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肝阴:
枸杞子 麦冬 玄参 天花粉 阿胶 生地 女贞子
桑椹 首乌 白芍 沙苑子 旱莲草 龟板 鳖甲
平肝潜阳:
磁石 生龙骨 生牡力 赭石 勾藤 石决明
天麻 珍珠母 紫贝齿 柏子仁 刺蒺藜 鳖甲
罗布麻 龟甲 白芍 桑叶 夏枯草 地龙 决明子
牛膝 龟板 琥珀 菊花 石决明 玳瑁 羚羊角
平肝定惊:
礞石 珍珠 龙骨 龙齿
清肝明目:
决明子 谷精草 密蒙花 秦皮 夏枯草
疏肝:
蒺藜 柴胡 香附 郁金 川楝子
青皮 桔叶 佛手 玫瑰花 元胡 小茴香
熄风止痉:
青黛 蚤休 天葵子 羚羊角 牛黄
勾藤 天麻 地龙 全虫 蜈蚣 僵蚕 蝉蜕 白蒺藜
蜈蚣 玳瑁 紫贝齿 珍珠 白花蛇
散肝风:
谷精草 凌霄花 薄荷 薄荷冰 蝉蜕 桑叶 菊花
防风 天南星 全虫 蜈蚣 僵蚕 白附子
白花蛇 荆芥 天葵子 川芎 茺蔚子 勾藤
蛇蜕 蒺藜 浮萍 桂枝 石楠藤
散肝结:
夏枯草 蒲公英 地丁 紫草 天花粉 大小蓟 丹参 鳖甲
清燥热
夏枯草 决明子 密蒙花 青黛 蚤休 水牛角 芦荟 川楝子 地龙 勾藤 羚羊角
牛黄 朱砂 谷精草 石决明 槐花
散肝风湿
寄生 羌活 狗脊 松脂 苍耳子 郗蔹草 威灵仙 海桐皮 秦艽 五加皮
渗肝湿
茯苓 土茯苓
清湿热
栀子 虎杖 黄连 龙胆草 竹叶 秦皮 苦参 金钱草 蒲公英 大黄 黄芩 车前子 连翘
郁金 青木香 秦艽 胆南星 天竹黄 槐花 白鲜皮 黄柏 白茅根 珍珠 皂矾 白蔹 瓜蒂
祛阴黄
附子 桂枝 干姜 姜黄 茵陈 木香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祛阳黄
瓜蒂 茵陈 茜草 栀子 虎杖 金钱草 郁金 蒲公英 垂盆草 地锦草 大黄
散肝热
谷精草 薄荷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木贼 青蒿 秦艽 槐花
连翘 茺蔚子 决明子 青葙子
散肝风热
蔓荆子 木贼 桑叶 菊花 刺蒺藜 蔓荆子 谷精草
泻肝火
勾藤 熊胆 女贞子 羚羊角 青黛 龙胆草 人中白 黄芩 大青叶
青蒿 夏枯草 栀子 黄连 苦丁茶 大黄 芦荟
凉肝血
青黛 地榆 犀角 玄参 白矛根 槐花 大小蓟 侧柏叶 茜草 羊蹄 醋
熊胆 生地 赭石 蒲公英 红花 白芍 槐角 卷柏 凌霄花 蜈蚣
穿山甲 赤勺 琥珀 旱莲草 兔肉 紫草
散肝血
谷精草 石灰
败肝血
干漆 三七 虻虫 土虫 螃蟹 瓦楞子 水蛭 花蕊石
止肝血
炙卷柏 伏龙肝 墨 炒艾叶 炒蒲黄 花蕊石 青黛 百草霜 炒侧柏 刘寄奴 散肝寒
藁本 荆芥 防风 肉桂 桂心 吴茱萸 艾叶 大茴香
小茴香 橘核 荔枝核 艾叶 乌药 葫芦巴
散肝风寒痰
蔓荆子 白僵蚕 穿山甲
散肝风痰
天南星 皂角 白芥子 天麻
化肝痰
禹白附 牛黄 竹沥 天竹黄 海藻 昆布 黄药子 瓦楞子 前胡 鹤虱 磁石
吐肝热痰
胆矾
搜风寒
细辛 藁本
凉补血
生地 白芍
平补血
枸杞子 桑椹 枣仁 黑芝麻
温 补 血
鸡血藤 熟地 当归 何首乌 紫河车 山茱萸 荔枝 阿胶 寄生 狗脊 菟丝子 龙眼
温肝
肉桂 小茴香 炮姜 艾叶 吴茱萸 生姜 虫白蜡 续断 川芎 香附 荆芥 伏龙肝
元胡 苍耳子 海螵蛸 百草霜 砂糖 韭菜 刘寄奴 蒺藜 鹿茸 艾叶
血中行气
川芎 桂枝 山楂 乳香 三棱 莪术 郁金 元胡 姜黄
行肝气
香附 佛手 木香 薄荷 九香虫 防风 香椽 荔枝核 玫瑰花 枳实 柴胡 川楝子 川芎 排肝脓
败酱草 天花粉 皂刺 地丁 薄公英
凉泻肝气
川楝子 郁金 枳实
温泻肝气
青皮 三棱
凉升肝 气
柴胡 茵陈
平升肝气
生麦芽
温升肝气
黄芪
补肝气
黄芪 寄生 续断 杜仲 山茱萸 鸡肉
敛肝气
木瓜 白芍 山茱萸 生龙骨 生牡蛎 磁石 乌梅 枣仁 龙齿
凉破血
丹皮 凌霄花 土元 虻虫 穿山甲 鳖甲 败酱草 茜草 贯众
坤草 蒲黄 莲藕 鳖甲
热破血
刘寄奴 莪术 归尾
平破血
三棱 水蛭 桃仁 血竭 凉活血
赤芍 紫草 大黄 虎杖 大小蓟 郁金 坤草 丹参
热活血
山楂 三七 乳香 红花 泽兰 鸡血藤 当归 川芎 桂枝
平活血
没药 牛膝 血竭 琥珀
解肝毒
紫草 水牛角 地丁 蒲公英 蚤休 青黛 大黄 虎杖 大小蓟 地榆
败酱草 土茯苓 皂矾 连翘 醋
散肝毒
蜈蚣 蛇蜕 野菊花
拔肝毒
青黛 轻粉
开肝门
防风
舒筋
穿山龙 鸡血藤 乳香 三丫苦 六月雪 臭梧桐 合欢花
舒筋续筋
木瓜 续断 土元 山茱萸 五味子 白芍 鸡血藤 然铜
化肝浊
木瓜 蚕沙 萆解
泻肝实
白芍 泻肝热
赭石 石楠叶 琥珀 车前子 牛黄 前胡 秦皮 石决明 珍珠 凌霄花 生枣仁 芦荟
保肝
胡黄连 柴胡 虎杖沙棘 接骨木 黄芪 垂盆草 茯苓 白术 何首乌 绞股蓝
陈皮 白芍 土元 木瓜郁金 厚朴 连翘 大黄 蒲公英
截 疟
鸦胆子 青蒿 草果 槟榔 常山 生首乌 柴胡 黄芩 知母 苍耳子
治肝炎
北五味子 连翘 黄芩 栀子 公英 败酱草
肝肿大
丹参 郁金 生鳖甲 生牡蛎 赤白芍 土元 鸡内金 三棱 莪术 海藻 昆布 瓦楞子
恢复肝组织
连翘 黄芩 栀子 蒲公英 败酱草 垂盆草 小茴香 木瓜
增血流量
鹿含草
敛阴入肝
凌霄花
引经药
吴茱萸 藁本
降低门脉高压
赤勺
保护肝糖原积累
沙苑子
抗肝纤维化
丹参
降谷丙转氨酶
连翘 升麻 虎杖 垂盆草 茯苓 刘寄奴 文术 山楂 乌药 木瓜接骨木
入肝经
燕麦:性平,味甘。脾、肝经。补脾益气,止虚汗,降低血脂。
芝麻:性平,味甘。肝、肾经。补肝肾,润肠燥,通乳汁,乌须发,通便秘。
芹菜:性凉,味甘苦。胃、肝经。清热、平肝、利水、降血压、降血脂。
