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第虫病简介

贾第虫病简介,第1张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疾病名称5 英文名称6 贾第虫病的别名7 分类8 ICD号9 流行病学 9.1 传染源9.2 传播途径9.3 人群易感性 10 贾第虫病的病因 10.1 形态10.2 生活史 11 发病机制 11.1 贾第虫的致病性11.2 免疫反应11.3 病理学 12 贾第虫病的临床表现13 贾第虫病的并发症14 实验室检查 14.1 病原体检查14.2 免疫学试验 14.2.1 检测抗体14.2.2 检测抗原 1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5 辅助检查16 贾第虫病的诊断17 鉴别诊断18 贾第虫病的治疗 18.1 甲硝唑18.2 呋喃唑酮18.3 阿苯达唑(albendazole)18.4 吡喹酮(praziquantel) 19 预后20 贾第虫病的预防21 相关药品22 参考资料附:1 贾第虫病相关药物 1 拼音

jiǎ dì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giardiasis [朗道汉英字典]

giardiasis lamblia [WS/T 471—2015 寄生虫病诊断名词术语]

3 概述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giardiasis lamblia)又称贾第虫病(giardiasis),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滋养体寄生于人体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和消化不良[1]。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现通称贾第虫病(giardiasis),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ila)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的原虫性疾患。临床上以腹泻、腹痛及腹胀等为主要表现,并可引起胆囊炎、胆管炎及肝脏损害。本病除地方性流行外,还可导致水源性暴发性流行。在旅游者中感染也很常见。近年发现艾滋病患者常可合并本虫感染。

感染动物(犬、猫、水癞、啮齿类)的粪便可发现此原虫。若饮用未经消毒的地表水(池塘、湖泊、溪流)将增加感染的危险。整个感染期间均有传染性。会再感染。

贾第虫病可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可引起贫血及营养不良,生长滞缓等。也可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及维生素缺乏症。

鉴别诊断应考虑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胃肠炎。以上腹部疼痛、肝大压痛、肝功能受损者则考虑胆囊炎、胆道感染和病毒性肝炎。反复查找蓝氏贾第鞭毛虫是鉴别的重要步骤。

贾第虫病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控制饮食。合并细菌感染时应给予抗生素。对确诊患者和高度怀疑本病者应给予抗病原体药物治疗。

贾第虫病一般经药物治疗后均可治愈,预后良好。若病变广泛、迁延,可引起患儿营养不良,贫血等,易继发细菌感染造成死亡。

加强水源卫生管理,注意饮食卫生,彻底治疗贾第虫病患者和无症状包囊携带者,消灭蟑螂、苍蝇等传播媒介,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保持正常免疫功能等,都是预防贾第虫病发生或流行的重要措施。

4 疾病名称

贾第虫病

5 英文名称

giardiasis

6 贾第虫病的别名

lambliasis;肠贾第虫;贾第鞭毛虫病;兰伯鞭毛虫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梨形鞭毛虫病

7 分类

感染内科 >寄生虫病 >原生动物性疾病

8 ICD号

A07.1

9 流行病学

贾第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尤以温带与热带地区多见。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为高峰。一般呈散发性,但水源被污染时可致暴发流行。在国外本病是旅游者腹泻的重要原因。艾滋病患者与其他免疫功能缺陷者,同性恋者采取口生殖器 *** 时也易感染本病。

9.1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患者与无症状包囊携带者,后者由于粪便中排出包囊数量很大,是更重要传染源。家畜和动物如猫、牛、羊、猪、犬、水獭、海貍等均可作为保虫宿主。

9.2 传播途径

贾第虫病以水源传播为主,可引起暴发流行。食物污染主要来自食物操作者或管理者,经粪口途径亦很重要。近年来同性恋者的 *** 方式,导致包囊间接粪口传播亦存在。包囊在苍蝇及蟑螂消化道内可存活24h或12天,因此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9.3 人群易感性

