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推拿治疗法:
1、治疗原则乳食积滞者,治宜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气血两亏者,治宜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常用穴位脾经、板门、四缝(四横纹),内八卦、腹、脐、足三里、脊柱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摩法、捏法、掐法、按揉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患儿取仰卧位,先上肢手部操作,推脾经500次,推板门300次,推四横纹200次,运内八卦200次继以上体位,摩腹与揉脐相合,约5分钟,使腹部有种温热感,再按揉双侧足三里穴各1分钟。
患儿取俯卧位,食、中两指分别双指揉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各1分钟而后在患儿的脊柱穴施捏法,自龟尾穴起,上至大椎穴止,约3~5遍为加强刺激可在脾、胃、三焦诸穴处多加提捏。
(2)、随证加减:对乳食积滞者,加清脾土500次,清后加补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清肾水100次,揉中脘5分钟对气血两亏者,加补脾经500次,推上三关300次,揉摩中脘5分钟,摩丹田2分钟,揉血海30次,指揉肾俞、命门请穴各1分钟。
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小儿疳积(营养不良)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2、疳积之症,宜早防治。迁延日久,累及其他器官,则缠绵难愈。
3、合理喂养,进食定时定量防止偏食、挑食,纠正吃零食等不良习惯;尽可能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注意营养,以保护小儿肠胃功能。
4、缺锌、铁、钙等微量元素者,应予以适当补充。
5、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6、适当安排小儿户外活动及身体锻炼,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7、保证小儿的充足睡眠。
针灸治疗法:
治疗疳症以健运脾胃为主。
常用穴:①、四缝穴(奇穴)针刺;②、疳积穴(位于督脉经腰俞穴下0.5寸处)挂线。
操作方法:四缝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黏液。疳积穴挂线:备用九号绣花针一根,针孔引上红丝线一根(作标记),操作时,先用75%酒精棉球,将疳积穴处皮肤和针线拭擦消毒后,用左手拇食指捏住疳积穴,右手持针横穿浅刺皮表层约1~2厘米宽,将丝线打结扣紧,把余线剪断即可。此线一般在3~5天自动脱落。据临床实践观察,小儿疳积如无其他兼症,仅用针刺四缝穴和疳积穴挂线,一般1次治疗即可痊愈,不需内服药物。
按:四缝、疳积穴能消小儿乳食停积,为治疗疳病经验效穴。
治疗过程中尚须注意:
①、疳积穴挂线处,平时可以水洗,但洗后要用干布拭干,切勿用手指去抓,以免局部皮肤感染。
②、治疗后忌食香、炒、油炸、干燥之零食,如患肠炎,则忌油荤。
③、凡因肠寄生虫病或结核病引起的,须治疗原发病。病至后期,极度消瘦者应配合药物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④、本病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提倡母乳喂养,断乳时给予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食物。平时饮食应定时定量,避免偏食。
食疗:
1、粳米胡萝卜粥
原料:胡萝卜约250克,粳米50克。
制作:将胡萝卜洗净切片,与大米同煮为粥。
用法:空腹食,每日2次。
功效:宽中下气、消积导滞。适用于小儿积滞、消化不发。
2、茯苓煮鸡肝
原料:鸡肝30克,茯苓10克
制作:将鸡肝、茯苓共煮。
用法:吃肝喝汤,连服10天。
功效:健脾生血、补益肝肾。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亏虚。
3、麦芽煎
组成:麦芽20克。
用法:水煎30分钟,日服2次。
功效:消乳食。
主治:婴儿伤乳(食)。
4、大麦粥
组成:大麦米50~100克。
用法:大麦米研碎,煮粥常食。
功效:补脾宽肠消食。
主治:乳食所伤,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者。
5、芭蕉糊
组成:芭蕉100—200克。
