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惊厥药:可以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常用药物包括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副作用包括嗜睡、思维不清晰、步态不稳和脚肿胀。
抗抑郁药:对于情绪明显低落或消沉者,可以使用具有增强疼痛缓解效果的抗忧郁药物,如阿米替林、多虑平等。
激素类药:这类药物具有消炎祛肿和脱敏作用,并且具有稳定细胞膜功能的作用。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或神经根受压或神经髓鞘脱失而致神经痛的病人,可以口服地塞米松或泼尼松;也可用泼尼松龙或地塞米松行硬膜外腔阻滞或局部神经封闭,以达到稳定细胞膜功能、消除局部炎症和止痛的效果。
维生素类药:具有促进神经细胞代谢、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等作用,常选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口服或肌注治疗。
血管扩张药:周围神经的血液供应依赖于局部的血管,血液循环的障碍可导致周围神经发生病变,从而导致疼痛。周围血管扩张剂如地巴唑等均可改善神经周围血液循环,加快神经修复,缓解局部神经疼痛。
脱水药:神经痛的某些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或颈椎间盘突出等,使急性的神经根受压水肿,从而导致剧烈的神经根疼痛。此时,可以考虑使用脱水剂。临床上较常用的是甘露醇、呋塞米等。神经痛服用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的效果比较好。要根据具体的神经痛病因(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间神经痛),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
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对大部分的神经痛都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它们有嗜睡、头晕、恶心的不良反应;还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症。使用过程中要警惕上述副作用。
加巴喷丁对于疱疹后的神经痛效果较好,逐步增加服用剂量后,可以明显缓解疼痛。要避免给有摔倒和骨折病史的老人服用,因为它可能导致晕厥、共济失调、行走不稳。
拉莫三嗪原本是抗癫痫药物,现在证实对于神经痛也有较好效果。尤其是在服用卡马西平的基础上加用后,可以辅助治疗神经痛,更好的缓解症状。但是对于未使用过抗癫痫药物的患者,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
癌症疼痛,特别是中晚期癌症疼痛,因其持续时间长,疼痛剧烈,爆发性酷痛频繁,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慌和肉体折磨,这也是肿瘤临床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难题。上世纪七十年代制药业控释技术的出现和循证医学概念的提出,为一些欧美国家使用阿片类药物进行多中心临床止痛治疗成为可能,在专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WHO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逐渐完善了癌症止痛的治疗原则,即:口服给药,按阶梯给药(根据疼痛轻、中、重的程度,分别施以阿司匹林、可待因、吗啡等代表性药物止痛),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和注意治疗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以减少药物副作用。这就是为现已广为人知的“三阶梯”止痛原则。
二十年来,由于WHO的大力提倡,各国政府的支持和广大肿瘤临床工作者的努力,全世界范围的癌症止痛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癌症患者的止痛治疗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我国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对癌症止痛问题也高度关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从全国到各省、市、自治区及地区、县、乡举办了上千场讲座,培训了上万名,可对癌症患者实施止痛治疗的各级医师。作为衡量癌症止痛水平标志的吗啡年消耗量也从80年代初的几千克上升到目前的二百余千克。尽管我国的止痛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目前仍在起步阶段,但成绩还是明显的,估计从中受益的患者已达百万计。