准确的人群感染率尚未确定,估计在2%~25%之间。各年龄组均可受感染,尤以儿童、青壮年多见。国内贾第虫病分布广泛,但感染率差异较大。据近年各地调查结果分别为:北京3.3%,沈阳12.5%,上海农民6%,杭州0.36%,广州1.4%,台北10.5%,浙江农村2.5%,河南南阳8.20%,青岛0.2%,湖南耒阳0.04%,湖南零陵2.84%,河北沧州3.35%,江苏六合0.80%,湖北大冶4.75%,四川成都2.07%,四川蓬溪4.68%,广西钦州2.5%,云南盈江4.72%,安徽2.87%。人体感染后肠黏膜可查到分泌型IgA抗体并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持久,故可再次感染。艾滋病患者或其他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由于不能产生有效免疫反应,故对本病不仅更为易感,并且可危及生命。据Angarano等(1997)报道,在720例伴有腹泻症状的艾滋病患者中,25例合并贾第鞭毛虫感染,其中先后共有22例死亡。大多数人感染后可无临床症状,成为无症状包囊携带者,但当免疫功能受损后即可发展成显性感染。

10 贾第虫病的病因

蓝氏贾第鞭毛虫由Leeuwenhoek(1681)首先在自己粪便中发现。Lambl(1859)详细描述了其形态,并命名为肠贾第虫(Lamblia intestinalis)。Stiles(1915)提出重新命名为giardia lamblia以纪念本虫的两位发现人Giardia和Lambl。蓝氏贾第鞭毛虫分类学属于肉足鞭毛门,动鞭毛纲,六鞭虫科,双滴虫目,贾第属。该属下除有寄生在人体的蓝氏贾第鞭毛虫(G.lamblia)外,还有寄生在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体内的多种贾第鞭毛虫,如牛贾第虫(G.bovis)、马贾第虫(G.egui)、鼠贾第虫(G.muris)等。

10.1 形态

蓝氏贾第鞭毛虫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滋养体如同纵切的半个梨子,故而得名(图1)。

前端圆钝,后端尖细,背面隆起呈半圆形,腹面扁平。虫体长9~21μm,宽5~15μm,厚2~4μm。腹部前半部内陷形成吸盘,虫体即借吸盘吸附在肠黏膜表面。虫体左右对称,有四对鞭毛。两对侧鞭毛分别位于虫体两侧,一对腹鞭毛位于虫体腹面,一对尾鞭毛向虫体后方伸展。鞭毛摆动可使虫体作迅速的翻转运动或左右摆动。染色后滋养体细胞质呈颗粒状,虫体前部中线两侧有两个细胞核,内有一个大的核仁。基体四对,其中两对明显可见,分别与轴柱和前侧鞭 *** 连,轴柱向后延伸,连接一对尾鞭毛。在轴柱中部有一对半月形的中体。包囊为椭圆形,长8~12μm,宽7~10μm。囊壁与虫体间有不均匀的空隙。未成熟包囊有两个核,成熟包囊有四个核。囊内虫体除无游离的自由鞭毛外结构与滋养体相同。扫描电镜观察滋养体背面隆起,表面呈橘皮样。腹吸盘为一不对称螺旋形结构,由单层微管组成。虫体周缘具有突出的伪足样周翼。透射电镜发现鞭毛源自基体,基体先发出 *** 的细胞质组成的轴丝,轴丝延长体外则形成鞭毛。鞭毛横断面结构由九对周围微管和两根中央微管外包鞘膜组成。整个虫体由微管支持。中体(median body)位于两核的后端,为一对微管状结构,无膜包绕,即旧称副基体。虫体背面有一层扁平的囊泡。虫体细胞质中充满游离核糖体和多聚核蛋白体,但无线粒体、滑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及溶酶体等细胞器。扫描电镜观察包囊壁表面呈橘皮样,凹凸不平,有细纹理。囊壁为十余层膜结构组成。

10.2 生活史

蓝氏贾第鞭毛虫生活史简单。滋养体寄生在小肠,尤其以十二指肠最多,胆囊、肝脏、胰等均可发现。滋养体以吸盘附着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上以渗透方式获取营养,以纵二分裂法繁殖。部分滋养体从肠壁脱落,随内容物进入小肠末段并形成包囊,与粪便排出体外。人经口摄入包囊后,经胃进入十二指肠,包囊内四核虫体脱囊而出,胞质分裂成两个滋养体。在急性期腹泻便中为滋养体,慢性期成形便中则以包囊为主。人粪便中包囊数量较大,一昼夜排包囊量可达数亿甚至百亿个。蓝氏贾第鞭毛虫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中生存,国内已获得两株纯培养虫株(北京株和四川株)。

