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又称睡眠障碍,其表现为:入睡困难甚至彻夜不眠、头昏眼花、头痛耳鸣、心慌心悸、食欲下降、记忆力减退、做事易出错,有的还可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传统医学认为:正气不足(虚弱)是人体致病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失眠就是由于正气虚衰形成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阴阳失衡表现出的症状之一。
具体如下:一、睡眠障碍性疾病是指复发的惰性和不反应状态,睡眠时意识水平降低或消失,大多数的生理活动和反应进入惰性状态。通过睡眠,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睡眠时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高,有利于促进机体生长,并使核蛋白合成增加,有利于记忆的储存。
二、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的异常及睡眠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梦行症等。研究发现脑干尾端与睡眠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被认为是睡眠中枢之所在,此部位各种刺激性病变引起过度睡眠,而破坏性病变的引起睡眠减少。另外还发现睡眠时有中枢神经介质的参与,刺激5-羟色胺能神经元或注射5-羟色胺酸,可产生非快眼动期睡眠,而给5-羟色胺拮抗药,产生睡眠减少。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拮抗药,则快眼动期睡眠减少,而给去甲肾上腺素激动药,快眼动期睡眠增多。
1、从五脏论治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脾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2.从精神情志论治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治失眠的理法方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长期的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会引起失眠,身体疾病、年龄、环境、药物和食物等因素也可导致失眠。一般年龄越大,失眠的发生率越高。【拓展资料】
一、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常表现为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过早或者间歇性醒等,可产生一些不适的感觉,比如疲倦、乏力、头痛、情绪不佳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二、症状起因
1.年龄因素:失眠与年龄有密切联系,年龄越大,失眠的发生率越高。因为人类睡眠所需的时间与其年龄成反比,婴幼儿睡眠时间最长,儿童、青少年依次减少,到了老年则更短。老年人入睡时间延长,睡眠表浅,易醒,早醒,夜尿多,醒后再入睡难,因而睡眠时间较短,睡眠质量较差。另外,老年人阅历丰富,想事情较多,有的人躺到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安静下来,这也是老年人易于失眠的原因之一。
2.躯体因素:身体适度疲劳有助于入睡,但过度疲劳则会因为太累而无法入睡。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伴随失眠症状,这些失眠症状常与疾病同时发生,并且与疾病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疾病引起的身体不适、疼痛、瘙痒等会令患者不安而难以入睡。有些躯体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常于夜间发作,以至于不能舒服地睡觉。当躯体疾病好转后,失眠也会随之减轻或消失。
3.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是引起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情绪紧张、心情抑郁、思虑过多、争强好胜、过于兴奋、生气愤怒等均能引起失眠。80%左右的失眠患者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长期的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必然影响睡眠;反过来失眠又可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4.环境因素:睡眠环境不佳,如居室矮小,温度不合适(过冷或过热),环境噪声太大,及光线过强均会干扰睡眠。或者睡眠环境发生改变,有的人也会不适应从而影响睡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