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百:在雪域阿里托起患者“心”希望
在世界屋脊西藏阿里,为了雪域高原的百姓健康,一批批医疗援藏队员接续奋斗。陕西省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罗永百医生利用一年援藏时间,协助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创建胸痛中心,进一步规范地区胸痛救治流程、缩短救治时间及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目前该院胸痛中心已通过省级预审。在罗永百的带领下,近一年来,地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成功救治了30余名高危胸痛患者,先后开展了包含冠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血栓抽吸、左主干病变介入、冠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起搏器植入等多项首例手术,填补了阿里地区医疗空白,迄今已开展20余台冠脉介入治疗手术。
结合阿里地区实际,罗永百积极协调引进移动式OCT影像系统,相比于体积大难以运输的传统腔内影像设备,该设备可以装进“汽车后备箱”、轻松实现快速运输,让高精尖的影像技术走到基层,真正造福于广大基层病患,同时也推动了OCT技术在国内更广泛的使用和普及。2022年6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袁祖贻院长、郭宁主任医师现场指导,为两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血管进行了OCT检查,完成了阿里地区首例OCT指导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治疗,让先进医疗设备在4500米雪域高原造福百姓健康。
经过一年的援藏工作,罗永百通过传帮带手把手现场教学,建立起了以当地医生为基础的组织架构,完善了胸痛救治流程,建立了胸痛中心联合例会、质量控制及典型病例讨论制度。与全区7家县医院签订了网络医院联合救治协议,邀请区内外胸痛救治专家,就胸痛中心建设流程、急性胸痛鉴别与治疗等进行培训,大大增强了当地医生心血管急危重症疾病的救治能力。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当地提供心血管诊疗专业支持,完善了地区医疗救治“体系网”,更好地为阿里地区人民健康服务。
>>石秦东:抗击疫情“急先锋”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石秦东教授成了名副其实的抗疫“急先锋”,哪里有支援任务,哪里就有石秦东的身影。从驰援武汉56天,到几度支援定点收治医院西安市第八医院,再到今年年初扎根西安市胸科医院直至重症患者全部清零,石秦东犹如守护神一般,为了患者拼尽全力。他说:“国家需要,就是我们义无反顾的动力。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虽然累、虽然苦,但每当看到病人病情好转,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时间回到2021年末,西安正经历武汉封城之后规模最大的疫情,交大一附院组建了509人的庞大医疗队整体接管了西安市胸科医院,石秦东出任重症组组长。但彼时正在西安市第八医院的石秦东一时间无法脱身,为了兼顾两边的工作,他白天扎进病房救治患者,晚上趴在电脑前远程制定胸科医院重症病区的工作计划,线上传授经验,安排医生排班,接管初期工作机制没有理顺,面临随时到来的突发情况,石秦东24小时在线,几夜都没睡过整觉。“只要有石主任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队中的年轻医生说。
在胸科医院,石秦东带领团队啃最硬的骨头,取得了重症新冠患者零死亡、重症病区医务人员零感染的成绩。为了保障患者平安出院,他带领重症救治组30余名队员一直坚守到正月十五万家团圆之际才进入隔离休养,把对职业的坚守扛在肩上。
回归到日常,面对重症医学科繁重、紧张、责任重大的工作,石秦东常年坚持着快节奏、高强度,始终以抗击疫情时的冲锋姿态面对每一位患者,并以一丝不苟的态度严格要求科内同事,守护好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谈起每每遇到支援任务工作和家庭如何权衡,石秦东平静地说,“我们是一个个小家的支柱,但更是祖国这个大家庭的健康守护者。”
>>急诊科的生死时速
年近七旬,突发急性心梗、心跳骤停……,这是2022年6月21日13时左右发生在交大一附院门诊预检分诊台惊心动魄的一幕。
中午12点半左右,蔡先生的父亲突感不适,胸闷气短、大汗淋漓,而蔡先生还在单位上班,母亲见状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正当惊慌失措之际,邻居张建玲下班回家,作为交大一附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张建玲赶忙跟随救护车一同前往医院。
到达医院预检分诊台时,患者突然脸色青紫,出现心脏骤停现象。急诊科谢万科医生当时正准备去吃午饭,看到此等危急情况,连忙冲上前实施抢救。“当时情况太紧急了,根本来不及把患者从120的推车上放在急救床上,直接在推车上就开始实施胸外按压进行抢救。”在按压过程中谢万科同时指挥其他医护共同实施抢救,嘴里不停重复“除颤、付肾、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
按压10分钟后还是没有自主的心跳和呼吸,心外科郭锋伟医生带领团队火速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用来代替心肺功能,就地实施动静脉置管、建立通路、启用ECMO。与此同时,胸外按压也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四拨人轮流持续按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因为情况紧急,整个抢救过程都是在地上的小推车上进行的。当蔡先生赶到医院时,已经快两点了,看到父亲鲜红的血液经膜肺氧合后再次回流体内,脸色也渐渐好转,悬着的心才稍微放松一些。
当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后,患者被转去心外科导管室进行心脏造影,心内科霍建华医生为其植入两枚支架。整个抢救、手术的过程紧凑有序,医护人员一分一秒和死神抢时间,最终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
“父亲今年69岁,经历了这样大的一场突发疾病,多亏交大一附院急诊科、心外科、心内科等多学科密切协作,无缝衔接,才使得父亲闯过鬼门关,重获新生。”7月13日,蔡先生专程给医院送来了感谢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医务人员的感恩之情。
这样的故事,时常发生在交大一附院急诊科。 文/王睿 刘炳圻 康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