11 发病机制11.1 贾第虫的致病性

一般认为贾第虫病发病情况与虫株毒力、机体免疫状况和共生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滋养体以吸盘吸附在肠黏膜表面,造成机械性 *** 与损伤导致黏膜炎症。虫体大量繁殖时,可大片覆盖肠黏膜,影响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等物质的吸收,虫体还与宿主竞争腔内营养,肠内菌群的改变,在不同程度上可使肠功能失常。虫体可引起小肠微绒毛病变并导致乳糖酶与木糖酶等双糖酶的缺乏,产生腹胀及乳糖耐受性差等症状。

11.2 免疫反应

近年来认为,人体免疫因素是贾第虫病主要的发病机制,现有资料表明,滋养体表面抗原成分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激活免疫细胞,抑制或杀伤虫体。其中82kDa/88kDa抗原存在于滋养体细胞表面和鞭毛上。56kDa/57kDa抗原也存在于虫体细胞表面,该抗原在自然感染过程中可 *** 机体产生保护性IgA和IgG抗体。30kDa的抗原则是肠内特异性IgA的靶抗原,可能抑制滋养体和肠上皮细胞接触,有利于滋养体从肠道清除。分子量为31kDa的抗原与抗血清结合能力最强,可能是诱发血清特异性抗体的优势抗原。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后,大多数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IgM、IgG、IgA抗体通过直接细胞毒作用、补体介导溶解作用和调理作用,使虫体杀伤、溶解或被吞噬。另外肠黏膜可查到分泌型IgA抗体并获得一定免疫力,可通过凝集影响虫体活动;或作用于参与吸附作用的虫体表面成分,阻断虫体吸附于肠黏膜,抑制虫体的集聚,此外,辅助性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对虫体清除亦有重要作用。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即大量繁殖并出现症状,且易于造成严重感染和转为慢性。。艾滋病和其他免疫功能缺陷病人,由于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因而对蓝氏贾第鞭毛虫易感且发病率高。

11.3 病理学

病变多累及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严重者胆囊、胆管,小肠末端、阑尾、结肠,胰管、肝管等均可受到侵袭。小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浅表性溃疡。肠微绒毛水肿,变性及空泡形成,在微绒毛之间、隐窝、上皮细胞内、固有层、黏膜下层及肌层均可发现滋养体。重度感染时微绒毛增厚、萎缩,黏膜下层和固有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12 贾第虫病的临床表现

贾第虫病的潜伏期一般1~3周,平均9~15天,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急性期典型症状为暴发性腹泻,水样大便并有恶臭,可有少量黏液,但多无脓血。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嗳气。腹痛常见,多在中上腹、绞痛。部分患者有低热、发冷、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也有只排出包囊,而无症状者。

急性期持续数天,如治疗不及时,即可能转为亚急性感染,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腹泻、腹痛、食欲减退等,可持续数月。

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稀便,多为周期性短时间腹泻,大便为表面漂浮黄色泡沫的稀便,恶臭,多在10次/d以下。腹胀、嗳气、厌食、恶心、但腹部绞痛少见。病程常可长达数年,儿童贾第虫病病例和严重感染者因长期吸收不良可导致消瘦,体重减轻,发育障碍,贫血等。如虫体侵犯胆囊和胆管时,患者表现为胆囊炎和胆管炎症状,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恶心呕吐,发热,胆囊区压痛等。病变累及肝脏,患者以肝区疼痛,肝大伴压痛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此外,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胃炎、阑尾炎等。

13 贾第虫病的并发症

贾第虫病可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可引起贫血及营养不良,生长滞缓等。也可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及维生素缺乏症。

