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之中,唐玄宗既是情圣也是风流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后宫的三宫六院之中,是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候,总的来说应该是多不胜数,但长期拥有的宫女数量就超4万个了。
唐代的后宫制度
自古以来,皇帝就是与一夫一妻是无缘的,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皇帝,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后宫,三宫六院三千佳丽都是正常的。后宫,是女子的战场,以皇帝的元配妻子为皇后,下面有“贵、淑、德、贤”四妃,唐时更设有六局二十四司,约一百九十余人,另有女史近十人,这些是有品阶的嫔妃及女官,更有无从计起的宫女人数。虽说宫女与嫔妃不同,但只要入了宫,皇帝是可以随时推倒享乐的。所以说,无论是嫔妃还是女官、宫女,入了宫,就算是皇帝的人了。
后宫人数最多的皇帝是李隆基“窃闻大安宫及掖庭内,无用宫人,动有数万”
很多人评说汉武帝精力过剩,后宫人数众多;更有人说司马炎后宫近一万八人,数量太过惊人了……但这些,比起唐玄宗,都不是数了,也许会觉得奇怪,毕竟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那爱情故事都让他登上了情圣皇帝的位子,后宫能有多少人呢?别说,连杨玉环在内,他的皇后就有三个了,妃位、昭仪、婕妤、才人……也都有人,还有宫女,据说在开元天宝中,在于长安大内、兴庆、大明、东都大内、上阳这五宫之中,就有宫女4万人,可见他的宫女总人数是超过这个数量的,可谓历代后宫之中,人数之最。
虽然说李隆基的后宫人数确实很多,但他也没有活过三万多天,所以并不可能全宠幸过,在唐玄宗时期,他也曾放归宫,不过人数三千左右,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少的,九牛一毛吧,其实这么多宫女在宫中,无事可做的话,消耗不也挺大的?
提到皇帝的后宫,我们总会想到“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三千人”等词句,虽不能说很准确,但却足见皇帝后宫之庞大。正所谓“三个女人一台戏”,如此庞大的后宫,又是如何管理呢?其实,后宫自有它一套独立的运行制度。
品级制度:九级一百二十二人
唐承隋制,唐朝的很多制度均延续自隋朝,而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朝的后宫品级制度同样延续了隋朝。唐朝后宫共分九级,每级人数同样有严格规定,大致如下:
第一级:皇后,后宫之首
第二级:四妃,分别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
第三极:九嫔,分别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
第四级:婕妤九人
第五级:美人九人
第六级:才人九人
第四至第六级统称为二十七世妇
第七级:宝林二十七人
第八级:御女二十七人
第九级:采女二十七人
第七至第九级被统称为八十一御妻
以上为唐初的后宫等级和名称,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对嫔妃的称号有所更改,但总体框架不变。而正如以上所述,唐朝皇帝如果要将后宫各个等级的嫔妃全部册封满,包括皇后在内将拥有122人的庞大队伍。
不过,由于皇帝精力实在有限,终唐一朝,也没有人能完成这一壮举。唐朝皇帝之中,后宫数量最为庞大的乃是唐玄宗李隆基,包括王皇后在内,一共有38人。而后宫人数最少的则仅有寥寥数人,例如唐中宗李显仅有思皇后赵氏和韦皇后两人。
轮寝制度:皇后享有特权
在“翻牌子”制度没有出现之前,皇帝为了挑选嫔妃侍寝可谓费劲了心思,毕竟有的皇帝后宫太过庞大,大到自己都不一定能够认识所有嫔妃,例如晋武帝便发明了羊车望幸。而唐朝为了使侍寝制度看起来更为公平一些,于是便发明了轮寝制度。
唐朝的轮寝制度,就是嫔妃侍寝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安排,每个月的前十五天,月亮是由缺至圆,因而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御妻开始,一直轮到地位最高的皇后;而每个月的后十五天,月亮则是由圆至缺,因而十六至月底则反过来,由地位最高的皇后开始,一直轮到地位最低的御妻。其中,皇后可以在十五、十六独占皇帝两天。而数量最多的八十一御妻就只能排在每月二十二到三十的这九天里。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轮寝制度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也体现了出了一定的尊卑有序。而且,正如前文所说,后宫位分虽多,但通常不满编,除了唐玄宗多达38人外,唐朝皇帝后宫的规模普遍集中在数人至十数人,因此半个月轮一遍倒也不成问题。
