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芪泡水一次5到10克左右即可,开水泡10到20分钟就可以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饮用的杯数并不严格规定,如果是煎服的话,用30克左右也可,要分为两三次服用。
3、但要注意黄芪性温,有补气、升阳、健脾的功效,如果食用过量,就可能会因为阳气上浮而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跳加快等不适症状。
黄芪泡水喝3一5片即可,不宜长期喝。
黄芪可以用于脾肺气虚,气短自汗,中气下陷,内脏下垂等症。对于临床上一些比较轻的气虚症,可以用黄芪泡水喝,一般每次十克左右。但是对于一些中气下陷证,需要的量就比较大,一般每次最少得50克左右,或者是20克起步,逐渐的增量。虽然黄芪性味不是特别热,但是长期应用也会引起上火的症状,所以在用药过程中要逐渐的观察,一旦出现上火的症状,就需要减量或者是暂停服用。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等病症。
黄芪的禁忌是对于表实邪盛、气滞湿阻等症状慎用,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的病人以及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慎用。
黄芪泡水喝主要适用于气虚乏力的病症,也可以治疗脾虚出现的食少便溏的病症。另外有健脾补肺的作用,治疗久泻脱肛、崩漏以及便血。还可以治疗气虚出现的下肢肿,以及血虚造成的萎黄、伤口久溃,不能够收敛,黄芪对糖尿病以及肾炎出现的尿蛋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黄芪性甘温,归脾经、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可以用于气虚症的患者,对于体质虚弱,容易疲乏,经常易于感冒气短,这类人群是非常适用的。日常生活中,黄芪除了可以入药外,也可以用生黄芪泡水代茶饮。但是黄芪并不是适合所有人服用。
黄芪偏温补、易于助火、凡是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者破溃后热毒尚盛者,不宜食用。黄芪是一味非常常用的中药,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中医认为黄芪属于补益药的一种,它的主要作用是补气。
《药性歌诀》中讲到:黄芪入药,为强壮剂,具有益正气,壮脾胃,排脓止痛,活血医危的功效。对表虚自汗、气虚内伤、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脾虚泄泻、体虚多汗、气虚脱肛、子宫脱垂、浮肿及痈疽等疾病疗效显著。《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古药书均认为它有益气补虚的作用。总之,黄芪的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的使用,切不可自行服用。
一般而言黄芪粉可以一天服用三次,服用时间分别在早上饭前半小时,午饭前半小时和晚上睡前半小时。每次6克。黄芪粉也可以一次取30克炖乌骨鸡服用,补气效果也非常不错。
黄芪是一种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者膜荚黄芪等用的是根部入药的根切片以后是黄白色。黄芪作为一个补气药,它主要也是作用在脾肺两个脏腑。因此黄芪既能够补益脾气,又能滋补肺气。而且黄芪还有益气利尿的作用,可以用于气虚水肿,还可以托毒生肌。
黄芪根可以入药,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利尿、强心、降压、抗菌、托毒、排脓、生肌、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止汗和类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疽等。
黄芪生长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地区,喜日照、凉爽气候,耐旱,不耐涝。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多生长在山坡中、下部的向阳坡及林缘、灌丛、林间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
地上部不耐寒,霜降时节大部分叶子已脱落,冬季地上部枯死,翌春重新由宿根发出新苗。种子萌发温度比较低,平均气温约8℃时满足黄耆播种的温度要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