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认识这个世界,首先是通过嘴开始的,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
因此宝宝常会用嘴来吃手、啃玩具、咬衣角。
有的宝宝在浅睡状态时,会用吮手指来寻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
总之,吃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一种心理需求和行为,是宝宝一种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
文|CC爸妈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前两天一个家有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私信求助:
C妈,我家孩子一直有咬东西的毛病可怎么办啊?斗智斗勇好多年了,情况时好时坏。
最早是刚上幼儿园时咬衣服角、书包带、被子角,什么时候衣服的领子都湿哒哒的;纠正了一段时间后,消停了几个月,可后来又咬指甲,这指甲还没完全戒掉呢,寒假我盯他写作业,发现他又开始咬铅笔了!
好话歹话都不听,打过骂过也没用,真是愁死我了!
话说咬咬咬的行为,几乎娃娃都有,尤其是咬指甲,有研究表明, 约50%的儿童会在某个时候咬指甲。
甚至有一部分人会将这个习惯延续到成年。
0-2岁,是孩子口腔的敏感期,吮吸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反射和需求,是生理发育的正常表现。 这个阶段的“咬咬咬”不必太过于担心,也不要盲目禁止!
如果此敏感期被压抑,会导致其它敏感期的延迟,并可能以其他表现形式来弥补此敏感期的滞后。
比如一岁时得不到满足,两岁会咬人,两岁得不到满足,上幼儿园会吃笔,啃手指甲,甚至上了小学还会继续吃。
所以在保证卫生、安全的前提下,要为0-2岁的孩子提供“吃”的机会。
但如果是2岁以后,孩子仍然有很明显的啃咬行为,就需要引起注意了,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才能够真正帮孩子“戒咬”。
为什么会咬?
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啃咬的小毛病多发生在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孩子中,心理学上称之为 “儿童紧张性行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Dr. Lori Woodring指出, 孩子的安全感,往往跟固定的东西有关联。
一旦需要适应新变化,会给孩子们带来心理压力,这些 压力不仅表现在情绪和心理上,有时还会表现在孩子的行为和生理 健康 上面。
所以,孩子的“小毛病”,表面上看是行为习惯不佳,背后往往隐藏的是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01 啃咬的心理原因
Ø内心焦虑感的外化、自我安慰的形式
一提焦虑,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成年人才会有的情绪,孩子从来都是无忧无虑,不谙世事,怎么会焦虑?
其实不然,孩子同样会面临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的影响,比如:
在我们看起来虽然都是小事,不值一提,但对孩子而言就是天大的事,足以让他们感到不安和害怕。
如果父母没有及时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情绪,甚至火上浇油训斥,无疑就会放大焦虑。
年龄小,排解能力有限,但又需要找到一个情绪的宣泄口,所以很多孩子就会通过一些小动作来排解, 比如啃指甲、咬衣被角、咬铅笔等等。
有研究表明,这类动作可能类似于吮吸拇指或奶嘴,这是他们在妈妈肚子里就学会的安抚技能,可以让人感到放松和快乐。
通常开始时是无意识的,久而久之,只要精神上一焦虑,孩子就会习惯性条件反射,作出相应的动作。
Ø因无聊而形成的坏习惯
这种现象也非常常见, 多发生在孩子觉得无聊、没事情可做或者饥饿的时候,然后不自觉地通过做一些小动作来进行消遣。
比如小点的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咬指甲、吃手,大点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咬铅笔、咬嘴唇等。
CC之前有段时间就是看电视时吃手,提醒也没用。
有妈妈可能觉得动画片那么有趣怎么会无聊?