苋菜:性凉,味甘。肝、大肠经。清热利窍、通利二便。
花菜:性凉,味甘。胃、肝、肺经。助消化,生津止渴。
慈姑:性凉,味甘苦。肝、肺经。活血,通便,滑胎。
丝瓜:性凉,味甘。肝、胃经。清热,凉血,化痰,解毒,安胎,通乳。
韭菜:性温,味甘辛。肝、胃、肾经。健胃暖中,温肾阳,散瘀活血。(不可与牛肉、蜂蜜,同食)
木瓜:性温,味甘。肝、脾经。去湿舒筋,平肝和胃。
蕨菜:性寒、味甘。肝、肺经。清热润肠,化痰降气,活血止痛。(不宜多食)
灵芝:性平,肺、心、肾、肝经。补肝气,益心气,养肺气,固肾气。
香菇:性平,胃、肝经。补气血,降血脂。
***
皮蛋:性寒,味辛涩,甘咸。清凉,明目,平肝。
鸽蛋:性平,味甘咸。肾、肝经。补肾气,益气血。
猪肉:性平,味甘咸。脾、胃、肾经。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不可与乌梅、桔梗、黄连、胡黄连、苍耳子、吴茱萸,同食。)
猪血:性平,味咸。肝,心经。养血。
兔肉:性凉,味甘。肝、大肠经。补中益气,凉血,解热毒。
鸽肉:性平,味咸。肝、肾经。补肝肾,益气血,去风解毒。
羊肝:性凉,味甘苦。肝经。益气血,补肝,明目。
猪肝:性温,味甘苦。肝经。养血,补肝,明目。(不宜与鱼肉,同食。)
鹿肉:性温,味甘。脾、肾、肝经。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暖腰膝,补助命火,壮阳益精。(年青体壮者不宜,阴虚火旺者切忌!)
鸡肝:性微温,味甘苦。肝、肾经。补益肝肾,养血明目。
***
鲈鱼:性平,味甘。脾、肝、肾经。健脾益气,补益肝肾,安胎。
乌贼鱼(墨鱼):性平,味咸。肝、肾经。养血,滋阴,补肝肾。(鱿鱼与墨鱼同属一科,性味归经,功效与墨鱼相近)
鲍鱼:性平,味甘咸。肝、肾经。滋阴,清热,益精,明目。
鳗鱼:性平,味甘。肝、胃经。补虚,养血,抗痨。(不宜与白果、猪肝,同食。)
金枪鱼:性平,味甘咸。肝、肾经。益气血,补肝肾。
三文鱼:性平,味甘。肝、肾经。益肝肾,降血脂。
鳝鱼:性温,肝、肾经。补虚损,强筋骨,去风湿。
带鱼:性温,胃经。暖胃,泽肤,补气,养肝。
蟹:性寒,味咸。肝、胃经。清热,散瘀血,通经络,续绝伤。(不可与柿子、兔肉同食。蟹反荆芥。)
蚌:性寒,味甘咸。肝、肾经。滋阴,养肝,明目,清热,解毒。
蛏:性寒,味甘咸。肝、肾经。补阴,清热,除烦,止渴。
虾:性温,味甘咸。肝、肾经。补肾,壮阳,通乳。(忌与獐肉、鹿肉配伍)
淡菜:性温,味咸。肝、肾经。补肝肾,益精血,消瘿瘤。
甲鱼:性凉,味甘。肝经。滋阴补虚,凉血抗癌,软坚。(不可与苋菜、桃子、鸡蛋、猪肉、兔肉、鸭子,同食。)
海哲:性平,味咸。肝、肾经。清热,化痰,消积,润肠。(不宜与蚕蛹、白糖同食)
***
枇杷:性凉,脾、肺、肝经。润燥,清肺,止咳,和胃。
李子:性平,肝、肾经。清热,生津,止渴,利水。(不可与麻雀肉、獐肉、鸭蛋、蜂蜜配伍食用。未成熟而苦涩的李子有毒)
沙果:性平,心、肝、肺经。止渴,止泻,涩精。
荔枝:性温,脾、肝经。养血,生津,理气止痛,除口臭。
柠檬:性微温,胃、肝经。开胃消食,生津止渴、祛暑、安胎。
金橘:性温,肝、胃经。理气解郁,消食化痰,醒酒止渴。
石榴:性温,肝、肺、大肠经。生津止渴,涩肠止泻。(不可多吃、常吃、久吃)
香橼:性温,肝、肺、脾经。舒肝,理气,化痰。
桑椹:性寒,肝、肾经。滋补肝肾,养血滋阴,明目黑发,润肠通便,抗衰老。(不可多吃)
桃子:性热,心、肝、肺经。补心血,养肝气,益肺气,生津润肠。(不可与甲鱼同食,不可与白术、苍术配伍食用。)
山楂:性微温,脾、胃、肝经。开胃消食,活血化瘀,降血脂。(不可与人参、西洋参、党参等参类配伍食用。不可与甲鱼、虾、蟹、等海鲜配伍食用。)(不可多食)
松子仁:性温,肝、肺、大肠经。补气养液,润肺滑肠。
梅子:性平,肝、肺、脾、大肠经。生津止渴,开胃进食,涩肠止痢,安蛔驱虫。
***
菊花:性凉,肺、肝经。养肝明目,疏风清热。
山茶花:性凉,肝、肺经。凉血,止血,散瘀,消肿。
槐花:性凉,肝、大肠经。清热,凉血,止血。
百合花:性凉,肺、肝经。润肺,清火,安神。
罗布麻:性凉,心、肝、肾经。清火,降压,强心,利尿。
金盏花:性温,肺、肝、胃经。消痰涎,开结气,通水道,除胀满。(另有一种金盏花:性平,大肠经。凉血止血。治痔漏出血、肠风便血。)
杜鹃花:性温,肝经。和血,调经,祛风湿。(另有一种映山红也称山丹或红樱花:性凉,肝经。清肝、活血、止痛。)
月季花:性温,肝经。疏肝解郁,活血调经。(孕妇忌食。)
玫瑰花:性温,肝、脾经。理气解郁,和血散瘀。(孕妇忌食)
茉莉花:性温,肝经。理气,解郁,辟秽,和中。
千日红:性平,肝、肺经。清肝明目,止咳定喘。
合欢花:性平,心、肝经。舒肝理气,解郁安神。
桃花:性平,心,肝经。利水,活血,通便。(孕妇忌食。体虚者不可多用久用)
莲花:指花瓣,性温,心、肝经。活血止血。(孕妇忌食)
苦丁茶:性寒,肝、肺、胃经。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消食化痰。
凌霄花:性寒,肝经。凉血祛瘀,清热祛风。(孕妇忌食)
木(玉)蝴蝶:性寒,肺、肝经。润肺,舒肝,和胃。
金莲花:性寒,肺、肝经。清热解毒。