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使广大临床工作者认识到:癌症患者的疼痛在临床的表现十分复杂,目前人类对癌痛及止痛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对癌痛的治疗远未尽如人意,已经开发的止痛药物还有不少需要改良的空间,“三阶梯”止痛原则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现将笔者与各地同行交流中有一定代表性的看法和相关动态归纳如下,期望引起更深入的探讨。
一、止痛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自2000年悉尼会议上提出“疼痛状态为人类的第五大生命特征”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有的医院在体温单上已标记出出“疼痛指数”,以便和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四大生命特征一样,使人一目了然。
患者有权要求自己无痛,医生有责任使自己的患者无痛,让患者尤其是癌症患者无疼痛是对现代医院的基本要求,是患者应当享有的基本人权,政府应为医患双方提供治疗疼痛所必要的法律支持和药品保障,强阿片类药物是治疗癌痛的主要药物,这些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外科开刀,内科开药,疼痛无人治疗”的情况在许多医院已有改变。只有实现这样的共识,才能使我国癌症止痛的系统工程逐渐与世界接轨。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因为鸦片在本土发生过战争的国家,同时又有一个多年来强调以个人意志战胜病痛的舆论环境。因此,这种在止痛观念上的转变十分重要,其意义也十分深远,是我国改善人权、实行人道主义普遍原则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在还有不少地区对癌症止痛所缺乏必要的关注,癌症患者仍然处在疼痛的煎熬之中,没有享受到一个患者应当享受到的基本权利,究其原因,盖出于当地有关领导和医务人员在观念上的落后。广大患者和肿瘤工作者应当有权利追究责任人的“无作为”,以确保“让癌症患者无疼痛”。
二、对癌痛程度的评估是一个过程
对癌症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方法已被普遍掌握,目前的主要倾向是不少医师将某一次门诊或住院时的评估固定化,一劳永逸,没有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更改,使治疗不能做出及时调整。实际上,对疼痛程度的评估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每次给药前都应作到心中有数,对药物剂量应依对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的评估结果作出及时调整。
三、“第二阶梯”概念的淡化
“三阶梯”是一种人为的划分,患者疼痛的程度也常有变化,用药品种和剂量也需进行不断调整。癌症患者就医时,特别是住院中的癌痛患者,其疼痛程度多在中度以上。强阿片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已使临床医师对其安全性和疗效的可靠性有新认识,对阿片类药物所谓“成瘾性”(心理依赖性)的顾虑也基本解除,因此,有的临床医师将强阿片类药物(吗啡控缓制剂)用于“第二阶梯”中度癌痛患者,只是在用量上比重度疼痛要小,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止痛效果。
已经上市的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贴剂)和即将上市的羟考酮即控释片(奥施康定片)均被明确规定可同时用于中重度疼痛,即反映了临床在这方面的经验。
四、“杜冷丁情结”被动摇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是杜冷丁的生产和使用大国。相当一部分杜冷丁针剂被用于癌症止痛。杜冷丁的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的神经肌肉毒性较大,长期应用对其他重要脏器有潜在毒性、止痛效价较低、易产生药物耐受和药物依赖等缺点已为同道熟知。杜冷丁在慢性疼痛特别是在癌性疼痛的应用,各国均有严格限制。随着吗啡控缓释制剂的广泛应用及其良好疗效的显现,已解除了大多肿瘤医师对“吗啡能否替代杜冷丁”的疑问,中国医师、包括普通群众“癌痛必用杜冷丁”的“杜冷丁情结”已经开始化解。全国使用杜冷丁治疗癌痛的用药比例已从80年代初的60%-80%逐渐下降到24%左右,有的大城市如京津沪已下降到5%的合理水平。还有的城市(如:天津)已明确规定,不准使用“毒麻卡”领取注射用杜冷丁治疗癌痛,为全国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对阿片类药物“成瘾性”(心理依赖性)的新认识
药物的身体依赖性是许多药物的共性,并非阿片类药物所独有,即或产生也可通过医学、心理学手段进行干预治疗,逐渐给以摆脱。
癌症患者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产生心理依赖性的个例极其少见,国外文献报告大约为万分之二、三,低于人群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因为进行“三阶梯止痛”治疗的癌痛患者产生心理依赖性的确切报告。
