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医生在临床中,经常会遇到患者问我这样的问题:“赖医生,为什么我和我的朋友都是差不多的问题,她的效果那么明显,而我的效果就要差很多呢?”“赖医生,为什么我介绍过来看病的那个朋友没吃几副药,月经就正常了,而我吃了快一个月了,大姨妈还是没来呀?”
其实,“不同的人的疗效不同”这事,跟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之外,还跟其他的一些因素有关。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看看,是不是也存在下面的这些问题。
中药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剂型,已有数千年 历史 。由于其能随临床需要加减药物,具有易吸收、发挥疗效迅速、制备简单等特点,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现代汤剂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可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效果。
1.煎煮器具
煎药器具的选择对药液质量有重大影响。煎药最好的器具是砂锅,砂锅属于陶器,陶器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并有保暖的特点,是煎煮中药的最佳选择。
切忌用铁、铜、铝等制成的器具。煎药忌用铁器是因为铁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能在煎煮过程中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与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及其他成分都能发生化学反应。铜器煎药可在煎出液中检出微量铜离子,某些药物还可与铜生成碱式碳酸铜,故不是理想的煎煮器具。铝锅也不是理想的煎煮器具,它不耐强酸、强碱,从pH为1、2或 pH为10的煎液中可检出铝离子。研究表明,人体某些疾病还可能与体内铝的含量过高有关。所以,使用铁、铜、铝等制成的器具煎药可使药物性味发生变化,非但不能疗疾,甚至可产生毒性,危害生命。
2.煎前浸润
中药煎前用清水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这是因为草木药干燥时,水分被蒸发,细胞壁及导管皱缩,细胞液干枯,其中的物质以结晶或无定形沉淀存在于细胞内。煎前浸泡,可以使细胞重新胀满,当水分进一步浸入时,细胞可膨胀破裂,使大量有效成分释放出来。煎前浸泡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以种子、果实、根为主的药浸泡时间60分钟。夏天气温高,可以浸泡时间短些;反之冬天可以长些。浸泡用水,以常温为宜。
另外,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3. 加入的水量
煎药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汤剂质量。加水少,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加水多,煎煮出的药液多,服药时不方便。中药材因质地不同,其吸水量差别也较大。相同重量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则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则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较多;煎煮矿物类、贝壳类 药物,加水量较少。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即将药物放入锅内,第1次煎煮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 cm,第2次煎煮以超过药物表面3cm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且易掌握。
4. 煎煮火候
煎药的火量大小、温度高低,中医称为火候。一般药物先武火、后文火,筒称先武后文”,即先用大火将锅烧开后,再用小火慢慢煎煮,保持微沸状态即可。这样既可使药锅内保持适度温度,将有效成分煎出;又可避免将药煮焦、煮糊(煮焦、煮糊后药液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5. 煎煮时间
中药煎煮一般先用武火煎至微沸,再用文火煎煮,煎煮时间以用文火时间来计算。多数汤剂皆以煎煮至所加溶媒量的1/2—1/3为度,部分还根据方中某些药物的煎煮程度来掌握煎煮时间。针对汤剂煎煮时间和次数,通常来说,解表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头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一 般性药头煎20—25分钟,二煎15—20分。有先煎的药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
6. 煎煮次数
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
另外,药液滤出后,应将药渣放入双层纱布中包好,待稍凉后,加压绞取药渣所吸附的药液,最后把药渣扔掉。实验表明,从绞取的药液中,可得到大量有效成分,约相当于原方剂量的1/3。尤其是一些遇高热药效降低、损失或不宜久煎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比例更高。所以,绞渣取汁能增加中药的溶出率,提高疗效。
动动手指,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吧!
#快问中医超能团##真相来了##@快问中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