14 实验室检查14.1 病原体检查

新鲜腹泻便中可发现滋养体,糊状便和成形便中多为包囊。粪便直接生理盐水涂片即可找到滋养体;以碘液染色后可使包囊易于识别。硫酸锌漂浮法等浓缩法可提高包囊检出率。粪便检查应三送三检,三检阳性率可提高到97%。十二指肠引流物、小肠黏液或活检组织均可查到蓝氏贾第鞭毛虫虫体。

14.2 免疫学试验

免疫学试验可分为检测血清内抗体和粪抗原两类。

14.2.1 (1)检测抗体

自从蓝氏贾第鞭毛虫纯培养成功后,由于高纯度抗原制备已成可能,故大大提高了免疫诊断的灵敏性与特异性。我国已建立两株蓝氏贾第鞭毛虫培养,为国内开展免疫诊断提供了条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查患者血清抗体,前者可达75%~81%阳性,后者可达66.6%~90%阳性。

14.2.2 (2)检测抗原

可用酶联免疫试验(双夹心法)、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对流免疫电泳(CIE)等检测粪稀释液中抗原。双夹心法ELISA阳性率高达92%,DotELISA也可达91.7%,CIE则可达94%。检测粪抗原不但可用于诊断,也可以考核疗效。

1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近年有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蓝氏贾第鞭毛虫核糖体RNA(rRNA)基因产物,可检测出相当于一个滋养体基因组DNA量的扩增拷贝。也可用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DNA探针检测滋养体和包囊。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高特异性灵敏性,因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5 辅助检查

腹部B超了解肝、胆情况。尚应做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

16 贾第虫病的诊断

贾第虫病根据患者有腹泻、腹胀、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粪便恶臭,并可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等一般诊断不困难。

17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应考虑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胃肠炎。以上腹部疼痛、肝大压痛、肝功能受损者则考虑胆囊炎、胆道感染和病毒性肝炎。反复查找蓝氏贾第鞭毛虫是鉴别的重要步骤。

18 贾第虫病的治疗

贾第虫病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控制饮食。合并细菌感染时应给予抗生素。对确诊患者和高度怀疑本病者应给予抗病原体药物治疗。经彻底治疗后,不发生临床症状或体征,以及粪便检查无包囊即为治愈。

18.1 甲硝唑

甲硝唑为目前治疗贾第虫病首选药物。成人200mg/次,3次/d,连服5~7天,疗效可达90%以上。儿童15~20mg/(kg·次),3次/d,连服5~7天。一般服药3天粪中原虫即可转阴,症状逐渐消失。常见毒副作用有口腔金属味感、恶心、倦怠、嗜睡等。服药期间应禁酒,孕妇及哺乳期患者禁用。

18.2 呋喃唑酮

成人100mg/次,3次/d或4次/d,疗程7天;儿童5~10mg/kg体重,分4次口服,疗程同上。疗效可达80%左右。

18.3 阿苯达唑(albendazole)

成人250mg/次,2次/d;儿童50~100mg,2次/d,均连服3天,疗效可达90%~100%,阿苯达唑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蓝氏贾第鞭毛虫药物。

18.4 吡喹酮(praziquantel)

成人600mg/d,2次/d,连服3天。也可20mg/kg体重,3次/d,连服2天。吡喹酮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确定。国外尚有人采用替硝唑(tinidazole)、尼莫唑(nimorazole)、国内则有苦参浸膏片用于贾第虫病治疗,疗效均在90%以上。

19 预后

贾第虫病一般经药物治疗后均可治愈,预后良好。若病变广泛、迁延,可引起患儿营养不良,贫血等,易继发细菌感染造成死亡。

20 贾第虫病的预防

加强水源卫生管理,注意饮食卫生,彻底治疗贾第虫病患者和无症状包囊携带者,消灭蟑螂、苍蝇等传播媒介,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保持正常免疫功能等,都是预防贾第虫病发生或流行的重要措施。

