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可以毛巾包冰块冷敷(24小时内不可以热敷,以免组织液渗出,加重病情)24小时后,再热敷或用活血化淤药物内服外治
1、冷敷的常用方法有“干、湿”两种:
①干冷敷法。在橡胶制成的冰袋[或橡胶手套等代用品)中,装入半袋碎冰[或冰水或冷水),扎紧袋口后,在冰袋与皮肤之间用毛巾、布套等隔开。冷敷的间隔时间一般为1—2个小时,每次敷20分钟,每日可效多次。
②湿冷敷法。用两块小毛巾或纱布浸在盛冷水的盆里(如有冰则放入冰块,没有冰则用新打上来的井水),轮流取出拧至半干后敷于患部。4~5分钟更换一次敷布,每次敷20~30分钟,每日可敷多次。如果受伤的是手或脚,也可以直接把受伤的手或脚泡在冷水里,每次不要超过15分钟。
2、热敷的常用方法也有“干、湿”两种:
一是干热敷法。这是用热水袋热敷的方法:将60摄氏度~70摄氏度的热水灌满热水袋容量的2/3,排出气体,旋紧袋口(注意不要漏水)。将热水袋装入布套或用布包好敷于患部,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日3~4次。如无热水袋,亦可用金属水壶(注意用毛巾包好),或用炒热的食盐或米或沙子装入布袋来代替。
二是湿热敷法。事先把两块小毛巾或纱布浸在热水盆内,轮流取出并拧至半干,用自己的手腕掌侧测试其温度是否适当(必须不烫时才能敷于患部),上面再盖以棉垫,以免热气散失,大约每5分钟更换一次,总计20~30分钟。每日可敷3~4次。
3、了解禁忌,还需注意整体
上面已经说到,不失时机地冷敷和热敷,对于局部损伤来说,的确是一项简单易行、快捷高效的物理治疗措施。但是,不论冷敷还是热敷,都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例如,当损伤的部位起水疱或有破损,形成“开放性伤口”时,就不适宜冷敷;对于对低温特别敏感或心血管系统有病的人,也要慎用冷敷;感染发烧的患者、诊断不明的急腹症、面部三角区感染、怀疑有脏器内出血的,禁忌热敷;软组织挫伤或关节扭伤的初期、皮肤湿疹、细菌性结膜炎等,也都禁忌热敷。
应充分警惕患者有无颅内血肿、脑震荡或脑挫伤的情况,如发现有越来越明显的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或意识逐渐丧失。耳、鼻出血等症状出现,应马上急诊救治。
什么是皮下出血生活中身体表面常会发现“乌青块”,医学上都称为紫癜,这是皮下出血的表示,这种出血可以像针眼,称为瘀点也可以呈一大片,这是血管内的血液溢出,开始颜色是鲜红的,2-3日后变成黄褐色陈旧性出血。瘀点、紫癜及瘀斑都表示是皮下有出血,只是出血的多少和出血范围的大小不同,如果皮下出血伴有皮肤显著隆起时称为血肿。
皮下出血是什么原因
皮下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壁受损,使血液从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面,出血点的直径在3-5毫米,称为紫癜,引起紫癜的疾病有过敏性紫癜,磺胺药物引起过敏的常见,虫咬伤后的过敏性紫癜也是常有的。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脆性增加,轻轻地碰撞一下就会皮下出血。
年轻女性经常会有紫癜,不需治疗自行消退,其紫癜的原因不明。其他凡引起血管壁脆性增加的因素均会发生皮下出血,如细菌或病毒感染、营养不良、维生素C缺乏及少见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除了上述的血管损伤因素之外,与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质差也有关。引起血小板质量改变的疾病很多,如特发性血小板性紫癜,也可以是造血的骨髓库内病变所致,如再生不良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物理化学因素破坏了造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如放射线、抗癌化疗等。
皮下出血怎么办
皮下出血一般是可以自行好转的!建议您,可以做局部用硫酸镁热敷缓解!出血点常应与皮肤上红色血管痣鉴别。出血点不隆起、而血管痣稍突出皮面。出血点可随时间而逐渐退色、血管痣一般不改变。
皮下出血的注意事项
皮下出血的同时要注意有否牙龈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和发热、贫血等情况,应去医院作进一步诊治,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根据结果由医师作出相应的治疗。如系单纯性紫癜,数日后自行消失无需特别处理。检查小的出血点应与红色皮疹或小红痣相鉴别。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知道了皮下出血究竟是哪些原因,出现了皮下出血之后,我们又应该进行哪些措施进行治疗,如果出血情况不是非常严重的话,可以不用吃药,如果非常严重,建议大家去医院进行治疗,在皮下出血的时候还要注意是否有鼻出血,贫血等情况。
可能是紫癜,估计是腿部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建议去医院验血。最常见的红点点,有小如针尖,大至芝麻的、略微高出皮肤表面的红痣。其实红痣与黑痣一样,对健康并无影响。除近期发生明显变化外,一般不需要治疗。
有一种中心部位稍稍高出皮肤表面,四周有许多毛细血管向外伸展的,称为蜘蛛痣。主要见于肝硬化的病人,应该针对病因治疗。
另一类皮肤上的红点点,是皮下出血的表现,初起时鲜红,二三天后渐渐变成紫色,进而变成黄褐色,最终消失不留痕迹。
皮下出血细如针尖的,称为瘀点。较大的称为紫癜。直径在0.5厘米以上的,称为瘀斑,也就是俗称的乌青块。瘀点,有时见于一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一些重症细菌感染,象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此外,皮下出血的病因,可归结于血管因素和血小板因素两种。
血管因素引起的皮下出血,除因血管损伤外,主要是过敏引起的,医学上称为过敏性紫癜。有人对鱼、虾、牛奶、鸡蛋等食物中的蛋白质过敏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也可引起过敏某些药物、花粉甚至寒冷的刺激也可因身体的过敏,而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一些血液成分渗透出来造成皮下出血。过敏性紫癜主要见于四肢、臀部,往往在身体左右两侧,呈对称性分布,并成批反复出现,在出现紫癜的部位可有搔痒感。过敏性紫癜还可引起关节腔内出血和胃肠道出血。偶尔,也可能伴发肾炎。过敏性紫癜的病人应查出对什么物质过敏,并脱离对这种物质的接触。非那更、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药物对这种紫癜有治疗作用。重症的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老年人由于皮下组织松弛,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也可有紫癜,称为老年性紫癜。还有些年轻的妇女皮肤很容易有瘀斑,称为单纯性紫癜。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这类情况可用维生素C等治疗。
血小板因素引起的紫癜,自然是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疾病,其治疗当然应着眼于治疗这些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这些病人身体内往往存在着抗自身血小板的抗体,这些抗体破坏了自身的血小板而引起出血。此病常见于青年妇女,有反复发作的倾向。轻的表现为皮下出血,严重的可以有内脏出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可以应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其他如辅酶A、水牛角粉等中西药均有一定疗效。重症的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广泛出血的,可能需要输入血小板。
诊断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应该慎重。因为血小板计数往往不易准确。所以需反复检查,并在必要时做骨髓检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