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或叫
耳垢,医学名称叫
耵聍(dingning)。它是耳朵里的耵聍腺所分泌出来的油样、水样物质,混和着耳内脱落下来的死细腻组成的。许多人把它看作肮脏讨厌东西,总喜欢用各种方法把它作“请”出耳朵。其实,耵聍是有益于耳朵的。第一,它潮湿而带有粘性,能够粘住进入耳内的尘埃、病菌。由于
耳屎上有层“酸膜”,病菌无法在上面生长。第二,它有一种特殊的苦味,可使小虫子望而生畏,不敢轻易到耳道去捣乱。第三,能够防水,可保持耳道干燥。第四,可缓冲强力的气浪、声波对鼓膜的冲击作用。 科凭这些,我们也现当为耳屎记功。 有意思的是,过去的医学家以为耳屎对细菌没有作用,但我国台湾省的一名16岁的少年研究证明,耳屎有很强的杀死病菌的能力。他为此而在国外的青年科学讨论会上获奖。这样,我们就更不应小看耳屎了。 还有,民间认为耳屎可治蜈蚣咬伤。方法是:先挤净毒液,然后挖些耳屎按压在伤口上。有人试用过,认为“果真有效”。 也许有人会说,耳屎不断被分泌出来,久而久之不是会堵塞耳道、影响听力吗?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看看科学家埃尔伯蒂的实验情况吧。他曾把无毒的染剂和墨水涂在62个人的耳朵深处和鼓膜上,然后隔段时间拍下照片。通过对一系列照片的研究、比较,发现这些染点正逐渐向耳外移动。这一实验告诉我们,耳屎是不会妨碍我们听声音的。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在张口、吞咽、走路、睡觉时,耳屎都会自动脱落下来的。动物并不掏耳屎,我们并未发现这对它们的听力有什么影响。 当然,因耳朵发炎、耳道狭窄等原因,有时也会影响耳屎排出,这时是需要掏耳屎的,但应注意不可挖破耳道的皮肤,更不可刺破鼓膜。 要是耳屎过多且形成了大硬块,则为耵聍栓塞。由于这种栓塞堵住耳道,可以影响听力,甚至能导致耳聋。栓塞的耵聍刺激发鼓膜,更会产生耳鸣、眩晕和疼痛。耳垢可分为"干"及"湿"两型,干型耳垢呈灰褐色,质地干而易碎,又被称为"米糠型"耳垢湿型耳垢呈金褐色湿而黏,又被称为"密蜡型"耳垢.
研究显示湿型耳垢为显性遗传且较好发于白种人,而黄种人则有较多的干型耳垢.一般说来湿型耳垢较容易发生耳垢阻塞,虽然如此,这两型耳垢的制菌能力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很多人会问:"耳垢需要定期清理吗?"其实大部分的人并不需要,因为人体的外耳道表皮发展出一套精密的"自清"功能.特别是在成人,因耳道较宽,松动的耳垢在咀嚼.讲话时可以自行排出外耳道.它可能经由在耳道深部新细胞形成时将老细胞逐渐往外推出或是在表皮细胞分化过程主动将角质层往外排出.在逐渐往外移动的过程中,角质层会形成一道道波浪状堆积,最后在前缘碎裂完成脱屑过程.即使如此,还是有一些人有耳垢阻塞的问题,有时会因洗澡或游泳时不小心让水流入耳道内,使得耳垢膨胀进而造成耳道压力感.涨痛感甚至短暂的听力损失.若有这种情形,那就应该尽速寻求专业耳鼻喉科医师的协助,千万不可以自行尝试以棉棒掏耳,如此做不只是将耳垢更往深处推,有时还会造成外耳道甚至耳膜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