用法:芭蕉加开水磨成糊状,每日服2次,每次2小匙。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食积便秘,纳差,腹胀者。
6、香姜牛奶
组成:丁香2粒,姜汁5毫升,牛奶250毫升。
用法:同放铝锅中煮沸,除去丁香,加白糖少许调味,每日分2次温服。
功效:补脾,降逆,止呕。
主治:疳积瘦弱,食人即吐患儿。
7、消食粥
组成:莲肉、山药、麦芽、扁豆、山楂等量。
用法:加少许粳米煮粥食用。
功效:健脾消食化滞。
主治:小儿食积,形体消瘦,纳差,便溏者。
8、山楂煎
组成:山楂15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3次。
功效:消油腻,肉积。
主治:肉食积滞、腹胀,小儿伤乳。
9、萝卜子煎
组成:萝卜子30克。
用法:微炒,水煎服。
功效:消食化积。
主治:食滞饱胀,腹痛,便秘或呕吐者。
10、蒸鹌鹑
组成:鹌鹑1只
用法:加少量油盐,蒸熟,早晚分服,连食1周。
功效:健脾益胃,生气血。 。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形体消瘦,纳差,便秘,面色不荣者。
11、羊肉粥
组成:羊肉250克,山药250克,粳米150克。
用法:羊肉煮烂,山药研碎,肉汤内下米煮粥食。
功效:健脾胃,养气血。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或疳积。
12、健脾消食蛋羹
组成:山药3克,麦芽3克,茯苓3克,山楂4克,莲子肉3克, 鸡内金6克,槟榔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5克,加鸡蛋1个调匀蒸熟,再加适量食盐或白糖服,每日1~2次。
功效:补脾益气,消食开胃。
主治:脾胃虚弱,食积内停,食少难消,脘腹痛胀,大便溏泻,脉象虚弱等;或小儿疳积。
疳证又名疳积,现代医学称营养不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全身虚弱赢瘦,面黄发枯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证。本病起病缓慢,病程愈长,病情亦随之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前人列为小儿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之一。
“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于多食肥甘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肤枯槁,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征象。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证。其病变在脾胃,故有“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论述。疳证是虚实并见的夹杂证候,所以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以及“疳之为病,皆虚使然”之说。故疳证不治,可传余脏,除脾胃病外,他脏亦受影响。
此外,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先天畸形的兔唇,狼咽以及寄生虫病,肺痨及其因长期患慢性病而引起的消瘦,均不属疳证范畴。
一、病因病机本病的原因虽有不同,而导致脾脏虚弱的病理结果则同。分别阐述如下。
(1)饮食不节,脾胃损伤: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喂养必须定质、定时、定量。一切饮食的调配,必须与脾胃受纳运化之机相适应。小儿脾胃薄弱,若乳食无度,或恣啖肥甘生冷,壅滞中州,脾气不运,往往形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受伤,乳食之精微无从运化,对脏腑气血缺乏供养,渐至身体赢弱,气液亏损,终成疳证。故疳证往往与积滞有密切的联系,而二者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临床须加以鉴别。此类病候,每多虚实并见,或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应结合具体见证,予以诊治。