癌痛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不易“成瘾”的药理学机理并不十分明晰,目前的认识是:
1、 循证医学的实践证实,在世界各地肿瘤治疗中心得到充分止痛的患者,发生心理依赖性的几率极低。
2、 疼痛本身是对阿片类药物最强的拮抗因素,癌症患者的大脑优势兴奋灶是疼痛及其对止痛的强烈要求,它可能压倒那种对强阿片类药物“冲”、“飘”的享受性心理需求。
3、 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的及时剂量调整和以口服为主的无创性给药(皮肤贴剂、肛门及阴道栓剂等),避免了患者瞬间血药浓度高峰的形成,使其达不到迅速出现心理依赖性所需要的剂量及浓度。
4、 我国的“毒麻卡”制度是在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实施“三阶梯”止痛的一个创举。严格的药物管理和医学监护也有效地遏制了流弊的发生。
六、重视爆发痛
爆发痛是癌性疼痛的一个特点,它是一种突发性酷痛,常呈烧灼样或电击样,发作时令患者痛不欲生。发生原因十分复杂,它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形成恐惧和抑郁,是诱发患者自杀的重要因素。因此,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爆发痛应视为“疼痛危象”,它的解救应与休克、昏迷、出血等同看待。除应立即给予注射性吗啡外,还可根据疼痛性质给予其他处理,如:烧灼痛可试用多虑平、阿米替林、去甲丙咪嗪;电击痛可试用卡马西平、长马本平和加巴喷丁。
在爆发痛缓解后,应开始用吗啡控缓释制剂等对癌痛进行常规治疗,不要等待下次疼痛出现时再作处理。
七、治疗便秘,提高治疗的顺应性
便秘在癌性疼痛的治疗中发生率极高,是迫使患者中断治疗的重要原因。各地在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应对便秘的方法:
1. 预见性处理,即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开始,同时给予通便治疗,这要比便秘形成后再作处理效果要好得多。
2. 不要长期应用一种通便药,要在润滑性、容积性、离子性、胃肠动力性等通便药物之间交替选择,交替使用。
3. 重视非药物性通便措施,如:鼓励患者运动、腹部按摩、多进粗纤维食物、多饮水等。
八、以睡眠质量作为衡量止痛效果的标准
理想的止痛应使患者有充足的睡眠,保证睡眠中不致被疼醒,这往往比清醒时让患者止痛更重要。从开始止痛治疗到患者睡眠时也不感到明显疼痛,有一个药物选择和剂量摸索过程,我们应尽量缩短这段时间,力争患者在24小时内疼痛明显缓解,72小时内基本不痛。
九、重视第一周
疼痛治疗的成败关键在于第一周,临床医师在第一周要作的工作很多,主要有:疼痛的原因及其处理
疼痛程度的评估
疼痛的原因及其处理
疼痛程度的评估
止痛药物品种和给药剂量
给药方式的选择
止痛效果的观察记录
止痛药物的副作用及其处理
疼痛的再评估及药物品种计量的再调整……
对上述内容均应记录在案,并需及时与患者及其亲友沟通。
十、“三阶梯”止痛原则用于良性慢性疼痛
“三阶梯”止痛原则在疼痛治疗的成功应用,使各国受到启发,许多国家先后颁布法规,将强阿片类药物有条件地应用于良性慢性疼痛,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我国FSDA和卫生部也对此做出了相关规定,主要内容有:
强阿片类药物在慢性非癌痛治疗中的指导原则
1. 在其他常用的临床镇痛方法无效时,就可考虑采用强阿片类药物治疗;
2. 病人年龄大于40岁,疼痛病史超过4周(艾滋病病人、截瘫病人疼痛治疗不受此项年龄及疼痛病史的限制);
3. 中度到重度的慢性疼痛(VAS评分≥5分);
4. 慢性非癌痛诊断明确的病人(暂限定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骨、关节疼痛;腰背痛;神经、血管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
5. 病人没有阿片类药物滥用史;
6. 采用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时,执业医师应慎重选择对疼痛病人有效的用药处方,并进行药物剂量滴定和治疗方案的调整;
7. 必须仅由一位被授权的执业医师负责开处方。该医师必须充分了解病情,与病人建立长期的治疗关系;
8. 在使用强阿片类药物之前,病人和医师必须对治疗方案和预期效果达成共识。
9. 病人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10. 按照三阶梯止痛疗法中按时给药的原则,镇痛药物应连续给予,强调功能改善并达到充分缓解疼痛的目的;
11. 开始治疗后,病人应至少每周就诊一次,以便调整处方。当治疗状况稳定后,可以减少就医次数。经治医师要定期随访病人,开始时应较频繁(如每周1次),以后可以每月1次。每次随访都要评估和记录镇痛效果、功能改善情况、用药及伴随用药和副反应;
12. 每次就医时应注意评估的指标包括:(1)镇痛效果(VAS评分);(2)功能状态(身体和精神);(3)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副作用;