21 相关药品

目录1 概述2 疾病名称3 英文名称4 肠贾第虫的别名5 分类6 ICD号7 流行病学 7.1 传染源7.2 传播途径7.3 人群易感性 8 贾第虫病的病因 8.1 形态8.2 生活史 9 发病机制 9.1 贾第虫的致病性9.2 免疫反应9.3 病理学 10 贾第虫病的临床表现11 贾第虫病的并发症12 实验室检查 12.1 病原体检查12.2 免疫学试验 12.2.1 检测抗体12.2.2 检测抗原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3 辅助检查14 贾第虫病的诊断15 鉴别诊断16 贾第虫病的治疗 16.1 甲硝唑16.2 呋喃唑酮16.3 阿苯达唑(albendazole)16.4 吡喹酮(praziquantel) 17 预后18 贾第虫病的预防19 相关药品20 参考资料附:1 肠贾第虫相关药物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贾第虫病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贾第虫病 已经自动替换为 肠贾第虫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概述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giardiasis lamblia)又称肠贾第虫(giardiasis),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滋养体寄生于人体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和消化不良[1]。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现通称肠贾第虫(giardiasis),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ila)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的原虫性疾患。临床上以腹泻、腹痛及腹胀等为主要表现,并可引起胆囊炎、胆管炎及肝脏损害。本病除地方性流行外,还可导致水源性暴发性流行。在旅游者中感染也很常见。近年发现艾滋病患者常可合并本虫感染。

感染动物(犬、猫、水癞、啮齿类)的粪便可发现此原虫。若饮用未经消毒的地表水(池塘、湖泊、溪流)将增加感染的危险。整个感染期间均有传染性。会再感染。

肠贾第虫可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可引起贫血及营养不良,生长滞缓等。也可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及维生素缺乏症。

鉴别诊断应考虑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胃肠炎。以上腹部疼痛、肝大压痛、肝功能受损者则考虑胆囊炎、胆道感染和病毒性肝炎。反复查找蓝氏贾第鞭毛虫是鉴别的重要步骤。

肠贾第虫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控制饮食。合并细菌感染时应给予抗生素。对确诊患者和高度怀疑本病者应给予抗病原体药物治疗。

肠贾第虫一般经药物治疗后均可治愈,预后良好。若病变广泛、迁延,可引起患儿营养不良,贫血等,易继发细菌感染造成死亡。

加强水源卫生管理,注意饮食卫生,彻底治疗肠贾第虫患者和无症状包囊携带者,消灭蟑螂、苍蝇等传播媒介,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保持正常免疫功能等,都是预防肠贾第虫发生或流行的重要措施。

2 疾病名称

肠贾第虫

3 英文名称

giardiasis

4 肠贾第虫的别名

lambliasis;贾第虫病;贾第鞭毛虫病;兰伯鞭毛虫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梨形鞭毛虫病

5 分类

感染内科 >寄生虫病 >原生动物性疾病

6 ICD号

A07.1

7 流行病学

肠贾第虫呈世界性分布,尤以温带与热带地区多见。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为高峰。一般呈散发性,但水源被污染时可致暴发流行。在国外本病是旅游者腹泻的重要原因。艾滋病患者与其他免疫功能缺陷者,同性恋者采取口生殖器 *** 时也易感染本病。

7.1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患者与无症状包囊携带者,后者由于粪便中排出包囊数量很大,是更重要传染源。家畜和动物如猫、牛、羊、猪、犬、水獭、海貍等均可作为保虫宿主。

7.2 传播途径

肠贾第虫以水源传播为主,可引起暴发流行。食物污染主要来自食物操作者或管理者,经粪口途径亦很重要。近年来同性恋者的 *** 方式,导致包囊间接粪口传播亦存在。包囊在苍蝇及蟑螂消化道内可存活24h或12天,因此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7.3 人群易感性

准确的人群感染率尚未确定,估计在2%~25%之间。各年龄组均可受感染,尤以儿童、青壮年多见。国内肠贾第虫分布广泛,但感染率差异较大。据近年各地调查结果分别为:北京3.3%,沈阳12.5%,上海农民6%,杭州0.36%,广州1.4%,台北10.5%,浙江农村2.5%,河南南阳8.20%,青岛0.2%,湖南耒阳0.04%,湖南零陵2.84%,河北沧州3.35%,江苏六合0.80%,湖北大冶4.75%,四川成都2.07%,四川蓬溪4.68%,广西钦州2.5%,云南盈江4.72%,安徽2.87%。人体感染后肠黏膜可查到分泌型IgA抗体并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持久,故可再次感染。艾滋病患者或其他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由于不能产生有效免疫反应,故对本病不仅更为易感,并且可危及生命。据Angarano等(1997)报道,在720例伴有腹泻症状的艾滋病患者中,25例合并贾第鞭毛虫感染,其中先后共有22例死亡。大多数人感染后可无临床症状,成为无症状包囊携带者,但当免疫功能受损后即可发展成显性感染。

