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族链球菌培养结果显示生长,常提示有感染B族链球菌的情况,属于孕晚期检查项目之一。
B群链球菌生长是指B族溶血性链球菌寄居于阴道和直肠。怀孕期间B组链球菌的固定值一般不会引起母婴感染,在分娩期间,母体下生殖道中的B组链球菌会增加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尤其是胎膜早破后,B组链球菌从阴道向上感染子宫腔。
链球菌病(streptococcosis)是由致病性链球菌引起的多种家畜,包括犬、猫等动物化脓性感染、败血症以及毒性休克综合征的总称。病原
链球菌(Streptococcus)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不形成芽孢和鞭毛。直径约0.6〜1.0μm,呈链状排列,链的长短与菌种和培养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在液体培养基中易形成长链。大多数菌株为兼性厌氧,对培养基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要补充血液、血清等成分。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边缘整齐的光滑型小菌落,菌落直径0.5~0.75mm。根据其在绵羊或牛血液琼脂平板上是否溶血及溶血现象将链球菌分为3类。
(1)α型溶血链球菌:菌落周围有1~2一宽的草绿色不完全溶血环,这类细菌多为条件性致病菌。
(2)β型溶血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这类细菌的致病力强,常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γ型链球菌: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一般不致病,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
根据链球菌细胞壁中不同多糖抗原分为A、B、C、D、E、F、G、H、K、L、M、N、0、P、Q、R、S、T、U和V等20个抗原群。
流行病学
链球菌作为犬和猫体表、眼、耳、口腔、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后段的常在菌群,大多数为条件性致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交配、产道感染以及接触污物间接感染。
症状和病变
对人具有重要致病意义的链球菌90%左右属A群链球菌,其中以化脓链球菌(S. pyogenes)和肺炎链球菌(S. pneumoniae)为主。犬、猫化脓链球菌感染较常见,猫也可能感染肺炎链球菌。
A群链球菌感染一般与直接或间接与人接触有关,人可以是无症状携菌者,幼儿A群链球菌感染率更高,但犬和猫往往为一过性感染,一般不表现明显的症状或扁桃体肿大。
B群链球菌可引起子宫内膜炎、新生幼犬菌血症、肾小球肾炎和坏死性肺炎。
C群链球菌作为猫和犬的常在菌群,可引起犬的急性出血性和化脓性肺炎,引起急性死亡。主要表现为虚弱、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呕血和尿液偏红等。
G群链球菌作为寄生于犬、猫的主要菌群之一,大部分犬、猫链球菌感染是由其引起。新生动物主要经母畜阴道、脐带感染等引起败血症。存活的小猫可发生颈淋巴结炎和关节炎等。伤口、手术、病毒感染及免疫抑制性疾病等可引起G群链球菌的内源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可引起败血症和栓塞性病变,特别是肺脏和心脏部位。G群链球菌中的犬链球菌(S. canis)可引起犬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和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tis)。动物表现发热、感染部位极度疼痛、局部发热和肿胀、筋膜有大量渗出液积聚、筋膜和脂肪组织坏死。大部分是由伤口、呼吸道或尿道感染引起,起初可能有皮肤溃疡和化脓,并伴有淋巴结肿大,随后发展为深度的蜂窝织炎等,动物往往有败血型休克症状。
诊断
主要依靠微生物学方法诊断,无菌采集病变样本做直接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涂片检查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成对、成短链状排列。在脓汁样本中有时可见长链排列。分离培养时应接种于绵羊血琼脂平板培养,然后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分群,国外已有商品试剂盒供相应 的鉴定用。
治疗
局部化脓性炎症可参照葡萄球菌病的治疗方法。对系统性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氯霉素等抗菌素进行全身性治疗。有条件应进行细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分2类:一类是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扁桃体炎、脓皮病、肺炎等;另一类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链球菌感染为人类常见疾病,不仅遍及世界各地,而且四季均可发生。肺炎链球菌旧称肺炎双球菌(Diplococ- cuspneumoniae),存在于正常人体的口、鼻、咽腔,人体抵抗力降低时方致病,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 链球菌属是链球菌科的成员之一,链球菌是圆形或卵圆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无芽胞,无动力,过氧化氢酶阴性,不耐热(55~60℃30分钟即可杀死),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为成对或成链状排列的球菌。易被各种常用消毒药杀灭,但对各种自然因素却有一定的抵抗力。在痰、渗出物及动物排泄物中可生存数周,在尘埃中无日光照射时可生存数日,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从水、尘埃、乳汁、健康人的鼻咽 链球菌感染 部、人及动物粪便中皆可检出。