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啼哭是由呼吸功能的改变引起的。胎儿在子宫内不能自主呼吸,需要依靠母亲的脐带提供营养和氧气。肺处于一种无用的状态,被压缩成一团。出生后氧气进入肺泡,肺由固态逐渐变为软态,肺成为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当婴儿的胸部在出生后开放,它可以主动吸收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当呼出的二氧化碳通过喉咙时,气体会影响喉肌的致密声带,振动是我们听到的哭声。其他动物,如黑猩猩幼崽或狗幼崽,出生时不会哭。许多幼崽出生时只会发出微弱的哭声。这是它们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表现,与动物本身有关,因为它们的声带、呼吸系统和喉咙肌肉与人类不同,但事实上,人类幼崽出生时并不是真的在哭,它们只是练习喊,这只是一种吮吸的方式。
我们发现许多动物,鹿和羊一出生就可以站起来跑。小猫和小狗只需一周时间就可以独立奔跑和进食。与它们相比,我们的人类婴儿在出生时非常脆弱。他们直到六个月大才开始吃流质食物,有牙齿,七八个月大就爬行,一岁左右就走路。与婴儿的生长发育相比,直到1岁,他们的运动和认知能力才与新生的羔羊和鹿一样。
它们的幼崽在体内已经成熟,而人类幼崽比这些动物更先进,需要更多的发育时间,但人类母亲子宫的大小非常有限。所以当胎儿发育到一定程度时,一定会产生,这就使得人的胎儿显得比其他动物更脆弱。人和其他动物幼崽没有缺陷,能够适应环境的动物能够生存。
动物的幼崽一出生没多久就会跑,而人类的婴儿需要被照料很长时间,相比之下为什么人类的婴儿这么弱呢?
在日常的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动物幼崽都不会嚎啕大叫,而人类婴儿却会大哭,虽同为幼儿,表现确是大有不同。
动物幼崽不会哭,人类婴儿一生下来却会哭
通过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动物在刚出生时就拥有行走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而人类婴儿却比柔弱。不仅会哇哇大哭,根本没有行走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
一般人类的婴儿要一直等到三个月才会翻身,6个月才能坐起来,一岁以后才拥有独自行走的能力。对比其他动物一开始就具备了这些生存手段,我们人类的婴儿这个脆弱的时间实在是太过漫长。
医学研究表明其实人类婴儿刚出生时也不是真正的哭,只是练习呼吸的一种方式。人类的幼崽刚出生会哭是由于呼吸功能的转变而引起的,胎儿在子宫内不能自主呼吸,需要依靠母亲的脐带来提供营养和氧气,肺部属于无用状态紧缩成一团,而当胎儿出生后氧气进入肺泡,肺部由坚实的状态逐渐转变成柔软的状态,肺成为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体弱”换“脑强”
智力是人类得以“活成如今模样”的保障,但是为了大脑的发育,人类演化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也就是用新生时的“体弱”换“脑强”。
我们知道,脑是巨大的能量消耗体,这也是为什么高负荷的脑力劳动会让人感到疲惫和饥饿。
人类学家通过计算得出,成年人大脑的能量消耗占到了人体总消耗的20%到25%,临近出生的胎儿,大脑能量消耗能达到87%,出生后1到1岁半的婴儿,大脑的能量消耗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是人类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摄入的大部分能量都用来促进脑部发育了。
生存环境的不同也产生一定影响
相比较动物而言,初生的婴儿是否会走路,对人类的繁衍没有太大影响,人类社会性就决定了婴儿需要成年人类的保护和哺育才能成长,当人类发展成群体社会时,实际上就排除了自然环境对婴儿的威胁。
动物则不同,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如果幼崽不在体内发育到一定的程度,一生下来就会面临死亡,结果就是整个种族消亡。
总结
人在保证直立行走的条件下,尽可能让产道变大,以及尽可能让胎儿的体型变小,特别是婴儿的头部要小。头部发育至关重要,如果不发育到一定的程度,生下来的婴儿可能无法存活,但又不能让婴儿的头部完全发育成熟,否则头部过大会增加分娩的难度。
所以我们的身体只能采取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只让大脑发育到一定的程度,然后尽可能压缩婴儿其他身体部位,再依靠后天喂养让婴儿继续发育。
结果就如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婴儿在刚诞生时,所有器官都不成熟,特别是头部以下的身体器官,这就是人在直立行走和自然分娩之间作出的选择。
例如大象、鹿还有牛,它们的幼崽在体内已经发育成熟了,而人类幼崽比这些动物更高级,需要更多的发育时间,但是人类母亲子宫的大小却十分有限。
所以当胎儿发育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要生产,导致人类胎儿出生时显得比其它动物更脆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