8 肠贾第虫的病因

蓝氏贾第鞭毛虫由Leeuwenhoek(1681)首先在自己粪便中发现。Lambl(1859)详细描述了其形态,并命名为贾第虫病(Lamblia intestinalis)。Stiles(1915)提出重新命名为giardia lamblia以纪念本虫的两位发现人Giardia和Lambl。蓝氏贾第鞭毛虫分类学属于肉足鞭毛门,动鞭毛纲,六鞭虫科,双滴虫目,贾第属。该属下除有寄生在人体的蓝氏贾第鞭毛虫(G.lamblia)外,还有寄生在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体内的多种贾第鞭毛虫,如牛贾第虫(G.bovis)、马贾第虫(G.egui)、鼠贾第虫(G.muris)等。

8.1 形态

蓝氏贾第鞭毛虫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滋养体如同纵切的半个梨子,故而得名(图1)。

前端圆钝,后端尖细,背面隆起呈半圆形,腹面扁平。虫体长9~21μm,宽5~15μm,厚2~4μm。腹部前半部内陷形成吸盘,虫体即借吸盘吸附在肠黏膜表面。虫体左右对称,有四对鞭毛。两对侧鞭毛分别位于虫体两侧,一对腹鞭毛位于虫体腹面,一对尾鞭毛向虫体后方伸展。鞭毛摆动可使虫体作迅速的翻转运动或左右摆动。染色后滋养体细胞质呈颗粒状,虫体前部中线两侧有两个细胞核,内有一个大的核仁。基体四对,其中两对明显可见,分别与轴柱和前侧鞭 *** 连,轴柱向后延伸,连接一对尾鞭毛。在轴柱中部有一对半月形的中体。包囊为椭圆形,长8~12μm,宽7~10μm。囊壁与虫体间有不均匀的空隙。未成熟包囊有两个核,成熟包囊有四个核。囊内虫体除无游离的自由鞭毛外结构与滋养体相同。扫描电镜观察滋养体背面隆起,表面呈橘皮样。腹吸盘为一不对称螺旋形结构,由单层微管组成。虫体周缘具有突出的伪足样周翼。透射电镜发现鞭毛源自基体,基体先发出 *** 的细胞质组成的轴丝,轴丝延长体外则形成鞭毛。鞭毛横断面结构由九对周围微管和两根中央微管外包鞘膜组成。整个虫体由微管支持。中体(median body)位于两核的后端,为一对微管状结构,无膜包绕,即旧称副基体。虫体背面有一层扁平的囊泡。虫体细胞质中充满游离核糖体和多聚核蛋白体,但无线粒体、滑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及溶酶体等细胞器。扫描电镜观察包囊壁表面呈橘皮样,凹凸不平,有细纹理。囊壁为十余层膜结构组成。

8.2 生活史

蓝氏贾第鞭毛虫生活史简单。滋养体寄生在小肠,尤其以十二指肠最多,胆囊、肝脏、胰等均可发现。滋养体以吸盘附着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上以渗透方式获取营养,以纵二分裂法繁殖。部分滋养体从肠壁脱落,随内容物进入小肠末段并形成包囊,与粪便排出体外。人经口摄入包囊后,经胃进入十二指肠,包囊内四核虫体脱囊而出,胞质分裂成两个滋养体。在急性期腹泻便中为滋养体,慢性期成形便中则以包囊为主。人粪便中包囊数量较大,一昼夜排包囊量可达数亿甚至百亿个。蓝氏贾第鞭毛虫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中生存,国内已获得两株纯培养虫株(北京株和四川株)。