其实真正无聊的是“电视没有互动的单向输入”,后来我就参与进去跟CC聊聊“剧情”,让看电视这项活动不只是“单向输入”。
如果是这类,父母不需要过度担心,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改变孩子的习惯就可以了。
如何判断孩子是无聊还是焦虑呢?其实很简单。
第一是看孩子做小动作前,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是观察孩子的眼神和神态。
如果是眼睛无神或游离,面无表情,比较无趣地呆坐或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多半就是他感到无聊的时候,及时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
Ø自我刺激,寻找存在感
这种情况虽然不太常见,但的确存在。
精神科医生指出: 人总要有自我存在感,才觉得是活着。幼龄小朋友如果平时得不到父母的关注,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就会透过啃咬指甲的不断刺激,寻找存在感,从中获得心理满足。
所以,如果家长陪伴的非常少,恰好孩子又有啃咬的小毛病,就要留意是否这方面原因了。
02 啃咬的生理原因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啃咬行为,都是心理问题,也有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之前C爸医院就有因为孩子一直咬指甲、吃纸屑带去就医的,结果是因为感染蛔虫所导致的 「异食癖」 的表现。
据儿科大夫介绍,异食癖的表现有很多,甚至吃头发、啃脚趾、吃墙灰等等。
孩子爱咬东西,还有可能是体内缺锌、缺铁等原因所致。
所以,在排除心理因素,并进行了一段时间调整之后仍无明显改善的,建议大家到医院进行排查是否有生理因素。
5招帮孩子真正戒“咬”
生理方面需要由医生来判断,C妈今天主要说说由心理因素所导致的“啃咬”问题该如何解决。
01 减少对这个行为的关注
这里的减少并不是指真的不去关注,而是指换一种方式去关注。
孩子有各种小毛病,尤其是在屡教不改之后,家长往往很难继续保持心平气和,经常是横眉怒目地训斥:咬咬咬!又咬!说多少遍了?没长脑子吗,记不住吗!
甚至粗暴地直接把手指或者其他东西从嘴里拽出来!
在我们眼里,说三遍还不改就是故意的,就是和我们对着干!
实际上孩子并非故意, 这些动作一旦形成,基本上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换句话说,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在啃咬。
所以, 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无论第多少次,我们坚持做到友善的提醒就可以。 比如设置提醒暗号、涂安全指甲油等等,否则不但不能改掉啃咬的毛病,还会为此产生心理阴影。
02 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缓解焦虑
对于因为焦虑或寻求关注而啃咬的孩子而言,父母需要做得更多的是接纳他的不安情绪,帮助孩子缓解焦虑。
比如对于有严重幼儿园分离焦虑的孩子,就尽量做到早接,其他时间多陪伴;
对于自尊心强、害怕犯错的孩子来说,要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案,而不是在他们犯错的第一时间去指责和打骂;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回应,等等。
当我们愿意接纳孩子,与孩子的关系有所改善,让他的情绪有一个安全表达和排解的空间时,渐渐地就会“弃用”那些小动作。
03 转移注意力,寻找新的替代方式
多注意观察孩子, 一旦发现要做习惯性动作时,及时用孩子喜欢的东西、爱玩的 游戏 等帮助他转移注意力。
同时要注意有针对性,比如爱咬指甲的孩子,就带他一起玩需要双手操作的 游戏 ,像玩黏土、玩沙、玩橡皮泥,攀爬或组装积木等。
比如爱咬嘴的孩子,就带他一起唱歌、读绘本、读诗歌、说绕口令等多用嘴的项目。
这些小动作基本上都是后天习得的,在得不到巩固的情况下,慢慢就会淡化。
对于大点的孩子而言,还可以选择一些没有伤害同时可以缓解情绪的一些替代方式,例如嚼口香糖、捏减压球、打沙袋等。
04 让孩子了解坏处,内心里想要改
无论任何事情,一旦产生内驱力,做起来就容易多了。
可以让孩子一些啃咬的坏处,比如咬指甲会有哪些 健康 上的危险,可以通过图片、绘本故事、动画等方式,让孩子自己去看、去感受坏习惯带来的后果。
我曾经给CC看过一张指甲被啃光的图片。
边让她看边说,有些指甲,啃掉再也不会长了。一直啃下去,很难想象指甲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样怎么涂指甲油啊?
