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变化:情绪会引起人们的某种生理反应,这是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比如“怒发冲冠”这四个字就是形容人极度愤怒而让头发都竖起来了,虽然有一点夸张,但也能很好的地说明情绪反应与生理变化之间的关系。还有些人害羞时会脸红,也是情绪反应中的生理变化,反之,我们通过脸红,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可能是害羞了。
另外,情绪的变化也会受人自身神经系统的控制。人的神经系统分为自律神经和向律神经。向律神经不受人的完全控制,自已会动,而自律神经则可以通过大脑的控制指令进行自我情绪调节。当你很兴奋时,自律神经会告诫自己要保持冷静;当你很激动时,自律神经又会自我调整到缓和的状态。
主观感觉: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种事物,反应不一定相同,这就是主观感觉。比如有人看到晴天会愉悦,有人会讨厌。而有人则喜欢雨天漫步,而讨厌艳阳高照。这是对于天气的不同感受,同样影响着自身的情绪。
我们要彼此尊重对方的情绪,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感觉推已及人。
你喜欢喝茶提神,有人或许喝茶容易犯困。你出于好意请对方喝茶一同加夜班,反而会耽误对方工作。
行为冲动:行为对人的情绪影响分为正面和反面的影响,好的行为能够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然而行为上的冲动则容易导致负面情绪产生。
比如,学生考试成线不好,假如老师通过研究总结发现成绩下滑的原因 ,通过鼓励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学习的进步,反之,假如老师一味打骂学生,学生就会出现抵触情绪,容易厌恶学习。因此,要在冲动之前保持冷静,才能避免冲动之后的后悔。
表情动作:喜欢某种东西会表现出高兴,厌恶某人时会撇嘴,看东西时会很专注。。。表情动作这一特征对于全人类来说,状态都是一样的,大家都能从表情动作上看出个人情绪的变化,这也是不需要语言的“世界语”。
很多情绪并不是表面上的表情动作就能体现出来,不同的后天教育和文化影响,表情动作表现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
中西文化有差异,即使同样表达同一种情绪,个人采用的表情动作也会不同,西方人喜欢自然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绪,中国人则讲究含蓄;美国人认为一个人有话就说是有能力的表现,中国人在很多时候会认为这是出风头,容易成为众矢之地,枪打出头鸟。
《吕氏春秋》把情绪分为两端,即“快乐”和“烦恼”,此所谓“情二端论”,并提出“趋利避害”的命题,这极为智慧而简单。
后世有好事者,将情绪细细划分,则是画蛇添足。无实质意义,反倒添乱。
“识别情绪”是人的本性,无需大脑思虑,遇喜则喜遇忧则忧,情绪反应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即时发生,其速度就是电传导。
我是@青花的瓷,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心理学规定中基本情绪有四种,五种,也有七种。个人以为基本情绪分为七种比较全面,即愤怒、羡慕、喜悦、悲伤、羞耻、嫉妒和恐惧。
一、什么是基本情绪。一般来讲,基本情绪具有突发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它是对某人某事在当下一瞬间做出的直接反馈。它和心理感受不一样。比如,暂时的悲伤是一种情绪,但持久的悲伤状态则是一种心理感受。每一种基本情绪,都能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比如,愤怒会引起心跳加速,恐惧会使皮肤表层变冷。
二、情绪是整个机体的应激反应,由生理、认知和行为三部分组成,情绪不仅仅只是心情的变化。它有这样几个特征:变动性、生理反应性、改变精神认知、促进行为变化。
三、情绪的发生过程是这样的:受到外界刺激,个体会进入“情绪预备发作”的心理状态,这个情绪预备发作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从平静状态到情绪爆发状态之间的过渡。在这之后,就进入了情绪爆发状态。比如,在愤怒的情绪状态中,我们会出现摔打东西、大吼大叫等行为表现。在情绪爆发状态之后,情绪还没有完全消失,它继续对我们的精神世界起着影响。比如,愤怒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恐惧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思考能力。
喜怒哀惧
在心理学中,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两大种类。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用后天学习就会的,又叫原始情绪。基本情绪的种类有不同的分法, 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 。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例如,人们可以体验到悲喜交加的复合情绪,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焦虑。
人有基本情绪,又有不同情绪结合的各种各样的复合情绪,所以人所具有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不能以为基本情绪只有四种,也不能觉得人的情绪就是单调的、变化也是不多的。
喜怒哀惧
喜悦,愤怒,悲伤,恐惧。
喜怒哀乐
快乐,愤怒,悲伤,恐惧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作为数年心理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情绪一般分为喜悦、悲伤、愤怒和恐惧四种。
