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旦节吃年糕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
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
2、元旦节吃椒柏酒
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树叶浸跑而成的。据古书记载,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而元旦节饮椒柏酒的传统习俗,主要在山东历城、浙江嘉兴一代。
历史记载: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3、元旦节吃饺子
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据此则唐牢丸近似饺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
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
一、吃鸡蛋:
各人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土记》中已出现。《风土记》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为了长生。
《太平御览》卷二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属于小荤的鸡蛋。
二、吃饺子:
前身是“馄饨”。馄饨是指面食中带馅的食品。北齐人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户录》注引)类似当今的饺子。
明代《正字通》说:“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或谓之‘粉角’。北人说角如矫,实即饺耳。唐人谓之‘牢丸’。
三、吃年糕:
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
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
元旦的起源
中国元旦的由来,据说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在古代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而旦指的是日子元旦合称并是“初始的日子”。
而在历法上,专家们习惯称地球围绕太阳1周为1年。到解放后元旦节被政府定为1月1日,在立春前后并且还有假放,而在民间有的地方会举行“庙会”等欢庆活动,传承古代的民俗。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元旦佳节
元旦的习俗要吃饺子、汤圆、年糕等等。
各个地方习俗不同,吃的也不同,元旦是中国的阳历年,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很喜欢用美食来表达对新年的憧憬,例如每到元旦佳节,北方人都会吃饺子,元旦节吃饺子的习俗,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
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元旦来源
元旦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为初始之日,其最早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
元旦在不同时代,所指的具体时间也不一样,在夏朝时期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时期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朝时期,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期,则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到今天,元旦已经成为固定的节日,一般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晚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农村大多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每到元旦,一家人齐聚一堂杀鸡宰鹅,庆祝元旦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