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视线水平时的距离与高差公式
如图3-17所示,欲测定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及高差h,可在A点安置经纬仪,B点立视距尺,设望远镜视线水平,瞄准B点视距尺,此时视线与视距尺垂直。若尺上M,N点成像在十字丝分划板上的两根视距丝m,n处,那末尺上MN的长度可由上,下视距丝读数之差求得。上,下丝读数之差称为视距间隔或尺间隔。
图3-17中L为视距间隔,p为上、下视距丝的间距,f为物镜焦距,δ为物镜至仪器中心的距离。
由相似三角形m'n'F与MNF可得:
由图看出
则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
令
则 3-14
式中K、C——视距乘常数和视距加常数。现代常用的内对光望远镜的视距常数,设计时已使K=100,C接近于零,所以公式3-14可改写为
3-15
l-视距间隔 p-视距丝间隔
f-物镜焦距 δ-为物镜至仪器中心的距离。
图 3-16望远镜视距丝 图 3-17视线水平时的视距测量
同时,由图3-17可以看出A,B的高差
3-16
式中:
i—仪器高,是桩顶到仪器横轴中心的高度;
v—瞄准高,是十字丝中丝在尺上的读数。
(2) 视线倾斜时的距离与高差公式
在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进行视距测量时,必须使视线倾斜才能读取视距间隔,如图3-18。由于视线不垂直于视距尺,故不能直接应用上述公式。如果能将视距间隔MN换算为与视线垂直的视距间隔M'N',这样就可按公式3-15计算倾斜距离L,再根据L和竖直角α算出水平距离D及高差h。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求出MN与与M'N'之间的关系。
图中 角很小,约为34',故可把 和 近似地视为直角,而 ,因此由图可看出MN与M'N'的关系如下
M'N'=M'G+GN'=MGcosα+GNcosα
=(MG+GN)cosα=MNcosα
设M'N'为l‘,则
根据式3-15得倾斜距离
所以A,B的水平距离
3-17
由图中看出,A,B间的高差h为
h=h'+i-v
式中h'——初算高差。可按下式计算
所以A,B间的高差
3-18
根据式3-17计算出A,B间的水平距离D后,高差h也可按下式计算:
3-19
在实际工作中,应尽可能使瞄准高v等于仪器高i,以简化高差h的计算。
(二)视距测量的观测与计算
施测时,如图3-18所示,安置仪器于A点,量出仪器高i,转动照准部瞄准B点视距尺,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的读数M、N、V,计算视距间隔l=M-N。再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如为竖盘指标自动补偿装置的经纬仪则无此项操作),读取竖盘读数,并计算竖直角α。然后按式3-14和式3-18用计算器计算出水平距离和高差。
1、高差是两点间高程之差。首先选择一个面作为参考面(一般选择地面),然后测出两点相对参考面的高度,两高度之差即为高差(可为正,可为负)。2、用高程测量方法测出未知高程的点时,先从已知高程点测出两点的高差,再计算出未知高程点的高程。未知点比已知点高,两点的高差为正,反之为负。
高差是指测量中两点之间的高程差。从已知高程点对未知点进行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即可求出两点之间的高差,再从两点间的高差,计算出未知点的高程。未知点比已知点高,其高差为正;反之,其高差为负。
在我国现阶段的测绘实践中按使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来分,测量高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几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或者称流体静力水准测量)、GPS高程测量、气压高程测量、对边测量和悬高测量等特定测量程序的方法。
对边测量和悬高测量等特定测量程序。对边测量是指全站仪在任意合适的点设站,通过对两个目标上的棱镜进行测量,间接求出两个测点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的方法。对边测量是全站仪的一种专项测量功能,它可用来测量两个不可通视点之间的高差,其作业方式分为连续式和放射式。
该方法设站灵活、操作简单、非常便利,尤其应用于工程测量作业。例如运用对边测量放样圆曲线可以减少圆曲线放样时内业的计算,及时改变圆曲线放样间距,大大减少工作量。但其测量精度与全站仪测角、测边精度有关且与测站点和两个观测点之间的图形强度有关。所谓悬高高差测量,就是测定空中某点距地面的高度,进而计算出两点高差的方法。
悬高测量的误差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竖直角的观测误差、二是距离观测的误差,三是量取棱镜高的误差。其中,棱镜高量取误差影响最大,其次是角度量测误差,影响最小的是距离量测误差。因此悬高测量高差要想取得理想的结果,需要准确测定棱镜高,对竖直角多测几个测回,并尽可能地增加仪器到棱镜的距离,这样才能保证全站仪悬高测量的精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