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特点如下:
1、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2、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风邪介绍预防
风邪是中医基础术语。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也就是由风致病的一种致病因素。分为四型——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等,外风内风均伴有动的征象如震颤、抽搐和痉挛等。
在夏秋之交,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生吃瓜果,饮食清淡易消化,厚腻食品少食为佳。
关于六气,就是指的风热暑湿燥寒,关于六气本来是古人对一年四季正常气候特点的概括。分别是,小满前六十天对应的热气,大暑前六十天对应的暑气,秋分前六十天对应的湿气,小雪前六十天为燥气,大寒前六十天为寒气。人体生活在自然界也会适应这个规律,但是因为每个人的适应能力不同,同时如果这六气的变化超过人体适应的能力,就会变成了伤害身体的邪气,也就是常说的六淫或者说是六邪。在具体诊断疾病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生病时候的气候环境情况,也要根据患病的表现特点辨证治疗。六气治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同时也有不同的特点。今天先谈一下六气致病的共同特点,再谈一下不同特点中风气的特点。
作为外感病邪,六气致病有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有季节性的特点,所以又叫做时邪,其中暑气和燥气季节性最明显,风邪和热邪相对不明显,不同时间的外邪导致的病也会又不同,比如春伤于风,夏生后泄,夏伤于暑,秋生疟疾,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另外还有地域性,和生活的环境和工作环境有关。另外六气致病一般不是单一某种病邪致病,一般都是两种或者三种一起致病。还有就是六气致病比较容易转化为不同的病症,比如外感风寒表证,就容易拖延转化为肺热、胃热里证。六气致病还有个相同的特点就是一般都是由表及里的顺序,传变也比较迅速。
除了上面说的六气致病共同的特点,每一气有各自的特色,下面谈一下风气的。风气的特性是主动的,向上的,是变动的,属于阳邪。所以风气侵犯身体的特点有这些,分为五点。
1、侵犯阳位。一般多侵犯人体属阳的部位,比如头、面、鼻、咽喉等,经常出现这些症状,头痛,头晕,面瘫,眼睛痒、流泪,鼻塞打喷嚏,咽喉痒、咳嗽,风疹瘙痒等。
2、容易伤害卫表。导致表虚不固,出现出汗多,恶风等症状。
3、病位游走不定。因为风气的特性是动的,所以气伤害的病位也是游走不定的,病的情况变幻无常。
4、症状有动摇不定。者也是和风气的特性是动有关,容易导致头或者肢体动摇不定的症状,比如眩晕,震颤,抽搐,抽筋,肌肉抖动等,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也谈到过,诸风掉眩,皆属于风。
5、风气是外感病邪之首。风邪是外感病初期的主要邪气,同时因为风气流动,其他邪气常常会和风气结合跟随一起就进入人体,素问中谈到,风者,百病之始也。
寒气的性质是清冷、凝滞、收敛的。寒气是阴邪。受寒气入侵的症状特点主要有下面三种。
1、寒气伤阳。寒气入侵之后会伤阳气,导致身体阴寒清冷,水液不化的证候,比如手脚冷、蜷卧,畏寒战栗,呕吐泄泻,小便清长,痰清稀,肢体浮肿,精神萎靡等。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谈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2、寒气容易导致腠理关闭。腠理关闭,遏阻阳气,导致发热性的病变。
3、寒气容易导致气血凝滞,收缩筋脉,导致疼痛、胀满等病症。
暑气的性质是炎热的、升散的,开泄的,属于阳邪。暑气容易夹带湿气一起。所以夏天暑热之气伤身同时容易湿气入侵。暑气入侵的病症特点主要有4种。
1、发病就有发热的情况。暑气入侵发病开始就会出现炎热烤灼的表象,比如面红,高热,喘息气粗,汗多烦闷,口渴舌燥,舌苔黄。
2、暑气容易耗气伤津,导致津、气亏虚的症状,比如头昏、自汗、乏力、精神疲惫、口干、没胃口吃得少、尿少而黄等。
3、暑气容易伤心神、动肝风。从而出现神志、筋膜方面的病症。比如黄帝内经中谈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煎厥就是说的受暑气入侵导致中暑的症状。
4、容易携带湿气,导致暑湿同时存在的病症,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受暑湿入侵之后,常见四肢困倦,精神不好,懒得动,胸闷气短促,四肢关节沉重、疼痛,另外也有身体热而烦闷,心下面的位置胀满,尿频而黄,大便稀溏频繁,有的会口渴有的不会,自汗重,也有的汗少。
湿气的特性是粘滞的、是重浊的、向下的,属于阴邪。受湿气入侵常见有这些病症特点。
1、容易阻塞气机,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导致脏腑气机停滞、津液内停的症状,比如心痛、耳聋、咽喉肿痛、小腹肿胀、水肿等。
2、容易 导致肢体沉重、僵硬疼痛的情况。
3、容易导致分泌物增多,污秽增多。比如出现呕吐,大便稀溏不爽,小便浑浊,带下腥臭,皮肤湿疹神志化脓,舌苔厚腻等。
4、病的位置固定不容易改变,病的时间容易缠绵不断拉长。
5、病的位置容易向下,比较多见的是下肢肿痛、沉重、麻木,阴部湿疹,小腿溃疡,大小二便异常,腰下重胀不舒服等。在灵枢中谈到,清湿则伤下。
风邪致病在中医病机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内、外风致病各有特点,而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风邪致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本文即针对风邪致病的病机特点进行阐述。
1 风邪致病的特点