(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疳证以乳儿期或断乳后最易出现,其中又以人工喂养更易发生。主要由于喂养的物品,不适合婴幼儿身体的需要,或不符合脾胃运化的机能,时日渐久,便致营养失调,身体日趋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小儿因脾胃薄弱的关系,对各种食物不易消化吸收,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滞气机,吐泻等证,往往随之出现。吐泻愈多,津液愈耗,渐至形神虚惫,体力不支,内则痰食壅滞,外则易感时邪,由此而导致不良后果者,亦非罕见。
(3)感染诸虫,转化成疳:小儿脾胃薄弱,且不懂卫生常识,容易感染诸虫。患虫证以后,如病情轻浅,时间不长,对脾脏运化功能的破坏和对身体营养的影响不严重者,则仍属一般虫证范围。
若虫证病情发展,经久不愈,以致脾脏运化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身体营养不良,气血虚弱,肌肤瘦弱,精神疲惫的,便是由虫证而转化成疳。故虫证与疳证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其中不仅是病情轻重浅深的不同,更主要的是疾病的机理和病变的过程均有所区别。又有些疳证的病儿,由于脾胃薄弱,或兼有湿热内蕴的,亦容易兼患虫证。因此疳证与虫证往往错综复杂,故古人治疳药方,多兼有驱虫之品,即属此理。
(4)久病伤阴,液枯成病:温热,咳喘,泄泻久治不愈,脾胃受损,纳谷转呆;加之久病阴虚火旺,精液受损,肌肉日渐瘦削。身如火灼,毛发焦稀,唇干口渴。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本病主症状为体重减轻,进行性消瘦,皮下脂肪逐渐消失。
脂肪消失不是平均发生的,而有其一定的顺序,一般由腹部开始,顺次波及胸、背、臀部、四肢、面部,而以颊部消失最迟。皮肤表现苍白、干燥、肌张力减退,肝糖原消耗,最后引起重要器官功能减退及萎缩。严重者由于皮质兴奋性降低,表现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神情呆滞,智力下降,影响到生长发育。又因小儿调节机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儿常烦躁不安,哭闹无常,甚或嗜睡,体温波动,不安。常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呕吐,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失常,引起营养不良性水肿、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等。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发生障碍,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呼吸浅而不规则。机体抵抗力极度降低,常伴有各种并发症而加重病情。
根据机体干瘦、皮下脂肪消失及体重减轻的程度,将疳疾(营养不良)分为以下三度。
第一度:轻度疳疾体重低于正常15%~20%,腹部、躯干与大腿内侧的脂肪层已变薄,肌肉不结实,精神状态和一般情况尚好,因而常被忽视,除非小儿脱下衣服检查,否则消瘦不易被发现。
第二度:中度疳疾体重低于正常25%~40%,腹部和躯干的皮下脂肪已完全消失,四肢和面部有显著的消瘦,皮肤苍白而干燥,失去弹性,常伴有消化不良。身体抵抗力弱,常易并发其他传染病。
第三度:即重度疳疾,现已较少。体重比正常小儿降低40%~50%以上,除了极度消瘦以外,突出地表现为全身新陈代谢和内脏器官功能障碍。生长发育完全停滞。烦躁易哭或精神委靡,表情淡漠,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弹性消失。身体各部皮肤下脂肪几乎完全消失,眼窝下陷,额多皱纹,颧骨突出,外貌像小老头。肌肉松弛,食欲减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部内陷或膨胀,有时可见肠型。患儿全身极度衰弱,四肢发凉,脉搏弱而变慢,心音低钝,呼吸浅表甚至不规则,体温不升或低于正常。
第
二、三度营养不良患儿,即疳疾中度及重度的小儿常伴有多种维生素缺乏症、贫血或营养不良性水肿,易并发肺炎、中耳炎等感染。
2.诊断根据临床营养缺乏的轻重,即可诊断为轻度、中度或重度疳疾。
三、辨证施治
1.暑热成疳型
【辨证】发热口渴,多饮多溲,手挖鼻孔,烦躁不安,纳呆厌食,唇干脸苍,全身疳瘦,大便时结时溏,指纹青紫已入三关。
【施治】清热养阴,和胃消疳。
【方药】麦斛散:麦冬10g,石斛、覆盆子、山楂肉、芦根各8g,鸡内金4g,半边莲6g,甘草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大便泻者加神曲8g;大便结者加大黄6g;作逆者加姜厚朴8g;腹胀如鼓者加腹毛8g,络石藤10g,以消肿退疳。
2.虫积疳疾型
