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吮吸乳房时,母亲的脑垂体会分泌催产素,催产素刺激乳腺产生和释放乳汁,而且大脑用它作为神经递质来促进母性行为。
母婴之间皮肤与皮肤的接触也可以促进催乳素的释放,它可以反过来促进母性链接,即母亲对婴儿的依恋行为。
也就是说,母亲体内的激素会让她们产生对自己孩子的爱和依恋。
什么是恋子情结?
恋子情结,即母亲对儿子的一种极端的依恋和占有,表现为一种畸形变态的母爱。
台湾明星狄莺,每天花7个小时监督自己的儿子吃饭,对儿子的生活、学习、交友一切都包办,儿子12岁还在吃母乳,15岁还和妈妈一起睡,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这种把孩子当成自己私人物品的占有方式,并不是正常的母爱,真正的母爱是在小婴儿的时候亲密陪伴,当孩子慢慢长大,学会走路、有了自己的交友圈、有独立思想、人格、世界观的时候,慢慢学会放手。
人们对于母爱的夸赞一直都是正面的,母爱的无私、伟大、细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情感。妈妈对孩子的爱也是爸爸和别人无法替代的,因此大家总是说:母爱是天生就有的,妈妈是最适合照顾孩子的人,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了孩子后就一定能产生母爱吗?现实生活中很多例子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的。
生活中有很多女性收养了孩子后,会全心全意爱孩子,但有些女性生完孩子后不管不顾,甚至直接将孩子抛弃。所以说生孩子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决定女性激发出母爱的唯一因素,女性身上散发着母爱的光辉达到哪种程度,受很多因素影响。
母爱究竟来自于哪里?或许女性自己都不知道
有孩子前很柔弱的女性生了孩子后变得像“超人”,这样有强大力量的母爱究竟来自于哪里,难道只是因为身份的转变?看过下面这个纪录片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Babies》,纪录片通过对妈妈的观察而得出结论:母爱并不是出于本能的。
▼ 母爱源自妈妈独有的特质
首先来究,妈妈是如何对刚出生的宝宝就产生很强烈的爱意,不是因为怀孕的辛苦,也不是是新生命的喜悦,最初产生母爱的原因是因为催产素的存在。
通过研究发现,女性在分娩前后体内的催产素越高,她和宝宝的亲密感就越强。这个关键的因素会随着生产结束而渐渐降低,却是妈妈独有的。
继母不爱继子,还有之前郑爽dy后要弃养的想法,多半是因为她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怀孕分娩这一过程,体内没有产生这种因素,所以对孩子完全没有爱意。
等到孩子出生后,关于母爱讨论就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支持了母亲对孩子持续无条件的付出?
▼ 母爱源于“循环”:因为爱而付出,因付出而更爱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一个人是否更爱另一个人,不是取决于他从对方身上获得了多少,而是和自己付出的精力、金钱和心血有关。在感情上是这个道理,亲子关系也是同样的现象。
女性从第一阶段为很愿意为宝宝付出,但当她体内的这种因素下降时,已经与宝宝建立了更多的联系,因为前面已经付出过了,所以不在乎继续付出。可以说,妈妈是因为爱而对孩子付出,然后因为付出而更爱孩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宝爸不照顾孩子,也对孩子没有责任感。
▼ 母爱和女性的主观意识有关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在女性没当妈妈之前,她就会对小孩子有喜欢或厌恶的心理,当了妈妈后也会受这种判断影响。
母爱是否能一直持续不变,还和女性的主观意识有关。母爱并不是生完孩子就一直存在的,而是决定于妈妈想不想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见证美好的未来,这就像人心中的信念一样。
主观意识上就爱孩子的女性,会觉得:我愿意为孩子付出,不管他以后是怎样的。
另一种女性则会产生孩子扰乱了我的生活,让自己失去自由的想法。所以她无法发自内心去爱孩子,反而会心生嫌弃甚至虐待孩子。
▼ 陪伴和相处,让母爱更持久
之前提到过妈妈体内利于母爱产生的因素,会随着生产结束后有渐渐下降,那么能让母爱持续稳定输出的原因,也是因为和宝宝朝夕相处。孩子因为有妈妈的陪伴而开心,妈妈在得到这种回应时也会产生满足感,这种回馈会使母爱持续产生并一直持续下去
妈妈虽然是超人,也会有疲惫的时候
因为母爱这种神奇力量,让多数人认为孩子就应该妈妈带,觉得女性有了孩子后就应该付出和改变。
但仔细想想谁不是第一次当妈妈呢?在坚强的外表下难免会有失误和无助的时候。在孩子面前女性是伟大的母爱形象,但一转身在自己的父母面前,仍然是个孩子。
在某个深夜因为孩子哭闹而束手无策时,她也会悄悄掉眼泪,回忆自己曾经轻松自由的时光。然后低头看看怀中的孩子,顿时又充满了力量。
心里话:
女性结婚生娃后,能给到她最及时、最大帮助的人就是身边的丈夫,母爱并非源于本能,那么父爱也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越来越强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