温里祛寒中药称为温里药,药物性质温热,以 温里散寒 为主要功效,可治疗 寒邪 所致的各种 里寒 病证,如 寒凝气滞,或脾胃虚寒, 或亡阳欲脱等。一起来认识5种常见的温里药的应用。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肾、脾经。本品为 “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壮肾阳,治亡阳及阳虚诸证每用;可 散寒止痛 ,用于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寒湿痹痛,阳虚外感,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
注意事项: 附子辛热有毒,尤其是心脏毒性,宜先煎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一般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水解后形成的乌头碱毒性大大降低。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附子还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如酚妥拉明、六烃季铵、普萘洛尔、利舍平、嘌呤类药物等;不宜与半夏、贝母、白蔹、瓜蒌、白及同用。孕妇忌用。
说说附子常见的配伍和中成药应用
附子配伍白芍:可加强温阳散寒、养阴和营功效,对于血虚寒凝之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寒滞肝脉之胁痛;寒凝胞宫之痛经等症适用。
附子配伍白术、茯苓:可温肾健脾、利水消肿,适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湿浊聚集之水肿、小便不利、慢性泄泻等。
附子配伍干姜:附子走而不守,助肾阳而破阴寒;干姜守而不走,暖脾胃而散寒邪;两者相须为用,可湿补脾肾、助阳散寒,对于脾肾阳虚之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脘腹冷痛、五更泄泻,或阳虚欲脱之四肢厥逆、汗出湿冷、脉微欲绝者适用。
附子配伍细辛、麻黄:可用于阳虚外感风寒。
相关常用的中成药有 附子理中丸、参桂理中丸、济生肾气丸、固肾定喘丸、益心丸 。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本品可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为温中祛寒之要药,实寒虚寒证皆适用 。主治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的腹痛、呕吐、泄泻等,亡阳欲脱,寒饮咳喘症见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干姜的临床配伍应用:
干姜配半夏,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如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
干姜配党参、白术、炙甘草等,可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如理中丸,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吐逆下利;
干姜与附子相须为用,可辅助附子增强回阳救逆功效,减低毒性,如干姜附子汤,治亡阳欲脱所致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干姜与苍术、独活、乌头等同用,可增强散寒除湿之效,可用于寒湿痹痛。
区别干姜、生姜、高良姜:
三者 相同点 是均可散寒温中,止痛止呕; 区别在于 : 干姜 长于温脾阳,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生姜 善发汗解表、温肺止咳; 高良姜 长于散胃寒, 为治中寒腹痛吐泻之要药。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本品缓补肾阳而 补火助阳或引火归元; 消沉寒痼冷而 散寒止痛 ;温通经脉而 活血化瘀。
可应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畏寒肢冷;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上热下寒证;阳虚中寒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经寒血滞之痛经、闭经,寒疝腹痛,寒湿痹痛,腰痛等;阴疽,痈肿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慢性肾炎、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属 肾阳不足证者; 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属 寒凝血瘀证者 等。
注意事项:肉桂能助阳动血,凡阴虚阳盛,有出血倾向者忌用。孕妇慎用。
肉桂的配伍应用
肉桂配黄芪:可温阳益气、通畅血脉,适用于气虚、阳虚及气血不足、阴疽等;
肉桂配熟地黄:可滋阴助阳、温补肝肾,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者;
肉桂配独活:可增强祛风除湿,温补肝肾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湿痹、腰腿疼痛者;