不过,这种制度虽然大部分时期得以贯彻,但还是有很多皇帝别出心裁的发明了更多的选寝方式,例如唐玄宗发明的锉角媒人、蝶幸之法,唐敬宗发明的风流箭等。
选拔制度:共有四种方式进入后宫
我们知道,明清时期的后宫嫔妃往往来自于选秀,那么唐朝的后宫嫔妃又从何而来呢?从形式上来说,通常有四种方式。
1、礼聘
:也就是豪门大族的女子或官宦人家美名远播的女子,经过朝廷的筛选,然后礼聘入宫。这些礼聘入宫的女子大多出身高贵,他们有的来自皇亲国戚、功臣勋亲,有的则来自于豪门贵族,这些女子要么品德出众,要么才气逼人,要么貌美如花。由于出身的原因,这些女子通常会受到皇家的优待,往往一入深宫就得以册封,成为有名位、身份的妃嫔和女官。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七宗五姓”,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些豪门女子就连皇家求亲,有时都未必能成,而一旦进入后宫,便往往受尽礼遇。
2、采选
:这个有点类似于明清时期的选秀,也就是朝廷向民间良家女中挑选女子入宫,这些女子通常被充入后宫或太子东宫,以及诸王王府,不过大部分都只能担任宫女,只有特别优秀(主要以长相为主)的才会被册为嫔妃、太子妃、王妃。
3、进献
:各级官员、番外使臣为了讨得皇帝的欢心,往往会将一些色艺俱佳的女子进献给皇上,从而进入后宫。例如唐代著名诗人崔湜便为了自己的前程,而甘心将美艳的妻子和女儿献给太子李隆基,送入太子东宫。
4、罪臣之女
:官员获罪之后,女儿被充入宫中似乎是长久以来一项“传统”,不过这些女子往往成为宫中最底层的劳役,但也有个别能够跳出苦海,从而进入后宫或担任女官。最典型的便是上官婉儿,其祖父获罪,她在襁褓中便和母亲一同没入宫中为奴,后来慢慢出人头地,成为权掌机要、被皇帝宠幸的嫔妃。
综上所述,出身不同,往往待遇各异,从礼聘到采选,再到进献、罪臣之女,越靠后想要出人头地的难度便越大,成功也就而越小。
一、唐朝皇后以外另设:
四妃(即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以上三等是为二十七世妇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以上三等是为八十一御妻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 除皇后外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二、唐朝嫔妃的主要来源:以皇亲国戚、权门贵族为主
唐朝嫔妃来源分为礼聘、采选、进献三种。形式虽多,但来源无非皇亲国戚、权门贵族、百官子女;皇亲国戚、权门贵族不是官二代、就是富二代,大多地位高贵、气质优雅,所以多以礼聘的形式入宫。
百官子女一般是海选入宫,有的是被人进献给皇上;平常人家的子女,无权、无钱,想要入宫,那比上青天还难。
三、唐朝的侍寝制度:轮岗侍寝
唐朝的侍寝制度是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安排的,表面看起来还是比较公平的:
初一到十五:月亮越来越圆,依地位由低到高;
十五、十六:皇后可以在独占皇帝两天;
十六到月底:月亮由圆变缺,依地位由高到低;
二十二到三十:八十一御妻只能在这九天里,九个人共同伺候皇帝一夜。
这样的制度看似公平,但仔细算起来很多人一年或者几年都很难被皇上临幸。以唐初为例,有品级、有地位的嫔妃一共121人,不考虑侍寝制度,皇上连轴转,皇后不霸占,一个人服侍一天,就需要三个月。
也就是说,三个月才可以轮一回,这对于一个年轻女性来说无异于受活寡,简直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
扩展资料:
唐朝的后宫机构设置
掖庭局:户籍管理部门;
奚宫局:后宫医院,管理后宫的疾病以及死亡;
内仆局:供电局,只不过那个时候照明没有电灯,用蜡烛,所以他们主要负责后宫蜡烛和灯具管理;
宫闱局:行政部,法纪、制度,出入钥匙等事物管理;
内宫局:财务部门,负责仓库及出纳;
内侍省:太监的管理机构,负责培训、考核宦官。
修史书《新唐书》《旧唐书》设后妃传,传中列有皇后26 人、妃嫔10 人,还有见于史书的女子约60 人。后妃们虽然生活优裕但却争宠、争位,往往命运不佳。
见于史书的唐代36 个后妃,有15 个结局凄惨:九个死于政敌毒手;两个死于争宠;两个失踪;一个自杀;一个获罪而死。
宫中既然是后妃们享乐的天堂,后宫成千上万的女子自然希望登上后妃宝座,有得意的,自然就有失意的,妒嫉、孤独、忧愁、烦恼,命运莫测,惴惴不安,惶惶终日,坐在高座上的后妃们被这种种情绪所围扰,她们怎么能安享天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后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