她明白这些之后,很快就从“爸爸妈妈让我改”,转变成了“我想要改”,改起来明显容易了很多。
05 制定小目标,合理期待
习惯的纠正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但不能一蹴而就,还有可能出现反复。
所以,首先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合理期待。
其次,可以 给孩子制定阶段性的小目标,循序渐进地来克服。
比如从一天咬8次减少到一天咬5次;从约定1周时间,到约定3周时间等等。
让孩子不断看到自己的小成就,也能增加他主动“戒除”的信心。
“啃咬”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处理不好,却有可能出现大问题。
所以既不能不重视,也不能强行矫正,而是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改正。
你家孩子“咬咬咬”过吗?是如何戒掉的?一块在评论区把小妙招分享给大家吧!
宝宝是每对父母的天使.但是如果宝宝身体出现什么状况会让父母极为担忧.有些父母发现孩子总爱伸舌头,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孩总爱伸舌头的原因吧.
小孩总爱伸舌头的原 因
1. 口欲期
婴儿首先是通过舌头来认知世界的,然后用手或其他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这是婴儿的“口欲期”表现。口欲期一般从宝宝出生开始一直到一岁的时候,这个时期宝宝喜欢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去,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是因为这时候宝宝嘴的神经发育比手的神经要快,所以他更喜欢用嘴去探索东西。
对于宝宝的口欲期,国内和国外的家长认知程度有很大差距,国外的家长会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探索,只要保证被塞进宝宝嘴里的玩具的卫生就可以了。但在我国,家长会因为卫生、安全等原因,非常忌讳宝宝把玩具放到嘴里去。
克服宝宝的口欲期,可以给孩子提供安抚奶嘴,这种情况在国外是非常常见的。同时家长还可以提供一些可以放到嘴里去探索的物品,比如无毒塑料玩具来帮助宝宝发展嘴的动作,对于六七个月大的孩子来说,他要长大,他的牙痒,父母可以给他提供一些磨牙的食品。
口欲期自出生至1岁左右。该时婴儿注意力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婴儿吃饱奶后的甜密入睡,与成人性交获得性乐高潮后的入睡状态相似。婴儿不仅从吮吸乳汁中获得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在嘴里。
多数情况下,婴儿伸舌头并非说明他得了什么病。 中医称为“弄舌”,有点心火,可以多吃点青菜汁和水果。宝宝从三个月开始总喜欢伸舌头,舔衣领,这也是宝宝们聪明的表现他们学会玩了,是在感知世界。宝宝都会有成长过渡期
有的宝宝还会以吐唾沫为乐或用舌头追着毛巾或其他物品舔。一般情况下,这是宝宝的游戏,但是,如果伸舌头成了宝宝无意识的习惯动作,或是虽然有节律性但伴有其他异常情况时,就应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2.长牙
要长牙时宝宝会感觉不舒服导致的,宝宝最早四个月,一般是六个月到十个月会长出牙齿!所以宝宝老伸舌头有口水,要注意下巴干净,以防红红的。
3.舌体海绵状淋巴管瘤
有这种病的孩子出生后舌头就显得比较大,随着月龄的增长,舌头渐渐长大,严重者口腔内容不下巨大的舌头,舌头常暴露在口唇和下巴之间。这种病用药物治疗无效,可用手术切除瘤体。
4.遗传因素