9 发病机制9.1 贾第虫的致病性

一般认为肠贾第虫发病情况与虫株毒力、机体免疫状况和共生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滋养体以吸盘吸附在肠黏膜表面,造成机械性 *** 与损伤导致黏膜炎症。虫体大量繁殖时,可大片覆盖肠黏膜,影响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等物质的吸收,虫体还与宿主竞争腔内营养,肠内菌群的改变,在不同程度上可使肠功能失常。虫体可引起小肠微绒毛病变并导致乳糖酶与木糖酶等双糖酶的缺乏,产生腹胀及乳糖耐受性差等症状。

9.2 免疫反应

近年来认为,人体免疫因素是肠贾第虫主要的发病机制,现有资料表明,滋养体表面抗原成分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激活免疫细胞,抑制或杀伤虫体。其中82kDa/88kDa抗原存在于滋养体细胞表面和鞭毛上。56kDa/57kDa抗原也存在于虫体细胞表面,该抗原在自然感染过程中可 *** 机体产生保护性IgA和IgG抗体。30kDa的抗原则是肠内特异性IgA的靶抗原,可能抑制滋养体和肠上皮细胞接触,有利于滋养体从肠道清除。分子量为31kDa的抗原与抗血清结合能力最强,可能是诱发血清特异性抗体的优势抗原。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后,大多数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IgM、IgG、IgA抗体通过直接细胞毒作用、补体介导溶解作用和调理作用,使虫体杀伤、溶解或被吞噬。另外肠黏膜可查到分泌型IgA抗体并获得一定免疫力,可通过凝集影响虫体活动;或作用于参与吸附作用的虫体表面成分,阻断虫体吸附于肠黏膜,抑制虫体的集聚,此外,辅助性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对虫体清除亦有重要作用。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即大量繁殖并出现症状,且易于造成严重感染和转为慢性。。艾滋病和其他免疫功能缺陷病人,由于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因而对蓝氏贾第鞭毛虫易感且发病率高。

9.3 病理学

病变多累及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严重者胆囊、胆管,小肠末端、阑尾、结肠,胰管、肝管等均可受到侵袭。小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浅表性溃疡。肠微绒毛水肿,变性及空泡形成,在微绒毛之间、隐窝、上皮细胞内、固有层、黏膜下层及肌层均可发现滋养体。重度感染时微绒毛增厚、萎缩,黏膜下层和固有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10 肠贾第虫的临床表现

肠贾第虫的潜伏期一般1~3周,平均9~15天,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急性期典型症状为暴发性腹泻,水样大便并有恶臭,可有少量黏液,但多无脓血。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嗳气。腹痛常见,多在中上腹、绞痛。部分患者有低热、发冷、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也有只排出包囊,而无症状者。

急性期持续数天,如治疗不及时,即可能转为亚急性感染,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腹泻、腹痛、食欲减退等,可持续数月。

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稀便,多为周期性短时间腹泻,大便为表面漂浮黄色泡沫的稀便,恶臭,多在10次/d以下。腹胀、嗳气、厌食、恶心、但腹部绞痛少见。病程常可长达数年,儿童肠贾第虫病例和严重感染者因长期吸收不良可导致消瘦,体重减轻,发育障碍,贫血等。如虫体侵犯胆囊和胆管时,患者表现为胆囊炎和胆管炎症状,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恶心呕吐,发热,胆囊区压痛等。病变累及肝脏,患者以肝区疼痛,肝大伴压痛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此外,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胃炎、阑尾炎等。

11 肠贾第虫的并发症

肠贾第虫可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可引起贫血及营养不良,生长滞缓等。也可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及维生素缺乏症。

12 实验室检查12.1 病原体检查

新鲜腹泻便中可发现滋养体,糊状便和成形便中多为包囊。粪便直接生理盐水涂片即可找到滋养体;以碘液染色后可使包囊易于识别。硫酸锌漂浮法等浓缩法可提高包囊检出率。粪便检查应三送三检,三检阳性率可提高到97%。十二指肠引流物、小肠黏液或活检组织均可查到蓝氏贾第鞭毛虫虫体。