【辨证】纳呆腹胀,四肢细小,项长骨露,腹胀脐突,面青黧黑,烦躁不安,潮热渴饮,大便稀溏,指纹淡滞。脉弦细带数。
【施治】平肝泻心,杀虫消积。
【方药】清热杀虫散:川连5g,芦荟4g,川楝、半边莲各6g,槟榔、栀子、五谷虫各4g,鸡内金3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口渴者加麦冬,石斛各8g,腹胀如鼓者加络石藤、莪术各6g,大便稀而脾虚者加党参6g,白术6g,以益气健脾。
3.久病伤阴型
【辨证】咳喘久不愈,久泻全身脱水,麻疹后火旺阴亏以致全身疳瘦,心烦易怒,口渴欲饮,大便干燥,手挖鼻孔,口含指头,日夜不安。指纹深滞带紫。
【施治】清热养阴,调胃进食。
【方药】养阴消疳散:玄参、麦冬、石斛、山楂肉、半边莲、芦根各8g,甘草4g,鸡内金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咳嗽者加杏仁、桑皮各8g;泄泻者加神曲、地锦各8g,以清热止泻。
4.积滞伤脾型
【辨证】形体消瘦,体重不增,毛发稍稀。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胃纳欠佳,或多食善饥,情绪激动,易怒易哭,肚腹稍膨。便溏或便秘苔薄白脉浮缓,指纹淡滞。
【施治】固气扶脾,温胃消积。
【方药】扶脾消积散:党参、茯苓、白术、柴胡、白芍、青皮、神曲各8g,陈皮6g,麦芽、淮山药各10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腹胀加姜厚朴8g,腹毛10g;大便便虫加使君肉、川楝子各10g,以消积杀虫。
5.脾胃气虚型
【辨证】面色萎黄无华,精神委靡,毛发焦枯,发结如穗,肌肤赢瘦,头皮光急,发育障碍,食不消化,唇口干渴,大便溏泄,腹部凹陷如舟,四肢不温,睡卧不宁,露睛,时常啼哭而哭声不扬。唇舌色淡,苔腻,脉濡细无力或濡细而滑,指纹色淡。
【施治】益气健脾,温胃消积。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扁豆、山药、莲肉各8g,白术、砂仁、鸡内金各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手足欠温加附片8g;腹中雷鸣加干姜6g,以温中散寒。
6.气血两虚型
【辨证】面色咣白,唇干口渴,头大颈细,骨瘦如柴,腹部凹陷如舟,发音迟缓,神疲困倦,发黄枯干,睡卧露睛,哭声无力,纳呆厌食,大便溏泄。脉细弱无力,指纹淡。
【施治】补气养血,扶脾消积。
【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甘草、川芎各4g,白芍、当归、白术、鸡内金各6g,黄芪、茯苓、山楂肉各8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大便结者去白术;肢冷者加桂枝。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肥儿丸、消积健儿片、保儿安冲剂(适用于积滞伤脾型)。
(2)启脾丸、扶脾散、肥儿糖浆(适用于脾气虚弱型)。
(3)十全大补丸、八珍丸(适用于气血两虚型)。
2.验方
(1)三棱、莪术、槟榔、鸡内金、青皮、陈皮、砂仁、三仙、胡黄连、白术、山药、扁豆各适量。水煎服,日1剂。
(2)穿山甲(炙)、鳖甲(炙)、龟版(炙)、红参各30g,生山药、生山楂各90g,黄芪、鸡内金各60g。伴慢惊者加天麻30g;五迟、五软者加鹿茸15g,熟地、枸杞各45g;疳热明显者加胡黄连30g;易感冒者加蛤蚧1对,板蓝根45g。诸药共研极细末,备用。1~2岁者每次服1.5g,2~6岁者每次服2g,6岁以上者可适当增加药量。每日服3次,随饭或温开水冲服。连服3个月左右。
(3)党参、白术各25g,茯苓、槟榔各20g,扁豆、淮山药各30g,陈皮、砂仁各15g,使君子50g,山楂、神曲各35g,黄荆子60g,香附6g,甘草10g,共研细末,制成散剂,开水冲服,或白糖拌匀服。3岁以下者每次服5g,3~5岁者每次服4g,6~10岁者每次服5g,11~13岁者每次服6g,早、晚饭前各服1次。10天为1个疗程,一般连服1~3个疗程。
(4)莪术、使君子、蜣螂、槟榔、神曲、雷丸、芦荟、榧子各30g,黄荆子60g(微炒),鸡内金、砂仁、当归、银柴胡、胡黄连各20g,炙甘草1.5g。将诸药研为细末,加蜜糖适量为丸90粒。日服3次,每次1粒。
(5)党参、茯苓、白术、枳壳、藿香、神曲各适量。诸药日1剂,水煎2次,1岁以内者每次服80ml,1岁以上者每次服150ml,上、下午各服1次。
五、调护
(1)母乳是婴儿最完美的食品,应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且要定时,定量。婴儿按时添加辅食,防止偏食、挑食,及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2)合理安排小儿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3)对重证疳证患儿,注意皮肤清洁和饮食卫生,防止外邪侵入。
