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儿童的心理只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形成自我意识,大约在1岁半至2岁时,幼儿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且能用名字和“我”称呼自己,这标志着幼儿开始把自己从客体转变为主体来认识,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重要意义
自我意识关系到儿童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处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怎样评价自己的能力、建立何种自我价值观,树立何种自我形象,这些方面直接影响儿童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能否保持心理健康、能否在学习和生活中顺利前进。如果孩子在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出现不良倾向,又没有及时对其引导进行调整,会严重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以及道德判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很有可能会在无意中剥夺孩子自我认识的权利或通过不恰当的评价阻碍孩子的自我认知。比如:对孩子过度保护、常常将孩子与别人比较、对孩子的想法置之不理等。
自我意识从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现实中我的认识。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人的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儿童的自我意识各要素中,自我评价能力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自我意识是个体全部内心世界的总和,也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对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集中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大量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个体社会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不协调主要是由自我意识不正确所造成的。
今日阅读收获:
伯恩认为,我们内在都有三个自我状态,这三个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这三种自我状态分别表现在他们对外在事情或自己的内在状态的不同的感知、想法和行为的方式上。
父母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从父母那里学习而来,并整合到自己人格里的那些部分。因为它主要来自自己的父母,因此他会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行为、动作、语言、态度等。
成人自我状态是一个人的行为、思考、感觉的方式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的反应,并且是能够考虑后果的反应。其可能的表现有理性、尊重、民主、平等、有原则、有弹性、现实、顾大局等。
儿童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年幼时)的方式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其可能的表现有直接表达需求、自我中心、冲动、感情用事、单纯、喜怒无常、直率、哭泣、无理取闹、不负责任、任性,也可以表现为活泼、有创造力、追求自由、自然、纯真和有生命力等。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三种自我状态,只是比例不同,通常取决于一个人早年所经历的家庭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