链球菌的分类至今尚未统一,目前常将链球菌属按溶血能力分为甲型(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β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γ型)溶血性链球菌3类,甲型链球菌致病力弱,为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丙型链球菌为口腔、鼻咽部及肠道的正常菌群,通常为非致病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链球菌感染中的主要致病菌。这一分类法简单,临床使用方便。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根据其细胞壁中特异性抗原(多糖体)的不同,分为A~H、K~T共18个族;又根据其表面蛋白质M、K、T、S抗原的不同,将各族细菌分为若干个血清型。对人类有致病力者90%为A族,A族链球菌又称化脓性链球菌,B、C、D、G族也偶致病。D族和O族链球菌和唾液型链球菌、轻型链球菌和粪链球菌(肠链球菌)等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致病因子。根据对氧需要与否分为需氧链球菌、厌氧链球菌、兼性厌氧链球菌。厌氧链球菌常寄居于口腔、肠道及阴道中。此类细菌型别繁多,人体曾感染过某型细菌后产生的抵抗力,对其他型细菌并无作用,故链球菌感染可发生多次。 链球菌致病除与人体防御能力的降低、变态反应的发生、感染细菌的 链球菌感染 数量有关外,细菌对自然界的抵抗力,特别是与其所产生的毒素及酶的关系更为密切。溶血素(包括溶血素D、S)能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及血小板,对细胞及细胞内溶酶体膜均有作用。溶血素O作用于细胞膜的胆固醇,而心脏细胞含胆固醇较多,故溶血素O对心脏有特异毒性作用。溶血素S则常作用于肾小球、关节内膜等处含有较多磷脂质的细胞膜,引起炎症。红疹毒素由噬菌体介导产生,可致皮肤发生红色皮疹,使表皮坏死脱落,还有致热作用及增强心脏、关节囊内膜、肾小球变态反应的作用。链激酶又名溶纤维蛋白酶,可溶解血块及阻止血浆凝固透明质酸酶又名扩散因子,可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脱氧核糖核酸酶能分解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使脓液粘稠度下降;这些酶的作用均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因而增加了细菌对人体的侵袭作用。 如用羊血琼脂培养,β-溶血性链球菌在其每个菌落周围都形成明显而清晰的溶血带;α-溶血性链球菌(一般称草绿色链球菌)则由于溶血不全而在其周围呈绿色;γ-溶血性链球菌则是非溶血性的.另一分类法按其细胞壁的碳水化合物分类,可将链球菌分为LancefiedA~H组和K~T组.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是对人毒力最强的菌种,可引起咽峡炎,扁桃体炎,伤口和皮肤感染,败血症,猩红热,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 B组β-溶血性链球菌也称无乳链球菌,可引起严重感染,特别是新生儿败血症,产后败血症,心内膜炎和细菌性关节炎. C组和G组β-溶血性链球菌是化脓菌样链球菌,根据它们的血清型和对杆菌肽的抗性可与别的细菌鉴别.虽然动物带有该菌,但也可见于人的咽峡,肠道,阴道和皮肤,可引起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包括咽炎,肺炎,蜂窝织炎,脓皮病,丹毒,脓疱疮,伤口感染,产科脓毒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心内膜炎,细菌性关节炎和链球菌后肾小球肾炎.治疗时可用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菌素和红霉素.但最好依据药敏试验指导治疗,特别是病情十分严重,免疫受损或虚弱的病人以及感染部位有异物的病人更应按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治疗.抗菌治疗再辅以外科手术,有时有救命作用. D组(通常为α-或γ-溶血性)链球菌包括粪肠球菌,坚忍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以前称粪链球菌,坚忍链球菌和屎链球菌)和非肠球菌性D组链球菌,其中以牛链球菌和马链球菌最为常见.大多数人的D组链球菌感染是由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或牛链球菌所致.和肠球菌一样,牛链球菌常见于消化道.牛链球菌是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在肠道有肿瘤或存在其他明显病变时.牛链球菌对抗生素相对比较敏感;而肠球菌,除非细胞活性药物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或万古霉素加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或链霉素联合应用,否则明显抗药.肠球菌可引起心内膜炎,尿路感染,腹内感染,蜂窝织炎,伤口感染和夹杂的菌血症. 草绿色链球菌包括5个主要菌种: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唾液链球菌,轻型链球菌和米勒链球菌.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种:群集链球菌(S.constellatus),中间链球菌和咽峡炎链球菌.对它们的分类和鉴定仍有分歧.有的虽定为α-溶血性,但实际上是γ-溶血性,而且其中很多细菌是不能归入此类的.口腔的菌落及其成分在防止其他致病力更强的细菌,如假单胞菌属或肠道细菌的集落方面似乎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草绿色链球菌易被血清溶解,因此不产生外毒素或传统的毒力因子,但它们是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重要原因,因为它们能粘附于心脏瓣膜,特别是有瓣膜病的人.米勒链球菌的溶血性,微需氧性或厌氧性是变化不定的,在身体任何部位有产生严重入侵性感染或脓肿的倾向. 鱼链球菌(S.iniae)是一种鱼的病原体,它可引起在操作活鱼或新鲜杀死的鱼(通常是tilapia鱼或鲑鱼)时受伤者发生蜂窝织炎暴发和入侵性感染. 同病相连网 http://www.tbxl.cn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