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菌
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牙胞,不具动力,最适宜于需氧生长。按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将志贺菌分为4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氏志贺菌)和51个血清型。目前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某些地区仍有痢疾志贺菌流行。
志贺菌进入机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有关。痢疾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宋氏志贺菌感染多呈不典型发作。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致病力强的志贺菌只要10~100个细菌进入人体即可引起发病。某些慢性病、过度疲劳、暴饮暴食等因素可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有利于志贺菌侵入。
志贺菌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后,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肠黏膜炎症、坏死及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严重时可波及整个结肠和回肠末端。
所有志贺菌均能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外毒素有肠毒素、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分别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
2.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以轻症非典型菌痢患者与慢性隐匿型菌痢患者为重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4.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指每日大便次数>3次,大便性状改变:不成形或是水样便,粘液脓血便拉痢疾只是腹泻中的一种原因,是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是急性腹泻
以下请参考
一、腹泻
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的常见原因有:①食物中毒:如沙门氏菌属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性食物中毒、毒蕈中毒、河豚鱼中毒及重金属中毒。②肠道寄生虫感染:如急性阿米巴痢疾、梨形鞭毛虫感染。③急性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④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引起的肠道分泌异常。⑤化学药物:如毒扁豆碱、新斯的明、巴豆、砒霜及各种导泻药。
急性腹泻可以明显分战两大类型的综合征,即痢疾样腹泻和水样泻。痢疾样腹泻的特点是粘膜有破坏,频频排出脓血样大便,常有腹痛和里急后重感;水泻则是粘膜无破坏,排出大量水样便,粪便中不含红细胞和脓细胞,不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这两个临床综合征的发生取决于致病因子的性质,如果致病因子能侵犯和破坏肠粘膜,则形成痢疾样腹泻,如痢疾杆菌所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如果致病因子不损伤肠粘膜,则引起水泻,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由于该菌产生的肠毒素能促进肠液的分泌,而肠粘膜本身无破坏,所以引起水样泻。
二、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伴有
发热。中毒型急性发作时,可出现高热并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和呼吸衰竭。该病呈常年散发,夏秋多见。病后仅有短暂和不稳定的免疫力,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引起该病爆发流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