12.2 免疫学试验

免疫学试验可分为检测血清内抗体和粪抗原两类。

12.2.1 (1)检测抗体

自从蓝氏贾第鞭毛虫纯培养成功后,由于高纯度抗原制备已成可能,故大大提高了免疫诊断的灵敏性与特异性。我国已建立两株蓝氏贾第鞭毛虫培养,为国内开展免疫诊断提供了条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查患者血清抗体,前者可达75%~81%阳性,后者可达66.6%~90%阳性。

12.2.2 (2)检测抗原

可用酶联免疫试验(双夹心法)、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对流免疫电泳(CIE)等检测粪稀释液中抗原。双夹心法ELISA阳性率高达92%,DotELISA也可达91.7%,CIE则可达94%。检测粪抗原不但可用于诊断,也可以考核疗效。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近年有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蓝氏贾第鞭毛虫核糖体RNA(rRNA)基因产物,可检测出相当于一个滋养体基因组DNA量的扩增拷贝。也可用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DNA探针检测滋养体和包囊。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高特异性灵敏性,因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3 辅助检查

腹部B超了解肝、胆情况。尚应做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

14 肠贾第虫的诊断

肠贾第虫根据患者有腹泻、腹胀、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粪便恶臭,并可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等一般诊断不困难。

15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应考虑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胃肠炎。以上腹部疼痛、肝大压痛、肝功能受损者则考虑胆囊炎、胆道感染和病毒性肝炎。反复查找蓝氏贾第鞭毛虫是鉴别的重要步骤。

16 肠贾第虫的治疗

肠贾第虫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控制饮食。合并细菌感染时应给予抗生素。对确诊患者和高度怀疑本病者应给予抗病原体药物治疗。经彻底治疗后,不发生临床症状或体征,以及粪便检查无包囊即为治愈。

16.1 甲硝唑

甲硝唑为目前治疗肠贾第虫首选药物。成人200mg/次,3次/d,连服5~7天,疗效可达90%以上。儿童15~20mg/(kg·次),3次/d,连服5~7天。一般服药3天粪中原虫即可转阴,症状逐渐消失。常见毒副作用有口腔金属味感、恶心、倦怠、嗜睡等。服药期间应禁酒,孕妇及哺乳期患者禁用。

16.2 呋喃唑酮

成人100mg/次,3次/d或4次/d,疗程7天;儿童5~10mg/kg体重,分4次口服,疗程同上。疗效可达80%左右。

16.3 阿苯达唑(albendazole)

成人250mg/次,2次/d;儿童50~100mg,2次/d,均连服3天,疗效可达90%~100%,阿苯达唑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蓝氏贾第鞭毛虫药物。

16.4 吡喹酮(praziquantel)

成人600mg/d,2次/d,连服3天。也可20mg/kg体重,3次/d,连服2天。吡喹酮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确定。国外尚有人采用替硝唑(tinidazole)、尼莫唑(nimorazole)、国内则有苦参浸膏片用于肠贾第虫治疗,疗效均在90%以上。

17 预后

肠贾第虫一般经药物治疗后均可治愈,预后良好。若病变广泛、迁延,可引起患儿营养不良,贫血等,易继发细菌感染造成死亡。

18 肠贾第虫的预防

加强水源卫生管理,注意饮食卫生,彻底治疗肠贾第虫患者和无症状包囊携带者,消灭蟑螂、苍蝇等传播媒介,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保持正常免疫功能等,都是预防肠贾第虫发生或流行的重要措施。

19 相关药品

阿苯达唑 是苯并咪唑类药物中驱虫谱较广、杀虫作用最强的一种新型驱虫药物。对线虫、血吸虫、绦虫均有高度活性,且对虫卵发育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药物在体内迅速代谢为亚砜和砜,通过抑制寄生虫肠壁细胞胞浆微管系统的聚合,阻断虫体对多种营养和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虫体糖原耗竭,同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阻碍三磷酸腺苷的产生,致使寄生虫无法生存和繁殖。临床常用剂量:驱钩虫、蛔虫、蛲虫、鞭虫,0.4g 顿服,2 周岁以上小儿0.2g 顿服;治疗囊虫病,每天15 ~ 20mg/kg,分2 次服用,10 天为一疗程。一般不良反应轻微,但若用药过量或过敏可发生严重反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7942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5
下一篇2023-06-15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