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后演变为“上医治未病”,是指高明的医生在疾病没有发生时即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最终的发展。
治未病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思想理念。
治未病分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未病先防,第二层是既病防变,第三层是病愈防复。最重要的是未病先防,就是在还未生病之前进行调理、调养,让人不生病,少生病,生病以后可以尽快好,不要继续加重。
治未病的思想是传统中医重要的一种预防观和治疗观。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病时就预防疾病。
出于先秦佚名《黄帝内经·素问》:“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译文:以前古代圣人不治疗己经在身上的病,治未来可能患的病,不治理目前的乱象,治疗未来的乱象,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呀。
“治未病”虽言“治”,实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遏制疾病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防病理念,其主体是“摄生”。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扩展资料
《素问》与《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素问》各卷主要内容为:卷1、2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卷3为脏象,卷4为治法,卷5、6为诊法,卷7、8为病机,卷9~13为疾病,卷14~18为腧穴和针道,卷23、24为治则与医德。
以上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突出地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整体观、脏腑气血功能、病因病机、疾病治则治法等,是《素问》的精华内容所在。
《素问》所创立的中医理论,是我国古代医家在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能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