(4)对暑热成疳的患儿要住凉爽的房间。晚上不要受凉,以免引起腹泻,白天加强服药喂养。
(5)因虫积引起的疳疾,每半年要用低毒虫药驱虫1次。并要注意蔬菜必须煮熟,以免蛔虫卵再在肠内繁殖。
(6)对脾胃气虚的疳疾,可经常服一些扶脾健胃的食疗方以补足脾胃。
(7)对气血偏虚的疳疾,可对症补足营养品,特别是调和胃口,以利进食,才能使机体恢复正常。
治疗积滞伤脾(1)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2)处方: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补脾经,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3)方义:揉板门、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气血两亏
(1)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温阳助运,理气和血,并加强前四法的作用;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导积滞。
其他
此外: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运内劳宫;烦躁不安,目赤多泪加清肝经;若有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者加补大肠;便秘者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另外可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治疗。也有用板门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编辑本段药膳食疗疳积,又称食滞、食积。小儿一旦患有此病,影响营养的吸收,造成生长发育不良,严重 者会合并其它症,导致死亡。所以对小儿疳积的尽快治疗,显得格外重要。
积滞
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吐出奶块及食物,腹胀而硬,大便酸臭,烦躁哭闹,苔白厚腻,脉滑有力。治宜消食导滞。
(1)二丑消积饼黑、白丑各60克,白面500克。将二丑炒香脆,研成细粉状,与白面调合,加适量白糖,焙制成每块重3克的饼干食用。每服1~块,日3次。
(2)鸡内金粥鸡内金6克,干橘皮3克,砂仁1.3克,粳米30克,白糖少许。先将前三味共研成细末,然后与粳米同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温服,早晚各1碗。
(3)鹌鹑大米粥鹌鹑1只,大米适量,调味料少许。将鹌鹑处理干净,切成小块,与大米同煮作粥,调好味。空腹温热食,日2~3次。
(4)香姜子奶丁香2粒,姜汁1茶匙,牛奶250毫升,白糖少许。将丁香、姜汁、牛奶同锅煮沸,去丁香,加白糖,温饮。
(5)莱菔子散 莱菔子6克,焙干研末。用温开水调服。
(6)五香散芡实、扁豆、玉米、黄豆均炒熟各等份,焙鸡内金1/4份。将五味均匀研成极细的粉末状,每服15~克,温开水送服,日3次。可连用1~2个月。
疸证
长期胃纳不振,时时腹泻,面色黄白,毛发枯槁,形体羸瘦,精神不振,目光黯淡,睡间露睛,甚则浮肿,舌淡少苔,脉细弱。治宜健脾益胃,补养气血。
(1)二藤健脾糕旋花根150 克,鸡血藤60克,粳米250克,白糖250克。将前三味共研细粉,混匀后加白糖,用水适量揉成面团,切块或搓成小团块,蒸熟。分顿随量食。
(2)山楂蜜膏 山楂、蜂蜜各500克。将山楂洗净,去核,切成薄片,加水适量煮糊,再加蜂蜜炼成膏。每服半匙,日3次。
(3)小米山药粥山药45克(鲜品100克),小米50克,白糖适量。将山药洗净捣碎或切片,与小米共煮作粥,熟后加白糖适量调匀,空腹温热服食。
(4)木鳖榧子夜明砂散鸡肝4具,木鳖、榧子各3克,夜明砂6克。将前三味炒至黑褐色,研成继末,分成4份,分别与不沾水之4具鸡肝(雄鸡经阉割的鸡肝)同蒸,熟后食用。每次服鸡肝1具。服后忌喝茶。
(5)内金鳝鱼 黄鳝1条,鸡内金6克,调料适量。将鳝鱼剖腹去内脏,洗净,切成2厘米长的段,鸡内金洗净;将鳝鱼和鸡内金同放入蒸盆内,加生姜、葱、酱油、食盐、绍酒各适量,入笼蒸至熟透,调入味精。随意服食。
(6)炒扁豆淮山药粥 炒扁豆60克,淮山药60克,大米50克。将扁豆、淮山药洗净,大米淘洗干净,加水适量共煮粥。
(7)茯苓粉 茯苓适量,研粉。每服15克,开水冲服。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1.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注意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2.注意营养搭配。