肉桂配当归:增强温阳散寒,活血调经,行瘀止痛的作用,适应用冲任虚寒,经寒血滞,经闭痛经等。
相关应用代表的中成药有 桂附地黄丸(胶囊、浓缩丸)、痛经宝颗粒、桂附理中丸 等。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本品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燥湿止泻的功效, 善治肝寒气逆气滞夹湿兼阳虚诸证。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 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治脾肾阳虚,为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注意事项:吴茱萸有小毒,辛热燥烈,易耗津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服用本品忌食寒凉留湿之物。恶牡蛎肉,忌猪心。
临床应用举例:
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可配伍生姜、人参等,如吴茱萸汤;
治寒疝腹痛,可配伍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如导气汤;
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可配伍桂枝、当归、川芎等,如温经汤;
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可配伍黄连,半夏、生姜等,如左金丸;
治脾肾阳虚久泻,五更泄泻,可配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如四神丸。
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本品 善温中散寒而止痛 ,并兼燥湿,治中寒腹痛吐泻;能杀虫,治虫积腹痛尤其是蛔虫、蛲虫;及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临床应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慢性菌痢属 寒湿内蕴者 ,真菌性阴道炎属 寒湿下注者 。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禁服。孕妇慎服。控制内服剂量,一般可预防中毒
临床配伍应用举例:
治外寒内侵,胃寒腹痛、呕吐等症,可配合生姜、白豆蔻等;
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不思饮食等,可配伍干姜、人参等,如大建中汤;
治虫积腹痛,烦闷吐蛔等,可配伍乌梅、干姜、黄柏等,如乌梅丸
治妇人阴痒不可忍,可配伍吴茱萸、蛇床子、藜芦、陈茶、烧盐等水煎外熏用,如椒茱汤;
治湿疹瘙痒,可单用或配伍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等煎汤外洗。
相关应用代表的中成有 癣湿药水(鹅掌风药水)、紫花烧伤膏、康妇软膏 等。
以上就是常见的5种温里中药,这类单药性温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对热证、阴虚证、阴津亏虚者及孕妇忌用或慎用。部分药物有毒, 应掌握炮制、剂量及用法 。辩证论治,按需用药,请在专业医师或药师指导下合理安全用药。
解表药
1.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清热药
13.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29.连翘:为“疮家圣药”。
30.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44.牡丹皮: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45.青蒿:善除疟疾寒热,治疟疾之良药。
46.地骨皮:除有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
47.银柴胡:为退虚热疗骨蒸之常用药。
泻下药
48.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宜于实热便秘。瘀血诸证常用药。
49.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50.芦荟:取其杀虫之效,可外用治疗癣疮。
51.番泻叶:用于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
祛风湿药
52.独活:为风湿痹痛主药。无问新久,均可应用。
53.威灵仙:为风湿痹痛之要药。性猛善走,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
54.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55.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者。