13. 当疼痛加剧,加大用药剂量不能缓解时,可考虑住院治疗,以便密切观察加大药物剂量后的反应,并进行剂量调整;
14. 如果较小剂量强阿片类药物未能达到充分缓解疼痛,同时病人不能耐受,则应考虑停止使用强阿片类药物;
15. 强阿片类药物用于慢性非癌痛治疗,如疼痛已经缓解,应尽早转入二阶梯用药,强阿片类药物连续使用时间暂定不超过8周;
16. 疼痛治疗旨在缓解病人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必要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7. 应建立医院保管的病历,记录治疗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镇痛效果、功能状态、副作用及异常行为;
18. 若发现病人同时找两位以上医师开药、用药量剧增或有其他异常行为,应停药。
http://www.91mymy.com/xslw/vpro.asp?id=484
孩子,我非常同情你,这和你的成长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你一定不能放弃自己!我给你提几条建议,你觉得好就采纳,不好就拉倒。第一,想一想自己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还有你父母,你要去了父母会 伤心一辈子;
第二,多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你可以养只小狗(要是条件允许的话),据国外的专家说,养狗可以治疗抑郁症!
第四,你的头痛除了用药物治疗还可以用针灸疗法治愈!
第五,尽量多地参加社交活动,或者多逛一逛街购物!尽量地多和人接触!
第六,经常锻炼身体,你每天可以跑跑步,或者快走也行,据考证快走能治疗抑郁症,不妨一试啊!
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也有着与你一样的情况,(其实有抑郁症的人不在少数,央视主持崔永元也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就抑郁,我现在四十多了,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因为上学压力很大,学习成绩不很理想,也曾对生活失去信心,也想过自杀,也好想哭泣,可是一切也都过来了,我现在有自己的事业,有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家人都安康,我不时地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我觉得生活是美好的,我现在完全没那感觉了,也没用过什么药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爱我的家人,我的亲戚,我的朋友,你想一想,你爱你的家人,你父母吗,孩子?你要看到生活的美好的一面,少想生活和社会的阴暗面。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以我为中心的多,自私自利的多,你是不是这样呢?你要想一想为父母多点什么,为别人做点什么啊(我这算是和你谈谈心吧)
我衷心祝愿你早日康复!我相信你一定能战胜病魔的!一定!
附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供你参考
抑郁症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心境、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主,多数病例还存在各种躯体症状。
(1)抑郁心境:基本特点是情绪低落,苦恼忧伤,兴趣索然。感到悲观绝望,痛苦难熬,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常用活着无意思、高兴不起来等描述其内心体验。典型者有抑郁情绪,昼重夜轻的特点。常与焦虑共存。
(2)思维迟缓:思维联想过程受抑制,反应迟钝,自觉脑子不转了,表现为主动性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思维问题费力。反应慢,需等待很久,在情绪低落影响下,自我评价低,自卑,有无用感和无价值感,觉得活着无意义,有悲观厌世和自杀打算,有自责自罪,认为活着成为累赘,犯了大罪,在躯体不适基础上出现疑病观念,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
(3)意志活动减退:主动性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被动,不愿参加外界和平素感兴趣的活动,常独处。生活懒散,发展为不语不动,可达木僵程度。最危险的是反复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
(4)躯体症状:大部分抑郁病人都有躯体及其他生物症状,例如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睡眠障碍突出,多为入睡困难。
(5)其他:抑郁发作时也能出现幻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强迫和恐怖症状。因思维联想显著迟缓及记忆力下降,易影响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出现抑郁性假性痴呆。