传因素,如唐氏症即21-三体症。这种病常伴有眼距宽、贯通掌、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间距增宽、智力低下、张嘴、伸舌头、流口水等症状。
如何养护的舌头
1.均衡营养摄入
有些中老年人只吃清淡素食,甚至不吃肉、鸡蛋、牛奶,这种偏食习惯不符合生理对营养的需要,会使营养素失去平衡,影响食欲。据国外报道,中老年人体内普遍缺乏微量元素锌,锌是构成味觉素和胃酶的重要成分,缺锌的早期表现往往是味觉减退。一般来说,动物性食品含锌丰富,植物性食品含锌较少,且谷类所含植酸,蔬菜所含纤维质、水果所含果胶,都会影响锌的吸收,所以锌在肠道的吸收率很低,仅20-25而患胃肠炎、腹泻及服用某些药物,如含铁的补血制剂,高钙类食物等,都能干扰锌的吸收。中老年人易患病,摄入的药物又较多,缺锌更普遍,故而总觉得吃东西不香。因此,中老年人在饮食上要克服偏食习惯,最好是荤素搭配,食物多样化,既可增进食欲又有益健康。
2.做好牙保健
人到中老年牙齿松动或脱落,影响对食物的咀嚼,使味觉逐渐减退,引不起食欲。为了更好地咀嚼食物,对于病牙、朽牙和残根应及早拔除,并在拔牙2~3个月后镶上假牙,以便恢复咀嚼功能。进食应充分咀嚼,咀嚼能增加唾液分泌,唾液有一定的增进味觉的功效。
3.改变食物品种及烹调 方法 ,以色、香、味来刺激食欲
烹制饭菜尽量调剂得鲜美适口,可适当加入一些调味品,或用些相宜的佐料,以刺激味觉。但不要太咸,过量的食盐对患有心血管病和肾脏病的人特别有害。肝健康者也可适量喝点葡萄酒,葡萄酒能增进锌的吸收率,对促进食欲有益。
4.防治“味觉病”
如“味觉紊乱症”,表现为苹果在嘴里变为类似米饭的滋味,喝新鲜牛奶却如同喝变质啤酒似的难受。再如“失味症”,表现为无法分清盐水和清水味道有什么不同,喷香的红烧排骨在嘴里竟然与烂土豆无异。若你出现类似症候,须及时到医院诊治,尽早恢复正常味觉。
5.护好嗅觉
人在品尝美味时往往会邀请“嗅觉”来当帮手,以便合力鉴别。灵敏的味觉离不开灵敏的嗅觉,两者算得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要有一副好胃口,嗅觉养护不可少。
6.护好胃
胃出了状况也会引起食欲下降,继而影响味觉的敏锐性,这是一个连续的反应。研究表明,精神压力会引起失眠、焦虑等紧张情绪,导致胃内分泌酸的功能失调,引起食欲下降过度劳累可引起胃壁供血不足,导致胃液分泌减少而降低胃口。所以,化解压力,劳逸结合,始终保持一副恬静舒畅的心态,对味觉大有好处。
7.慎重用药,某些药物可改变你的味觉
医学称为药源性味觉障碍降压药堪称典型,以卡托普利为例,能使甜的食物品尝起来觉得咸咸的,或让口里总有一种苦或咸的感觉。另外,硝苯地平等钙拮抗剂以及降胆固醇药,也有类似作用。故生病用药要请医生处方,已经出现味觉障碍者应请医生换药,以保护味觉不受药物干扰。
8.按摩
如按摩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侧下方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然谷穴(脚内侧,足弓弓背中部靠前的位置,可以摸到一个骨节缝隙)等,对提高舌头的灵敏度有帮助。
9.修复味觉
以下几个小手段可助你如愿:
*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A、E及复合维生素B。
*口服硫酸锌或摄人含锌丰富的 动物类 食品、贝类水产品。
*咀嚼口香糖。 .
*温芝麻油漱口。每天早晨含一匙温芝麻油(也可用蜂蜜、牛奶或小苏打水代替),5分钟后吐出,再用温水漱口。既可恢复味蕾原有的敏锐度,还能释出唾液、泪水和鼻涕留在口腔中的毒素。
*戒烟。长期吸烟会导致味蕾麻木,口臭口苦。
*避免刺激性及过冷过热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破坏舌面的味蕾,影响味觉神经,减低灵敏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