1.1 风为百病之长
《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致病最急,变化最多,最速。故《医方考·中风方论》曰:“风者,百病之长,得天之象,故其发也暴”。其次,六淫中其他几种病邪亦每多随风邪相兼为患,如风寒、风热、风湿等等。另外,风邪侵犯部位较广,无处不到,也就最易侵袭人体,故《证治要决》谓其“天地之间无所不入,一罅不塞,来不可御。人之一身,缜密者少,疏漏者多,风乘之也,轻则为感,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
1.2 风性善行数变
风邪致病,发无定时,证无定处,发病急骤,变化迅速,容易传变。如《素问·痹论》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其证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同也,更发更休也。”如中风病急性期往往发病突然,半身不遂,或左或右,病情进展迅速,每每体现了风邪作祟的特点。
1.3 风性主动
风邪具有来去迅速,使物体摇动的特点。结合临床可知风邪致病多具有震颤、动掉、抽搐、角弓反张、眩晕、筋惕等征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和“诸风掉眩”都是指风邪的这一特性而言。
1.4 风性轻扬开泄
风为阳邪,其性具有向上向外,升发开泄的特性。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气从手上行至头” 。故风邪每易上扰清窍,或上达头面,造成中风或口眼歪斜等症状。
2 外风病机
2.1 风伤卫表
若调摄不慎,腠理空虚,卫外不密,则风邪乘虚伤人表卫。其病机特点主要是使卫气的开盍失司。《伤寒论》所述之“太阳中风”之“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证即属此范畴。
2.2 风袭筋骨
风气伤人,初犯表卫,失于外解,可以内传而痹着筋骨。若素体虚弱、卫阳不固者,风邪常与寒湿夹杂伤人,或流注肌肤经络。或痹着于筋骨关节,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痹证的病理变化。此即《素问·痹论》所谓“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
2.3 风中经络
若调摄失宜,正气亏虚,卫外不固,经络空疏,则风邪乘虚中于经络。其中又有中经、中络之不同,中于络者,络脉不通,出现口眼歪斜,眼睑不闭,肌肤不仁等症中于经者,则气血痹络,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半身不遂。
2.4 风中脏腑
或因调养不慎,或因素体正气不足,风邪侵入,不只局限于体表,甚可直接影响脏腑。《素问·金匮真言论》:“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即说明风邪循经入里,内干五脏而发病。仲景亦有五脏中风的记载: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佝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膈失烦重,皮而短气。唯是肾中风之说,恐系脱简所致。
2.5 风毒入血
多由气血不足,复受风毒侵袭使然。《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对风毒入血病机因亡血而血气不足,复因风毒外受中于经脉,浸淫血分的两个环节,作了比较完善的论述。风毒入血,多因阴血不足,又失于解散所致。因风为阳邪,风毒久遏经络,势必化热,可见关节红肿痛热若热迫血行,溢于孙络而为发斑风毒郁久,化燥伤阴,肌肤失养,则见皮肤粗糙,作痒等症。风毒内留,可进一步酿成滞血耗血的病理,引起头发脱落等症。
2.6 风毒致痉
多因产后或外伤,创口感受风毒之邪,侵入肌腠经脉,使营卫不得宣通,甚则内传脏腑,引起严重的病变,自北宋以来称之为破伤风。其病机特点:一是有创伤史二是风毒壅滞肌腠经脉,使之失于濡养,可见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呈苦笑貌,肢搐项强,甚则角弓反张,反复发作,极为痛苦三是邪毒入里,扰动肝风,可见频频抽搐,呼吸急促,痰涎壅盛等症。末期则邪毒深陷,正气欲脱。
总之,外风致病是一个风邪由表入里、由卫气到营血、由经络到脏腑、病情由轻到重的过程,当然,也有风邪直中脏腑者。一般而言,风邪初犯卫表,调养不慎,失治误治,则内犯筋骨,或若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则风邪入侵经络、脏腑、营血分,病情加重。
3 内风病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风胜则动”,故内风病机主要概括一些动摇眩晕证候的病理变化。如头目眩晕,四肢抽搐,肢体麻木、振掉、强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风气通于肝”,这些论述都说明风邪与肝的关系很大,故历代医家都认为“肝风内动”之病机。《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提出了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血) 虚风动三种病机,实际上,中医对内风的产生及病机特点尚有多种认识,现具体论述如下:
3.1 肝阳化风
多因肝肾阴亏,肝阳失潜而暴发。其病机特点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潜阳,阳亢化风。若肝风内旋,上扰头目,则头痛不止风动筋挛,则项强肢颤足厥阴肝经络舌本,循喉咙,风阳窜扰络脉,则言语蹇涩痰阻舌根,则舌体僵硬,不能语言痰随气升,故喉中痰鸣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故手足麻木风动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步履不正,行走漂浮风阳暴升,气血逆乱,肝风夹痰上蒙清窍,心神昏愦,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窜扰脉络,患侧气血运行不利,或弛缓不用,或强痉拘急,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向一侧舌红为阴虚之象,白苔提示邪未化火,腻苔为夹痰之征,脉弦有力,是风阳扰动的病理反应。
