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胆囊炎的偏方
偏方一
取鲜嫩的小麦秆100克,白糖少许,将麦秆加水煮半小时左右,加入白糖使之微甜,代茶饮,每次半小碗,每天3次。此偏方可消炎利胆,适合急性胆囊炎患者。
偏方二
红瓤西瓜14克,冻粉1.5克,白糖60克,香蕉油1滴,清水90克。西瓜瓤去掉种子,切碎,挤出瓜汁,冻粉切成寸段,在瓜汁中加白糖15克,放入冻粉煮化,搅均匀,凉透,凝结成冻,即成西瓜酪。清水加入剩余白糖烧开,凉透,加上香蕉油,把西瓜酪割成小块,在盘子四周浇上糖水即成。适用于胆囊炎,胆石症。
偏方三
三七主根250克,老陈醋2500克,共浸泡3个月。将三七捞出,阴干,磨成粉末,早晚各服3克,温开水送服。治胆结石、慢性胆囊炎。
偏方四
黄瓜100g,洗净煎水100mI,新鲜鸡胆1个,取汁冲服。黄瓜味苦性寒,能消炎菌鸡胆汁苦寒有清热利胆、杀菌消炎之功效。此方对胆囊炎、胆石症有很好疗效。此方 大寒 ,对素有虚寒证患者不宜。
偏方五
取一个新鲜的猪苦胆,将绿豆洗净放入猪苦胆中,然后用细绳将口扎好,挂在阴凉通风处,风干后就可食用,每日服用3~4次即可,每次25粒左右,嚼烂咽下,也可将其用温水送服。该偏方有清热解毒、消炎、利湿、消肿的功效,对治疗胆囊炎的确有一定帮助。考虑到胆汁的毒性,经常服用会损害到肝肾,不建议患者自行使用。
偏方六
蒲公英30克,茵陈10克,郁金15克,黄芩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酌情加减。清热解毒、祛湿、疏肝解郁。适用于肝胆湿热、肝气郁结引起的胆囊炎。
预防胆囊炎的 方法
1、饮食规律
先要注意每天的饮食要有规律,这才是预防胆结石最好的方法了,我们在没有吃饭的时候,胆中充满了胆汁,胆囊上面的黏膜吸收到了水分就会让胆汁变得很浓,如果这个时候胆固醇容易形成一些很大的旗袍,这样胆汁的粘稠浓度就会增加,这样就容易形成胆泥,如果这个时候开始吃饭,食物经过消化系统,在到胆中的时候,就会刺激胆囊开始收缩,粘稠的胆汁和胆泥混在一起,这样可以预防结石的出现。
2、适度营养并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
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和胆汁中含有较多量的胆固醇有关。吃得过多,特别是食物中有较多的脂肪和胆固醇,就会使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增高,会促使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近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人们的饮食由以前的“温饱”型逐渐向吃好、吃精转变,鱼、肉、禽、蛋等食品的消耗量正在逐年增加。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些因吃得过好、过多而引起的“富贵病”,如肥胖症、冠心病和胆结石。要预防这些“富贵病”,就要注意营养适度,特别要注意不食用过多的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所谓适度的营养,就是要对人们的饮食的质和量都加以一定的限制,要求饮食的质量全面地提供各种比例合适的营养物质,而食物的量则以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为度。此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对防止营养过度也有一定的帮助。
3、保证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维持我们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据研究,蛋白质摄入量的长期不足,与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有关。因此,保证饮食中有足够的蛋白质,就会有助于预防胆色素结石的发生。
4、讲究卫生,防止肠道蛔虫的感染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必须洗净,搞好环境卫生等,是预防蛔虫病的有效 措施 ,因而对预防胆色素结石也很有帮助。
胆囊炎的检查事项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胆囊炎时,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如白细胞计数超过20×109/L,并有核左移和中毒性颗粒,则可能是胆囊坏死或有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2)十二指肠引流 慢性胆囊炎时,如胆汁中黏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或寄生虫检查阳性,对诊断帮助很大。
2.其他辅助检查
(1)急性胆囊炎 ①超声检查 B超发现胆囊肿大、壁厚、腔内胆汁黏稠等常可及时做出诊断。②放射线检查 腹平片具有诊断意义的阳性发现是:胆囊区结石胆囊阴影扩大胆囊壁钙化斑胆囊腔内气体和液平。胆囊造影:口服法:胆囊一般不显影静脉注射法,对急性胆囊炎则有诊断意义。③放射性核素检查 对诊断急性胆囊炎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亦具有诊断价值。
您好,如果是急性胆囊炎的话,是可能导致白细胞增高的,这样的话,通过血液检查等辅助诊断可以初步确定是否有胆囊炎,但是单纯的抽血检查是不能检查到是否是胆囊炎的,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综合判断,如果是慢性胆囊炎的话,抽血检查一般发现不了异常,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B超等检查确诊,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
血常规各项目的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红蛋白也称为血色素,遇盐酸后变成褐色酸性血红蛋白,然后再加蒸馏水,直到与标准比色柱颜色一致时,所读到的液平面刻度,便是血红蛋白的克数。血常规检查也要同时进行血涂片,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及用血细胞分类计数器进行白细胞各类细胞的观察与分类计数。
