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母 是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语词。
3.家慈。主要用于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4.慈母 旧时谓“父严母慈”,故称母为“慈母”。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名句。
5.高堂 指父母亲。是敬辞。古人在外人面前称父母为高堂。
6.萱堂 古代人们对母亲的称呼。萱草又叫忘忧草,一般种植在母亲堂前,取祝福母亲无忧的意思。因此,母亲又称萱堂。
7.慈亲。特指母亲。
8.慈闱。亦作“慈帏 ”。旧时指母亲。
9.妈妈 即母亲,是母亲的口语,笔者认为这个是全天下母亲的统称。
10.娘。 对母亲的称呼。
11.娘娘。 母亲的一种称呼。
12.额娘 。满族人对母亲的称呼。
13.娘亲 。母亲的一种称呼。
14.老妈。南方人喜欢这样叫,其实体现一种亲昵。
15. 令堂。 也称“令寿堂”,对别人母亲的尊称,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16.先慈 。即亡母。古时自称去世的母亲。“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
17.先妣 。对已离世的母亲的称呼。
18.显妣 。对亡母的美称。显,有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
1、在汉代,人们称母亲为“姐”、“社”。
2、南北朝时,称母亲为“家家”、“阿家”。
3、唐代时,普通百姓非正式场合称母亲为“阿娘”、“娘娘”。在正式场合,才称“母亲”。
4、在宋代,人们称母亲为“姐姐”,庶母为“叔婆”,子女称呼父亲的小妾为“妾母”。
5、明朝时,人们对母亲的称呼为“娘”、“妈妈“、“母亲”。
6、人们尊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对逝世的母亲称为“先妣”、“先慈”、“显妣”。
7、蒙语称母亲为“额吉”。
8、满语称母亲为“额娘”,皇子、公主称皇后为“皇额娘”。
9、朝鲜语称母亲为“阿妈妮”。
10、维吾尔语称母亲为“阿娜”。
11、对母亲的称呼有很多种,妈妈、娘、娘亲、老妈子、慈闱、家慈、慈母、家母、萱堂等等,不管怎样称呼,母爱永远是世界上不变的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古代对自己母亲的尊称一般有“娘亲”;“阿娘”;“娘”;“家母”“娘娘”等称呼。
不同朝代时期对母亲的称呼各有不同,具体参照如下:
一、秦汉时期
先秦对母亲的称呼有:母、妣、萱堂。
先秦时期,“母氏”和“母”,均表示母亲。如《诗经·邶风·凯风》:“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妣”也用来称呼母亲。《尔雅·释亲》云:“父为考,母为妣。”在《仓颉篇》中也有“考妣延年”之说,意为祝福父母健康长寿。但大多数时候,“妣”表示已故的母亲。“萱堂”代表母亲,出自《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萱草,言树之背。”
两汉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有:社、姐。汉代,“母”字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通常叫母亲为“社”或“姐”。高诱记载:“江淮人谓母为社也。”称汉代时呼母为“社”,主要是江淮一带的人。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姐,蜀谓母曰姐。”意思是,古代蜀地人称母亲为“姐”。而北方游牧民族对母亲的称呼是“家家”、“阿家”。据《北史》记载,北齐南阳王高绰和他的兄弟们叫父亲为“兄兄”,叫母亲为“家家”。
二、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有:娘、媪。例如《隋书·韦世康传》:“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这里的“娘”就是指母亲。还有人称母亲为“媪”,如《广雅·释亲》云:“媪,母也。”
三、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妈”普遍成为母亲的口语化称呼,如元人俞琰《席上腐谈》云:“今人称妇人为妈妈。”意思是凡已婚妇女或年老的妇女,皆可称为“妈妈”。
四、明清时期
明清对母亲的称呼有:“妈”,“妈妈”,“娘”,“娘亲”,贵族则称呼母亲为“额娘”、“母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