56.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用药,风毒之邪壅于肌肤亦为常用之品。乌梢蛇功同此而力不及,然无毒。
57.木瓜:为治疗风湿痹证,尤为湿痹、筋脉拘挛之要药。(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58.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湿。
59.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常用药。(胡椒科)
60.昆明山海棠: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
61.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
62.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热痹尤宜。亦为治虚热之要药。
63.防己: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
64.桑枝:痹证无问寒热新久皆可,尤宜于风湿热痹。善走上肢。
65.海桐皮: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
66.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皮有大毒。(卫茅科)
67.五加皮:强壮性祛风湿药。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
68.狗脊: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者最为适宜。
69.千年健:“颇宜于老人”,常与钻地风相须为用。
70.雪莲花: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者。
71.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利水渗湿药
72.藿香:芳香化湿浊要药。能止呕,为治湿浊中阻所致呕吐最为捷要。
73.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风寒挟湿来犯不用羌活便用苍术。
74.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75.砂仁:醒脾调胃要药。寒湿气滞者尤宜。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76.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
77.车前子:利尿通淋。利小便以实大便。
78.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79.瞿麦:治淋证常用药、热淋尤宜。
80.扁蓄:“善杀三虫”蛔虫、蛲虫、钩虫。
81.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82.海金沙:诸淋涩痛之要药,淋证常用辅药。
83.石韦:尤宜于血淋。
84.萆薢:善利湿分清泌浊,为治膏淋要药。(薯蓣科)
85.金钱草:为治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
86.茵陈: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为治疗黄疸要药。)
温里药
87.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88.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89.肉桂:为治疗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
90.吴茱萸: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91.丁香:治胃寒呃逆之要药。
理气药
92.青皮:疏肝破气,较陈皮性较剧烈,行气力猛,偏入肝胆。
93.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94.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95.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痹痛之要药。为妇科调经之要药。“乃气病之总司,女可之主帅也”,为气中血药。
96.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97.大腹皮:宽中利气之截药。
消食药
98.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99.神曲:治食滞兼外感表证。
100.麦芽:治米面薯芋食滞,能回乳。
101.莱菔子:饮食积滞兼气滞者。
102.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驱虫药
