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耳与遗传等因素有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治疗,更不会传染给他人。油耳的发生与人种有关,有文章统计,白人占90%,蒙古人为20%,日本人在20%以下,而我国汉族的发生率最低,在5%~7%。
如果耳屎逐渐凝聚成团不能自行排出去,甚至阻塞耳道时,称之为耵聍栓塞,会引起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反射性咳嗽等不适。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运动、洗澡、游泳、咀嚼时,耵聍会随着下颌关节运动而自行排出。耵聍分泌旺盛或排出受阻的油耳患者,建议定期到医院清理即可。
扩展资料
耳屎的医学名称叫“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其主要成分有油脂、蛋白质和黄色素,还有少量水分以及钾、钠等元素。虽然它的名字有点恶心,但它是有用的,包括杀菌,抑制真菌生长,保护外耳道皮肤,黏附灰尘、小虫,防止异物直接侵犯鼓膜等。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的耵聍是干燥呈淡黄色的屑状或片状物质,也就是“干性耵聍”。还有一部分人,由于耵聍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别多,排出的是深黄色或是棕黄色油性黏稠物质,尚未干燥时就已积满外耳道,有的甚至流出耳外,有的凝聚成团,俗称“油耳”,医学上叫“油性耵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耳朵油不是病
耳朵里总是较油,原因具体如下:
1、生理性原因:可能是油性耵聍或糖耳屎,此时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干预。如果患者在家无法自行清理,定期去医院进行外耳道清理即可;
2、顽固性外耳道炎:耳朵里总有异常分泌物,可能来自于外耳道;
3、鼓膜穿孔:可能来自于中耳,尤其是鼓膜穿孔的患者,在感冒、抵抗力低或耳朵不慎进水时,会有油性物质流出来;
4、单纯性鼓膜炎:检查时外耳道和鼓膜完整,但在外耳道和鼓膜夹角的部位总有油性分泌物,甚至鼓膜表面不光整,可能会出现鼓膜浑浊、钙化斑等,均可导致耳朵内较油、不干燥。
上述情况在家难以进行鉴别,建议去耳鼻喉科就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