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室铭的常识

隔室铭的常识,第1张

1.陋室铭文学常识

选自<>,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洛阳人(今属河南人)。代表作:《刘宾客集》。

本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叙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

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

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名,灵,丁 等字就属同韵 本文先以“山”,“水”喻:陋室。以“仙”,“龙”喻:有高尚品德的人。

运用类比手法点明主旨:有了高尚的品德,陋室也不陋了。 本文通过对居室周围环境和 交往高雅,生活闲适 的描写,揭示了“德馨”的内涵,表现了作者的:高雅,闲适,精神生活 富有的生活情趣和对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的厌弃。

含蓄的表达了 追求完善生活 的高雅情趣,与开头的 风景 相呼应。

2.隔室模型中隔室的划分与哪些因素

1.单隔室模型

单室模型是把机体视为由一个单元组成,即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地分布于可分布到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并立即达到分布上的动态平衡,成为动力学的均一状态。

2.二隔室模型

双室模型把机体看成药物分布速度不同的两个单元组成的体系称为双室模型,其中一个称为中央室,由血液和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组成(心、肺、肝、肾等),药物在中央室迅速达到分布平衡,另一室为周边室,由血液供应不丰富的组织、器官及组成(肌肉、皮肤等),药物在周边室分布较慢。

3.此外还有多室模型。

one compartment model

[医]单室模型

Results Both the two domestic ciprofloxacin tablets fit to one compartment model.

结果经3P97程序拟合处理,两者的体内过程符合一室模型。

一、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药物动力学(Pharmcokinetics)是研究药物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对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提供高效、速效(或缓释)、低毒(或低副作用)的药物制剂,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因为大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间呈平行关系,所以研究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对了解药理作用强度的变化极为重要,这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三、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一)隔室模型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为了定量地研究药物在上述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用数学方法模拟药物体内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称为药物动力学模型。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可看成是药物在隔室间的转运,这种理论称为隔室模型理论。

隔室的概念比较抽象,无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意义。但隔室的划分也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组织、器官、血液供应多数和药物分布转运速度的快慢而确定的。

1.单隔室模型

即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地分布于各个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并立即达到分布上的动态平衡,成为动力学上的所谓“均一”状态,因而称为单隔室模型或单室模型。

2.二隔室模型

二隔室模型是把机体看成药物分布速度不同的两个单元组成的体系,一个单元称为中央室,另一个单元称为周边室。中央室是由血液和血流非常丰富的组织、器官等所组成,药物在血液与这些组织间的分布声速达到分布上的平衡;周边室(外室)是由血液供应不丰富的组织、器官等组成,体内药物向这些组织的分布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分布上的平衡。

3.多隔室模型二隔室以上的模型叫多隔室模型,它把机体看成药物分布速度不同的多个单元组成的体系。

(二)消除速度常数

消除是指体内药物不可逆失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代谢和排泄。其速度与药量之间的比便常数K称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简称消除速度常数,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K值大小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快与慢。

药物从体内消除途径有: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胆汁排泄及肺部呼吸排泄等,所以药物消除速度常数K等于各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速度常数之和,即:

K=Kb+Ke+Kbi+Klu+??

消除速度常数具有加和性,所以可根据各个途径的速度常数与K的比值,求得各个途径消除药物的分数。

(三)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Half-lifetime)简称半衰期,即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t1/2表示,单位为时间。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消除速度常数之间的关系为:

因此,t1/2也是衡量药物消除速度快慢的重要参数之一。药物的生物半衰期长,表示它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

一般地说,正常人的药物半衰期基本上相似,如果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有改变,表明该个体的消除器官功能有变化。例如肾功能、肝功能低下的患者,其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会明显延长。测定药物的生物半衰期,特别是确定多剂量给药间隔以及肝肾器官病变时给药方案调整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根据半衰期的长短,一般可将药物分为:t1/2<1小时,称为极短半衰期药物;t1/2在1~4小时,称为短半衰期药物;t1/2在4~8小时,称为中等半衰期药物;t1/2在8~24小时,称为长半衰期药物;t1/2>24小时,称为极长半衰期药物。

(四)清除率

整个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组织)的药物消除率,是指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组织)在单位时间内消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

Cl=(-dX-dt)/C

=KV

从这个公式可知,机体(或消除器官)药物的清除率是消除速度常数与分布容积的乘积,所以清除率Cl这个参数综合包括了速度与容积两种要素。同时它又具有明确的生理学意义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其中每一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观察一个方面的变化,常可间接地认识另一方面的情况。所以药物在体内的速度过程变化规律,既可用血药浓度法来估算,也可用尿药浓度法来估算。

药物从体内排泄的途径,主要为肾排泄。尿中药物的排泄不是以恒速进行,而是与血药浓度成正比的一级速度过程。在多数情况下,尿药浓度高于血药浓度,而且尿药法定量分析精密度好,测定方法较易建立,取样方便,用药对象可免受多次抽血的痛苦。因此,在药物服用后,有较多原形药物从尿中排泄的条件下,通常可用尿药浓度法估算消除速度常数、生物半衰期等动力学参数。尿中原形药物经肾排泄的速度过程,可表示为:

=KeX28-1

Ke为一级肾排泄速度常数,Xu为t时间排泄于尿中原形药物累积量,X为t时间体内药物量。

若静脉注射给药时,体内药量的经时过程可表示为:

X=Xoe-kt28-2

Xo为给药剂量,K为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将28-2式中X值代入28-1式后得:

=KeXoe-kt28-3

两边取对数得:

lg=lgKeXo-28-4

由28-4式可知,原形药物排泄速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为一直线,该直线的斜率为-,与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所得的斜率相同。通过直线斜率即可求出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

若口服给药,则体内药量经时过程可由下式表示:

X=(e-Kt-e-Kat)28-5

Ka为一级吸收速度常数。

尿中原形药物的瞬时排泄速度可用28-5式代入28-1式得:

=(e-Kt-e-Kat)28-6

当Ka>K,t充分大时,则e-kat→0,28-5式简化为:

=e-Kt28-7

两边取对数得:

lg=lg-28-8

由以上关系式可知,若以lgdXu/dt对t作图,可得到一条二项指数曲线,从其后段直线的斜率可求出一级消除速度常数K。

由于尿中原形药物排泄速度的瞬时变化率是不可能用实验方法测出的,通过实验只可求出平均尿药排泄速度,设在某段时间间隔Δt内原形药物的排泄量为ΔXu,则平均排泄速度为,如中点时间为tc,这样28-4或28-8式可改写如下:

lg=lgKeXo-tc28-9

lg=lg-tc28-10

这样以lg→tc作图,由于实验中采用平均排泄速度代替瞬时排泄速度,求得的消除速度常数K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但若以相同的时间间隔集尿,其时间间隔不超过一倍的药物的半衰期时,则仅产生2%以内的偏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9115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