轻性抑郁常有头晕、头痛、无力和失眠等主诉,易误诊为神经衰弱,后者起病前有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如长期紧张、用脑过度等,情感以焦虑、脆弱为主,主要临床相是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心情紧张、烦恼和易激惹等情绪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自知力良好,症状被动性大,求治心切。而抑郁症以情绪低落为主,伴思维迟缓,自卑、自罪、想死,及生物学症状(如情绪昼夜轻重,食欲、性欲下降等),自知力常丧失,不主动求治,可资鉴别。
隐匿性抑郁症是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症状,如头疼、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四肢麻木和恶心、呕吐等症状,抑郁情绪往往被躯体症状所掩盖,故又称为抑郁等位症。病人多不找精神科医生,而去其他科就诊。躯体检查及辅助检查往往无阳性表现,易误诊为神经症或其他躯体疾病。对症治疗一般无效,抗抑郁治疗效果显著。
抑郁症的治疗
抑郁症表现轻重不一,症状千姿百态,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一)药物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
1、对伴有焦虑和激越的抑郁症病人应使用阿米替林,每日剂量150~300mg,分2~3次;
2、对表现迟滞、违拗的抑郁症病人应选用丙咪嗪,剂量同阿米替林;
3、对伴有焦虑和明显睡眠障碍的抑郁症病人选用多虑平,剂量同阿米替林;
4、对伴有强迫和惊恐障碍的抑郁症病人选用氯丙咪嗪,剂量为每日100~200mg,分2~3次服用;
5、对伴有焦虑和众多体诉的抑郁症病人选用三甲丙咪嗪,剂量同阿米替林;
6、对伴有焦虑和睡眠障碍的老年抑郁症病人选用马普替林,剂量同阿米替林;
7、对伴有迟滞和退缩的抑郁症病人选用帕罗西汀,剂量为每天上午20~60mg;
8、对伴有强迫和恐惧的老年抑郁症病人选用氟西丁,剂量为每日上午20~60mg;
9、对内因性或药源性抑郁症病人可选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剂量为每日50~100mg,分2~3次服用;
10、对伴有幻觉、妄想等分裂症症状的抑郁症病人应合用抗精神病药物,如舒必利或奋乃静,一般中等剂量即可;
11、对伴有明显迟滞、退缩的抑郁症病人可选用中枢神经兴奋药,如利他林、匹莫林等;
12、对难治性抑郁症病人可合并丙戍酸盐治疗;
13、对更年期抑郁症病人可合并激素治疗。
(二)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病人存在木僵和强烈自杀言行者,电休克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另外,对难治性抑郁症病人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三)睡眠剥夺治疗:主要用于内因性抑郁症和难治性抑郁症。其方法是让病人治疗日保持觉醒(必要时可午休30~60分钟),晚上通宵不眠;次日白天继续保持觉醒,且不准午休,直到晚上睡眠为止,作为一次治疗,每周治疗2次,8~10次为一疗程,老年人及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的病人禁用该疗法。
随着抑郁症患者的日益增多和精神药理学的快速发展,抗抑郁药的新品种开发也与日俱增。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分为如下三类。
(1)三环类抗抑郁药:为目前较常用抗抑郁药,主要有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氯丙咪嗪、去甲丙咪嗪等。其药理作用与阻断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再摄取有关,可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2)二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以麦普替林为代表,其药理作用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类似。
(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又分为可逆性和非可逆性两种,可逆性以吗氯贝胺为代表,非可逆性以苯乙肼为代表,由于该类药毒性较大,现已少用。其药理作用为抑制单胺氧化酶,减少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及多巴胺的降解,使脑内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目前临床上引进的一些新型抗抑郁剂主要是选择性5-羟色胺回吸收阻滞剂,包括氟西汀、色去林、帕罗西汀等。其药理作用为选择性阻滞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提高突触间隙5-羟色胺水平,而发挥其强的抗抑郁作用,正是由于该类药物的高度选择性,所以副作用相对较少,病人对该药的依从性高,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类新药。
