方,骰骨内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