103.使君子:为治蛔虫病之要药;为治小儿疳积之要药。尤宜小儿。忌与茶饮。
104.苦楝皮:广谱驱虫中药。主驱蛔虫。
105.槟榔:驱绦虫,兼能泻下虫体。
106.南瓜子:去绦虫,与槟榔同用。
107.鹤草芽:去绦虫新药。(蔷薇科)
108.雷丸:广谱杀虫,尤宜绦虫。能直接杀虫。
止血药
109.大蓟: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110.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
111.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112.侧柏叶:治各种出血病症之要药,血热者尤宜。
113.苎麻根:止血清热安胎,历来视为安胎要药。(荨麻科)
114.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为伤科要药。)
115.茜草:妇科调经之要药。
116.蒲黄:止血行瘀之良药。血证无论寒热有无瘀滞均可,实夹瘀者尤宜。尤为妇科常用药。
117.降香:跌打损伤之内外出血证,外科常用之品。
118.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肺胃出血证。亦为外疡消肿生肌常用药。
119.棕榈炭: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崩漏。敛性强,应以无瘀者为宜。
120.艾叶:温经止血之要药。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
121.炮姜:治脾不统血之出血病症。
122.灶心土:温经止血之要药。尤对吐血便血者更佳。
活血化瘀药
123.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痛要药。“头痛须用川芎”。
124.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125.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126.虎杖:为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
127.姜黄: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
128.乳香:外伤科要药。定诸经之痛。散瘀止痛,活血消痈,且祛腐生肌。
129.没药:与乳香同为外伤科要药。治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130.五灵脂:治疗瘀滞疼痛之要药。常与蒲黄相须,如《失笑散》
131.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活血调经之良药。去瘀生新而不伤正。“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另,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132.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133.桃仁:为治疗肠燥便秘、肠痈、肺痈之佳品。(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常用药。)
134.益母草: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
135.泽兰:为治妇科经产淤血病症常用药。尤宜于水瘀互阻之水肿。
136.牛膝: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活血祛瘀中有疏利降泄。善引火(血)下行。
137.鸡血藤: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常用药。(豆科)
138.王不留行、穿山甲为下乳要药。穿山甲亦为治疗疮疡肿痛之要药。
139.土鳖虫:伤科常用药。尤多用于骨折伤筋淤血肿痛。
140.马钱子:消肿散结止痛,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亦为治疗风湿顽痹、拘挛疼痛、麻木瘫痪之常用药。
141.自然铜:促进骨折愈合,为伤科要药。
142.苏木:“扑损瘀血”妇科瘀滞经产诸证及其它瘀滞病症常用药。
143.骨碎补:伤科要药。以其能入肾治骨,能治骨伤碎而得名。
144.血竭: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要药。
145.莪术:专攻气中之血,香附而外又一“气中血药”。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日久而成症瘕积聚,以及气滞血瘀食停寒凝所致诸般痹痛。常与三棱相须。
146.三棱:功类莪术。均能破气行血、消积止痛。三棱偏破血,莪术偏破气。
化痰止咳平喘药
147.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宜治脏腑湿痰。味苦能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尤宜于痰饮或胃寒所致胃气上逆呕吐。