3.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原发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医学(中医)上称之为“挑疳积”。
小儿针挑疗法又称“挑四缝法”、“挑疳积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钢针)选准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包括虫积)的一种外治方法。
本疗法系从古代中医砭刺术中派生而出。最早见于《针灸大成》,在其他中医学典籍中记载甚少,但却以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而广为流传。包括挑液法和挑脂法两种。
1、挑液法(针挑四缝穴): 小儿疳积的刮痧疗法
(1)选用三棱针(或圆利针、缝衣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掌面第2、3、4、5指腹侧第一、二指间关节横纹处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用消毒三棱针挑刺上述横纹中心,对准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术者以左手在第一指节腹面向针尖方向按准,随即出针,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也有清稀液体渗出量多),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患儿两手8指均一一挑刺,血出则用干棉球压之,嘱患儿(或家长帮助)捏紧双拳,以压迫止血。
(4)疳积重者,刺出全是稠质粘液,轻者粘液夹血,未成疳者无粘液而见血。隔日或隔2、3日针挑1次,一般针挑3-6次,粘液渐少,直至无粘液,仅见血为止。
2、挑脂法(针挑疳积点):
(1)选用三棱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手第2、3、4、5指第一、二指节腹面正中,即疳积点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押手:因为挑脂要挑皮下脂肪层,取出脂肪团,容易出血,故要充分利用押手来压取脂肪和止血。可请助手协助。术者和助手用左手挟持住患儿手指,并以左手拇指分别向自身方向,经过挑点,滑压几次,然后固定在挑点的旁边,用力压着不动。其目的是要排除局部血液,压迫止血,并使挑点皮肤张露,皮下脂肪易被挤出。
(4)术者右手拿针对准挑点中心,用“挑点法”,动作迅速地挑开皮层,进入皮下。皮下脂肪小体由于受到两个指头在旁的压力,很快便会向针口冒爆出来,然后用针尖边挑边刮,把分布在脂肪团上的稀疏纤维挑断,尽量挤出脂肪小体,最后用针体把针口残留的脂肪刮干净。
(5)术后针口涂上红汞,用消毒纱布垫封压住针口,再用绷带包扎,加压3-5分钟,以防出血。在未封压好针口前,术者和助手的押手不能放松,否则即可引起出血。
(6)术后嘱患儿(或家长)不要沾污伤口,5天后可以拆封。
(7)因其针口较深、押手挤压,出血较多,留有微小创口必须用纱布垫加压包扎。5天后不能拆封洗手,不能用手拿取他物,以防感染。
本法不及针挑四缝穴之简便、安全,而疗效相仿,故目前临床多用针挑四缝穴。
二、治疗机理 小儿疳积的拔罐疗法
四缝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临床观察有平肝泻心、理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精。医家有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也有以本法配合汤药,作为辅助疗法。有学者提出针挑四缝,不但能用于治疗,且有鉴别诊断和判断其预后的意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四缝穴可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强度)增加。对于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者,针刺四缝穴后,发现血清钙、磷均有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果钙、磷乘积增加,有助于患儿的骨骼发育与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