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性味,《本经》谓之“甘、平”,《本草纲目》:"甘辛,平,无毒",《中药学》教材则言“甘、辛,凉”,结合临床实际来看,当以《中药学》更为准确。辛能散、能行,葛根能发汗解肌,透发麻疹,又能主“诸痹”,宣通经脉,以辛味言之是为恰当。葛根能解肌退热,治消渴、身大热,其气当凉,非平也。《别录》又云:“生葛汁,大寒,疗消渴,伤寒壮热”。生葛汁即鲜葛根之汁,其性大寒,由是可知葛根(晒干)应为凉性。
医家多谓葛根为阳明之主药,如元·张元素说:"用此(葛根)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即非太阳药也,故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知葛根非太阳药,即阳明药。"而《纲目》云:"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可见李时珍又是从经络角度来解释葛根为阳明药的。
此说让人疑惑,首先阳明、太阳之谓,究竟是指六经病而言,还是经络而言?我们今天认为伤寒六经病是指六种疾病类型,与脏腑经络之六经不能等同。我们先从六经病角度看,张仲景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芩连汤,皆有太阳表证,因而葛根是太阳药无疑。
清·陈士铎《本草新编》又说:“葛根原是阳明之药,少用则散肌中之风,多用则解胃中之热,一物而可以两用也。”陈士铎认为用量不同,葛根的作用有所不同,但我们看张仲景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以及葛根芩连汤等方,葛根用量皆是最大,是发挥其解肌退热之功效,并非解胃中之热,可见陈士铎“少用则散肌中之风,多用则解胃中之热”之说非也。
再看阳明病为实热之证,气分热盛必用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治之,而阳明腑实之证,又有三承气所汤主之,可见阳明之温热皆不用葛根,葛根并非清火生津之品。关于这一点,《本草经疏》更是自相矛盾:"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先云葛根为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主药,此即一错,前已述及;又云葛根是升散之风药,升散之药更助火势,岂能治阳明温病之里热?
那么《本经》所言“主消渴,身大热”又当作何解呢?葛根虽性凉能胜热,然其功效特点在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 此即是葛根为阳明主药之意义 。诚如张山雷《本草正义》中说:“(消渴)病机不仅在于火旺,而在燥令太过,胃气下行,有降无升,所以饮虽多而渴不解,……惟葛根既能胜热,又升清气,助胃输化而举其降气之太过,斯消可减而渴可已”。这与天花粉(瓜蒌根)清热生津而“主消渴,身热”大是不同,葛根不可单用于生津止渴,否则有叶天士所谓“葛根竭胃汁”之弊,当注意。
葛根升发清阳之性,可奏止泻之功,脾虚泄泻之人,在健脾益气基础上,酌加葛根助脾气之升,其效甚捷,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之七味白术散。
《本经》又言葛根主“呕吐”,其止呕之机理,亦与其升发清阳之性有关,呕吐责之于胃气上逆而清气不升,若脾之清气上升,胃之浊阴可降而不致逆于上,故呕吐可止。
《本经》谓葛根“起阴气”,甚是费解。人之生理,清阳宜升,浊阴宜降,岂有升阴气之理?葛根升举清阳,医所共识,前述之止呕、止泻及透疹等功效皆是因于此。张山雷认为“阴”字为“阳”字之误,其说可信。
葛根解身大热,亦非如石膏、知母之直清里热,乃治外邪客于肌腠阳气郁极而发热,其证必是太阳病或阳明病初起太阳阳明合病,取葛根轻清升散之性,故而能解肌发汗而身热自退。因葛根辛凉,其解散之性宜于热病,但若配伍使用,则风寒、风热外感皆能用之,仲景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即是用于风寒外感。
葛根解肌有缓解项背强急的特性,《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论是“无汗恶风”,还是“反汗出恶风者”,皆用葛根配伍来治疗即是明证。今人多以葛根汤化裁来治疗颈椎病,或于高血压病项背强痛者而用之,有良效,然其用量宜大,多用30-60克。
#小柴胡中药漫谈#
看着像中药材地黄。
【性味与归经】 鲜地黄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生地黄 甘,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鲜地黄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用法与用量】 鲜地黄 12~30g。
生地黄 10~15g。
【贮藏】 鲜地黄埋在沙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当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犯人体时,或者人体组织发生广泛性损坏和破坏性病变时,就会引起发热、发烧。其中有70%的儿童发烧是受到病毒感染,其余的则是细菌感染造成。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退烧药有阿司匹林、安乃近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体温,促使出汗而达到散热退烧的作用,这些退烧药只是一种对症治疗药,不能消除病因,它们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有肝功能损害、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损害等方面。如20世纪70年代,因儿童滥用阿司匹林在北美高发的瑞氏综合症即是如此,其致死率高达30%。因此,在轻度发烧(如38oC左右)时,一般不宜服用这些退烧药,以免降低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延误病情。轻度发烧时,宜服用集治疗和调养于一体的中药。
中药能从根本上消除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炎症引起的发热发烧,通过消除病因而达到退烧的目的。板蓝根在临床上清热凉血、抗病毒抗菌作用明显,用量大,堪称中成药之最。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表明板蓝根具有显著的清除体内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热原的作用,并已分离得到这种活性物质。板蓝根的退烧作用即是通过杀灭体内的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清除引起发烧的过氧自由基和热原等因素而实现的。在低烧的情况下,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不但能够有效的退烧,同时,还能够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免疫力抵抗力的增强。
去火 的是三黄片,川心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