148.禹白附:祛风痰止痛,其性上行。尤善治头面部诸疾。
149.白芥子: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利气豁痰。
150.皂荚: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尤宜。
151.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能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152.白前:无论寒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宜于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153.川贝:在“润”,尤宜内伤久咳,燥痰热谈之证。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
154.浙贝:在“泄”,多用治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之咳嗽。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
155.竹沥:治痰热咳嗽,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
156.竹茹:治胃热呕吐之要药。
157.天竺黄:清化热痰,清心定惊。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弊。
158.前胡:与白前相须而化痰之力不及。其性凉,用于外感咳喘不热者。
159.桔梗:其性善上行。“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能载药上行。
160.礞石:治惊痫之良药。攻消痰积、平肝镇惊。如《夺命散》。
161.杏仁:为治疗咳喘的要药。
162.百部:功专润肺止咳。为治疗新久咳嗽之要药。并能杀虫灭虱。
163.紫菀: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凡咳嗽症,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
164.马兜铃:热郁于肺,肺失肃降而发为咳嗽痰喘者最宜。
165.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缓。清肺热降肺火,尤宜风水皮水等阳水实证。
166.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峻。泻肺中水汽痰涎,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
167.白果:治妇女带下属脾肾亏虚色清质稀者最宜。敛肺化痰定喘,若配麻黄则“敛肺而不留邪,宣肺而不耗气”。
168.洋金花:麻醉镇咳平喘药。对成人老人咳喘无痰、痰少而他要无效者用之。
169.瓜蒌:为治热痰之胸痹之要药。
170.胖大海:本品甘寒质轻能清宣肺气,化痰利咽开音。常单味泡服,也可配桔梗、甘草等同用
安神药
171.朱砂:既重镇安神又清心安神。为镇心清火,安神定志之药。
172.龙骨:重镇安神常用药。
173.酸枣仁:养心安神要药。
174.缬草:安神镇静,祛风解痉。
175.合欢皮:善解肝郁,为悦心安神药。
176.远志: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
平肝息风药
177.石决明:凉肝镇肝之要药。对肝肾阴虚肝阳眩晕尤宜。
178.代赭石: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胃气逆。亦为重镇潜阳常用之品。
179.刺蒺藜:祛风明目要药。味辛,善疏肝经风热。
180.生铁落:用于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证。
181.羚羊角: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
182.牛黄:为清热解毒良药。常用治小儿急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
183.珍珠:多用以治多种眼疾。
184.钩藤:尤宜于肝阳化风者,尤宜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
185.天麻:天麻可平肝阳、息肝风,药性平和,对各种病因的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无论寒热皆可。)
186.全蝎:治疗痉挛抽搐之要药。其力不逊羚羊角。其性平和。
187.蜈蚣:通达内外,搜风定搐之力强,与全蝎皆为息风要药。其性燥烈。
188.僵蚕: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宜。
开窍药
189.麝香:为醒神回苏之要药。各种原因之闭证神昏,无论寒热皆效。另可催生下胎。
190.苏合香:治面青、身凉、苔白、脉迟之寒闭神昏要药。
191.冰片:凉开之品。
192.石菖蒲: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神志昏乱。