我国正常成人的红细胞数量为:男性(4.5~5.5)×10^12/升;女性(3.5~5.0)×10^12/升。而血中血红蛋白的数量为:男性120~165克/升;女性为110~155克/升。临床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数量上的增减往往相并行。
生理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仅见于初生婴儿,但以后可逐渐降至正常。在严重呕吐、腹泻或出大汗等机体脱水状态下,因血液浓缩,可引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山病或潜水病等缺氧状态下,因机体紧急总动员,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也可相应增多。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其血红蛋白与红细胞都可出现代偿性增多。
而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则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偏食及吃素等不良饮食习惯所致的营养不良性贫血更较常见,一般需补充营养、铁剂及维生素B12等。在钩虫病流行区,钩虫病病人会因长期肠道出血而引起贫血。还有外伤后大失血、活动性胃溃疡或食道静脉曲张的大呕血,支气管扩张、空洞性肺结核病人的大咯血,以及子宫功能性反复出血和血友病病人、痔疮病人、坏血病病人等长久而慢性的失血,也可引致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是骨髓的造血功能发生了障碍。正常情况下的红细胞相对减少,有时也可见于老年人,但也常与营养状况有关。我国正常成人血中白细胞的数量为:(40~100)×10^9/升;儿童(50~120)×10^9/升。生理性的白细胞增多,可见于新生儿、饭后、剧烈运动后或妊娠与分娩阶段。而病理性白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各种化脓性的球菌或杆菌的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肾炎、急性胆囊炎及猩红热等。白血病的主要表现是白细胞的无限增生。
而白细胞的减少,则常见于病毒引起的流感、麻疹、肝炎或伤寒、布氏杆菌病等某些杆菌性疾病。也可见于粟粒性肺结核或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及磺胺药、砷、苯及放射性物质中毒时。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白细胞随红细胞制造的减少而一同减少。严重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病人,其各种血细胞普遍贫乏,白细胞当然不例外。
进行血涂片后,显微镜下可发现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红细胞大小与形态不均,细胞中心发白区域扩大。若见到红蓝色较幼稚红细胞增多,可判知其骨髓再生机能旺盛。
在正常状态下,白细胞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50%~7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1%~4%,淋巴细胞约20%~35%,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都很少,分别为1%~6%、1%~4%、1%左右。中性粒细胞的增多,为最常见、最重要的改变,见于大多数传染性疾病与化脓性疾病,也见于中毒。而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则常见于病毒所致的流感、麻疹、肝炎及某些杆菌性疾病。
血小板的正常数为(100~300)×109/升。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急性感染和中毒时,血小板也可减少。而血小板增加,则见于急性出血停止后,或脾切除后,多为一时性增多。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您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提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的检验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对血常规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机理是按血细胞有型成分的体积分类计数。由于只是在体积上计数,而没了传统的形态识别,检验的结果可能产生误差。对于临场医师来讲怀疑检验结果会有异常的,要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镜下复查;对于检验师来讲检验结果出现异常也应该显微镜下复查。
顺便提一句,有一个北方记者报道拿茶水到医院检查结果检查出尿道炎,一个南方《**007》(这里不提了 可以百度一下 “茶水 尿道炎”)也模仿北方记者这样做,媒体也敢对这些进行报道。感叹啊!“无知者无畏”,一类敢干一类敢登,纯属TMD恶意炒作。如果是尿检验不出现异常那就是真的有问题了。看看原因:
1 尿液分析仪器与试剂的设计和检测原理都是针对人体尿液的,没有区别尿液和其他液体的功能。(既然狗粮可以吃,SB记者和编辑为啥不自己吃狗粮?)
2 茶叶水中的物质极其复杂,主要包括有水、蛋白质、氨基酸、咖啡因、多元酚类等等。茶水中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物质影响尿液潜血(红细胞)分析试纸的指示剂,从而可能产生假阳性反应。茶水中的酚类及其他有机物能与白细胞分析试纸中的重氮盐发生偶合反应,可以产生假阳性反应。
3 即使进行显微镜下检测。但是,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形态与血液中的不同,其形态多不完整,也不典型,有的仅留下细胞的碎片或残形。茶水里的微粒、尘埃、茶碱结晶、茶叶碎屑等成分,会极大地干扰检验人员的判断和鉴别。
中国的医患关系一直不好,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改善做出的贡献真是“功不可没”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