情绪无好坏,识别情绪、分析情绪背后的语言,表达需求,与自己和他人和谐共处
自己与他人交往时,甄别他人情绪的关键在于察言观色。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心理技术。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世事国通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
直觉虽然敏感却容易受人蒙蔽,懂得如何推理和判断才是察言观色所追求的顶级技艺。言辞能透露一个人的品格,表情眼神能让我们窥测他人内心,衣着、坐姿、手势也会在毫无知觉之中出卖它们的主人。
一个举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第一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会,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县令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没有。”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
县令又站起来,说: “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说:“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究其原因,便是不会察言观色。
沟通学者的研究发现,我们在沟通时,有7%的效果来自于说话之内容,38%取决于声音,而有55%取决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所以,在解读他人心意时,重要的不只是他说了些什么,更要紧的是他怎么说。
情绪识别——面部表情
1、认识自身的情绪状态
2、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
a.喜怒形于外
b.喜怒形于内
人际交往技能篇——察言观色+情绪识别
情绪识别——说话之内容
心口如一、言为心声、言行一致
口是心非、言不由衷、阳奉阴违(口中所言与心思所想不一样)如何判断?(音量、音调、韵脚等)
情绪识别——肢体语言
了解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往往比口语沟通内容更具可信度。换句话说,要伪装语言符号容易,但伪装身体符号就困难多了。这也正解释了为何在前面的例子中,一个情商高手应该会特别重视身体所透露的讯息。 所以,如果你我看不懂他人的脸色,就甭想读的出对方的心声。
扩展资料:
人际交往技能——察言观色+情绪识别:
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及和谐相处:人际关系之外在表现即是伦理,而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分际与职分,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君臣父子各守分际,各尽职分的意思。
人际关系便是以此为基础,让每个组成分子均能按其角色、职责、位子而有适当之思想、言语、行为模式及价值观而达良好之组织气氛,进而提高组织效能。
要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不好的情绪影响了与周围的人的关系。情绪与认知不同,它似乎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联系着。从这种联系中可以引申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
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情绪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被破坏认知过程和行为;认知对事物的评价则可以发动、转移或改变情绪反应和体验。
许多学派给情绪下的定义反映了这些特点和这类关系。例如,功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时间之间关系的心理现象。(Campos,1983)。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Arnold,1960)。
拉扎勒斯提出与阿诺德雷斯的定义:“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Lazarus,1984)。这些定义都标示出情绪对人的需要和态度的关系,阿诺德和拉扎勒斯还指出了情绪依此而具有的特点,诸如体验、生理模式、评价等。
另一位学者杨(Young,1973)在上世纪70年代,给情绪下的定义为:“情绪起源于心理状态的感情过程的激烈扰乱,它同时显示出平滑肌、腺体和总体行为的身体变化。”他把情绪标定出感情过程的扰乱,暗示了情绪同有机体的利害关系和联系。
但它更强调情绪的“干扰”性质。这一理论对情绪病理学特别有用。同杨的理论相反,罗伯特·利珀则坚持主张:“情绪是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Leeper,1973)。重要的是,它指出了情绪的组织作用的观点。
当与人发生矛盾、口角战争,而你们又是在一起上班的同事时,可能生气过后会想到过后给自己工作带来了困难。但是要自己先低头,未免有些难,多微笑,试着宽容;用交流传递友谊 用关爱创造友谊 用宽容维护友谊;朋友在人生中很重要!为别人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别人的感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情绪心理学 (心理学分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