补虚药
193.人参:大补元气,为救脱要药(为拯危救脱的要药;为补肺的要药;为补脾的要药)。
194.西洋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凉。气阴双补。气阴不足重症,火盛。
195.党参:气血双补。
196.太子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平。气阴不足轻症火不盛及小儿,宜用。
197.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治气虚水肿要药。为“补药之长”。
198.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199.山药:为平补气阴之佳品。
200.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号称“国老”。
201.大枣:治疗心失充养,心神无主而“脏燥”之要药。
202.沙棘:为藏医蒙医治咳喘痰多较常用药。
203.饴糖:尤宜于脾胃虚寒之脘腹疼痛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另用于小儿发育五迟。
204.鹿茸:助阳之力强而起效慢,用治慢性阳虚。治急性力不及附子。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205.淫羊藿:亦称“仙灵脾”或弃杖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206.巴戟天:对肾阳虚兼风湿者尤宜。
207.杜仲:为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续断亦是如此。为治肝肾亏虚胎漏胎动之佳品。
208.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之要药。
209.菟丝子:亦为平补阴阳之品。功能补肾阳益肾精以固精缩尿,安胎。
210.蛤蚧:治多种虚证咳喘之佳品。有固本培元之功。
211.益智仁:为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
212.冬虫夏草:有兴阳起萎之功,亦为平补肺肾之佳品,尤宜劳嗽痰血者。
213.海马:有引火归原,续接真气之功。治肾虚作喘。
214.当归:妇科调经之要药;内科补血之佳品(为补血之圣药,妇科补血调经的要药)。为活血行淤之要药。
215.乌贼骨:为妇科之良药。
216.熟地黄: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为补肾阴之要药。“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
217.白芍: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18.阿胶:甘平质润,为补血要药,尤以治出血致血虚为佳。味甘质粘,为止血要药。
219.何首乌: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
220.枸杞子:平补肾精肝血之品。
收涩药
221.麻黄根: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222.浮小麦: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
223.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
224.乌梅: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225.罂粟壳:为涩肠止泻之圣药。适用于久泻久痢而无邪滞者。
226.诃子: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治失音之要药。为藏药之“百药之王”,其位似甘草。
227.石榴皮: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228.赤石脂:治疗久泻久痢、下痢脓血之常用药物。常与禹余粮相须。
229.山茱萸:为平补阴阳之要药;为固精止遗的要药;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
230.桑螵蛸:治疗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之良药。
231.海螵蛸: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
232.莲子:治疗脾虚肾虚带下。
233.芡实:治疗带下证之佳品。
234.椿皮:止带之常用药物,尤宜于血热、崩漏、便血者。
235.鸡冠花:治疗带下证之常用之品。
涌吐药
236.常山:为治虐之要药。尤以间日虐、三日虐为佳。
237.硫磺:治疗疥疮之要药。
238.蛇床子:为皮肤及妇科常用药。
239.蜂房:外科常用之品。
拔毒化腐生肌药
240.升药:只供外用之外科常用药之一。
241.硼砂:为喉科及眼科常用药,且多外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