有研究表明,吃药不是对抗抑郁的唯一方法。据“今日美国”消息,在美国,约有50万的儿童和青少年服用抗抑郁药物。还有资料表明目前,少年儿童患抑郁症的比例大大超过以往。相对来说,现在的药物副作用较小,也被认为对儿童更安全。尽管有很多年轻人服用了这些抗抑郁药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他们服用这些药物并未经过由医生处方。这一问题已引起了部分家长和医生的关注。这些关注有着一个不争的依据:没有一种药物得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委员会的认可可用于少年儿童。这表明该委员会并未承认这些抗抑郁药物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是安全有效的。家长和教师们也在思考难道药物才是对抗抑郁症的唯一武器吗?家庭和学校又该做些什么呢?美国社会应进一步反省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
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精神异常低落花流水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率仍为3-5%,该颊多于春秋季节发病或加重,且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与人们所熟悉的悲伤相似,但较持久,病人轻者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悉眉不燕尾服,唉声叹气;重者则忧郁沮丧,悲观绝望,会觉得“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他们越是自责自罪,便越产生消极的想法,美好的世界在他们眼中变成一片灰色。
许多人害怕承认自己患难与共抑郁症,怕因此被人误认为得了“精神病”而竭力否认和掩饰自己的病情,这只会延误治疗时机,并使抑郁症转为为慢性,变成难治的疾病。
抑郁症患难与共者不会因为情绪低落而去看心理医生,他们往往为了治疗抑郁症伴发的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等系列躯体症状状,到综合性医院的内科或神经科就医,致使部分患者误诊为“神经官能症状”“更年期综合症”“偏头痛”“失眠症”等,或到中医科被诊断为“阴虚血虚”之类。
识别典型的抑郁症的一个简单的方法,即一个人的抑郁情绪持续两周以上,同时伴有下述9项症状的任何4项以上:
1. 兴趣丧失或无愉快感,感到没有任何事件能够使他们高兴起来。
2. 精力减退或持续疲乏,体力难以恢复,躺在床上都感到累。
3. 活动减少或动作迟滞,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只想在床上度过。
4. 过分自责或内疚,为自己过去一些微小的过失责备自己。
5. 联想困难或注意力不能集中,感到大脑犹如停滞了一样。
6. 反复出现轻生的想法或行为。
7. 失眠或早醒,早上抑郁情绪突出。
8. 体重降低或食欲下降,甚至拒食。
9. 性欲下降,甚至全无。
抑郁症常见类型有如下几种:
1. 内源性抑郁症。
2. 心里性抑郁症。
3. 继发性抑郁症。
治疗:
除了使用抗抑郁药物这个共同原则外,上述不同类型抑郁症的治疗方式也是各有侧重的,治疗内源性抑郁症主要是依靠药物,必要时可使用电休克疗法;治疗心理性抑郁症状和抑郁性神经症,则应以心理治疗为主,用亲切和同情态度,鼓励病人倒出内心的郁闷,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患者能适庆环境及取得社会的支持;继发性抑郁症的治疗庆力图清除致病因素,并尽力治疗躯体,疾病;更年期抑郁症内分泌功能较紊乱者可用激素治疗。
选择性剥夺眼快动睡眠为什么能治疗抑郁症?
用选择性剥夺眼快动睡眠法治疗抑郁症是沃格尔(1968)等研究者于六十年代后期创用的。他们之所以想到用这种治疗方法,是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1)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是电休克和抗抑郁药物,无论电休克还是抗抑郁药物都有明显的阻抑眼快动睡眠的作用。因此,剥夺眼快动睡眠有可能产生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2)服用利血平的人有时会出现药源性抑郁症,而利血平有增加眼快动睡眠的作用。这是有力的佐证。
(3)在动物实验中,剥夺眼快动睡眠往往能增强与本能有关的行为,实验动物的活动增加,食欲和性欲都亢进。而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是活动减少,食欲和性欲减退。因而考虑剥夺眼快动睡眠可能对行为产生治疗作用。
实践证明选择性剥夺眼快动睡眠能使抑郁发作缓解。但是这种治疗方法需要有睡眠实验室的检查设备及人员配置,相当费事,疗效不比服用抗抑郁药物优越,所以无临床推广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