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玉曰:气上冲胸腹痛者,阴邪上逆也。往来寒热者,邪正交争也。奔豚虽曰肾积,而实冲脉为患。冲主血,故以芎、归、芍、草、芩、半、生姜散其坚积之淤,葛根以通津液,李根以降逆气,并未尝用少阴药也。设泥奔豚为肾积,而用伐肾之剂,则谬矣。
陈修园曰:此言奔豚之由肝邪而发者,当以奔豚汤畅肝气而去客邪也。厥阴之为病,气上冲心,今奔豚而见往来寒热腹痛,是肝脏有邪而气通于少阳也。
【奔豚汤方】→甘草二两(炙),芎藭二两,当归二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半夏四两,生姜四两,葛根五两,桂枝三两[1]。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周禹载曰:凡发于惊者,皆本汤主治,故即以病名汤。
徐忠可曰:此方合桂枝、小柴胡二汤去桂去柴,以太少合病治法解内外相合之客邪,肝气不调而加辛温之芎、归,热气上冲而加苦泄之生李、葛根,不治奔豚正所以深于治也。
丹波元简曰:《本草别录》云:李根皮大寒无毒,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知是李根皮乃本方之主药。
方大凡按:会通无一字言及桂枝与甘李根白皮之取舍,并两存之,是疑其两可也。湘古本有“桂枝三两,甘李根白皮亦可用”等语。刘昆湘说:方中君以甘草,缓急和中。臣以夏、姜,降逆宣胃。桂枝、归、芍,达荣郁以疏肝。生葛[2]、黄芩,解气结而清胆。病在少阳而不用柴胡者,法当治内以和外,用芍药以止上冲,故去柴胡之升散也[3]。甘李根白皮,味涩性寒,入足厥阴、太阴两经,主降热气下行。证象偏热者,宜去桂枝,用甘李根白皮也。
[1]《金匮》作甘李根白皮一升。
[2]生葛可解腹中气痛,阳明燥气郁结者宜之。
[3]义疏原文为“病在少阳而不用柴胡者,…故云柴胡之升剂也”,不通,或为排版之误。柴胡轻清升散,但入经络,小柴胡法,乃和腠理通津液之剂,所以和外而治内也。
朋友之妻,因暴怒而致情志不畅,终日闷闷不乐,一日忽发小腹胀痛,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胸部,头晕、心慌,发无定时。西医各种检查,也吃了不少西药,不见好转,痛苦异常,经介绍来看中医,遂诊为"奔豚气",予以"奔豚汤"加减治之,服药十余剂,病痛渐消,后以逍遥丸善后。
奔豚汤为古代名方,成方于汉代,出自于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
奔豚之病,始见于《内经》,《金匮要略》"气冲少腹上至心"。 发病时病人自觉有气从小腹上逆直冲心下,,壮若腹中有奔豚, 因多从气生,故名 奔豚气。
此症虽没有器质性病变,往往发病忽然,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至胸咽,病人痛苦不堪,心慌害怕,发无定时且反复发作。
其病因与惊恐、忧思过度,损伤心、肝、肾之气有关。
七情内伤,如突受惊恐,忧思过度,熬夜失眠,损伤心、肝、肾之气,"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功能失调,气机上逆紊乱。
肝肾二脏均居下焦,久结之气,可循肝肾二经上逆,故见气从少腹上冲胸部及咽喉;气结于腹,故有小腹痛,气逆于心,扰乱神明,故惊悸不宁,肺气不降则喘逆,胃气不降则呕吐。
气不行则郁不解,气不降则难平, 故平肝降逆,理气和中 为治疗奔豚气主要治则。
张仲景大师的奔豚汤,正是专司其职,可谓专病专方,施治精准。
组成:李根白皮、葛根、黄芩、芍药、半夏、川芎、当归、生姜、甘草.
李根白皮: 味 苦、咸,寒。"入足厥阴肝经。" 清热,下气,治奔豚气主要药物。
葛根: 味甘、辛,性凉。归肺、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黄芩: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芍药: 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和宫、缓急止痛、敛阴平肝的作用。
半夏: 性温,味辛,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川芎: 性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当归: 性甘、辛,温。归肝、心、脾,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作用。
方中李根白皮性大寒,止心烦逆,降奔豚气为主药;葛根、黄芩清热平肝;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川芎、当归调肝养血。合用以奏平肝降逆,理中和胃,缓急止痛之效。
此证多发于女子,但如果男子遇事想不开,性格偏执,易怒也好发此病。
由于奔豚气的发生多和精神刺激有关,且多伴有失眠、心悸、情绪易冲动等心神不安的症状,故平时可用养心安神药物进行调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