3.2 热极生风
多由邪热亢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内陷心包,煽动内风所致。热邪蒸腾,充斥肌肤,故按之灼手如焚热传心包,心神溃乱,致神识昏糊,躁扰不安,如同发狂热灼肝经,津液受烁,引动肝风,而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双目上视,牙关紧闭等筋脉挛急的表现热邪内犯营血,则舌色红绛,脉象弦数,为肝经火热之象。正如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说“热盛于里,少火悉成壮火,火动则风生,而筋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
3.3 阴虚风动
是阴液亏虚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而发病,阴液亏虚,筋脉肌肤失于濡养,故见筋惕,肉等症阴虚火旺,虚火灼液,不但营分有热,血分亦受燔灼,出现痉挛、抽搐等症。其与肝阳化风之提法不同之处在于肝阳化风以实证为主,而本证则以虚证突出。
3.4 血虚生风
是血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多由急慢性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引起。肝藏血,阴血亏虚,血不养肝,肝血不足,则肝风内动肝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见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动,舌淡或舌红,脉细等症。
3.5 血热动风
肝藏血而主筋,血热炽盛,深入厥阴,淫热于肝,燔灼筋脉,加以阴血耗伤,不足以濡润筋脉,肝经热极即能化火生风,风火相煽,遂致筋脉拘引挛急,发为手足抽搐,四肢拘急,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的病变。同时,由于心主血而合神明,血热炽盛,燔灼心经,扰乱神明,还同时出现神明内闭,神识昏狂,与邪热内壅,阳气闭郁,营气不能达于四末之四肢厥冷等症。故有关“外窜经脉则成痉,内侵膻中则为厥”,以及“盖厥证风火闭郁,郁则邪热愈甚,不免逼乱神明,故多厥”等描述,都是对此种病机的深刻说明。其与热极生风之提法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血热”而动风。肝藏血,心主血脉,二脏与血关系最为密切,故血热动风每每伤及心肝二脏,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3.6 痰热动风
痰热动风指里热炽盛,化火灼津而为痰,痰火生风,引起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而形成中风、眩晕、痉病和小儿惊风等病变的机理。如中风多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肝旺脾弱,脾弱则生痰,肝旺则化火生风,痰热引动肝风,则上蒙清窍而猝然昏厥,横窜经络而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故朱丹溪曰“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 。痰热动风的病位主要在肝,肝藏血而主筋,热则灼津为痰,津血同源,血伤则筋脉失于濡养而动风,出现挛急、抽搐、眩晕、昏仆诸证。所以《医学入门》说:“ 人知气血为病,而不知痰病尤多。……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目动昏涩,耳轮搔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麻木跛奇证,名曰风痰”。
3.7 脾虚生风
脾土虚寒,阳气不能达于四末,则手足筋脉无以温煦,气不布津则手足筋脉失于濡养,遂致风气内动,发为拘急、抽搐等症状。脾虚生风又名慢惊风,以小儿多见,其病机特点,外由先天禀赋薄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因各种原因引起脾胃虚寒。常伴有神倦懒言、面色淡黄或青白相间、唇黯、四肢不温、不思乳食、大便色青或下利清谷、舌淡质嫩少苔、脉沉缓无力等症。
3.8 血瘀生风
瘀血导致风气内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等,都是对血随气逆,瘀积于上所致风气内动的详细记载。近代认为中风、癫痫、痉证三种病证中皆存在着瘀血生风的病理机制。何绍奇在《现代中医内科学·震颤麻痹综合征篇》中明确说:“瘀血阻滞,脉道不通,血行不畅,筋脉失濡而手足颤动,屈伸不利,此即瘀血生风。”其成因为凡气滞、气虚、阴虚、血寒、血热、出血、七情过激、跌打损伤等所导致的瘀血,在加重到阻塞经络,影响筋脉功能时,均可产生内风。因此,瘀血生风的根本病机在于瘀血阻塞经络,筋脉失养,挛急刚劲。由于“老年多瘀”、“病久多瘀”、“久病入络”,故瘀血生风多见于老年患者以及多种慢性病的过程中。
总之,内风病机较为复杂,在病变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相兼为病。如肝阳化风时,肝阳上逆,血可随之上行,以致血瘀积于上,并加重肝阳化风;而肝阳上亢日久,又可耗损阴液,转化为阴虚风动。阴液亏损,则血运不畅,加之阴虚生热,煎熬血液,最易形成血瘀而动风,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日久,又必然导致血虚,致血虚生风。阴虚有热,故可能同时出现血热生风热灼津液,炼液为痰,痰热互结而化风,则出现痰热动风之象。而肝阳亢盛,木克脾土,脾气虚弱,则会转化为脾虚生风。
I 版权声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