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大面积梗塞灶应及时应用脱水剂,消除脑水肿,对一般梗塞灶则宜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 血管扩张剂以防止再形成新的梗塞以及加强侧支循环,以利于病灶的修复。
二、手术治疗
如大面积梗塞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除用脱水药以外,必要时可进行外科手术减压,以缓解症状。
三、常规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①脱水剂,对较大面积的梗塞应及时应用脱水治疗
②抗血小板聚集药,低分子右旋糖酐,有心、肾疾患者慎用。此外,可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有出血倾向或溃疡病患者禁用
③钙拮抗剂,可选用脑益嗪、盐酸氟桂嗪(西比灵)
④血管扩张剂。
(二)恢复期治疗(偏瘫治疗)。继续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等,但主要应加强功能锻炼,进行康复治疗,经过36个月即可生活自理。
四、靶向因子修复治疗方法。
双侧侧脑室旁腔隙性脑梗塞的原因可能是小动脉硬化出现闭塞导致的。如果在生活中本身患有高血压,长时间不能控制,也会导致这种疾病
腔隙性梗死,它是小的动脉或者毛细血管堵塞造成的小的梗死,病灶一般直径在二厘米以下,其临床表现相对比较轻微,腔梗的最主要的病因是由于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可以造成小动脉的玻璃样变,继而形成梗死灶,有些腔梗的患者在临床上可以没有症状,在检查头颅ct或者磁共振时发现病灶的存在,这种称作无症状性的腔隙性梗死,当然也有一些腔梗的患者出现明显的症状,主要是部位影响了运动感觉或者其他一些功能区造成患者出现肢体无力麻木言语障碍等,腔梗的治疗也是按照脑梗的治疗,控制血压可能是最重要的。
腔梗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需要根据实际状况进行选择。
在临床中,腔梗为腔隙性脑梗塞,通常是由于脑血管壁病变原因导致,会使其发生闭塞,对机体正常状况造成一定影响。目前腔梗的致病因素通常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高血脂等,需要根据实际病因及病症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治疗腔梗的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抗动脉粥样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等。
2、手术治疗:若腔梗合并颅内动脉狭窄较为严重,有一定再发急性脑梗风险,需要采用介入治疗的方式干预治疗,例如动脉支架成形术或者球囊扩张导管术。
如需用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出现其他严重问题。
腔隙性梗死,简称”腔梗”,是指颅内直径0.1-0.2毫米小动脉硬化、闭塞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微梗死,缺血、梗死的脑组织液化后被吞噬细胞清除,形成小的腔隙。腔隙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梗死面积较小,临床症状较轻,如一侧面部和上下肢的麻木或无力、言语不清、行动笨拙、头晕、呛咳等,部分患者可无不适症状,仅在影像检查时发现异常。一般说腔梗患者预后良好,但必须注意复发。反复发作,就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如血管性痴呆、假性延髓麻痹、类帕金森综合症、尿便失禁等。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黏度、吸烟等都被认为是腔梗的危险因素。
定期“通血管”防病有害
一般来说,如果症状明显,可适当应用扩血管药物,以增加脑组织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如果没有症状,只是作头颅CT偶然发现有陈旧的病灶,就无需特殊治疗,更不需要住院。
病人中误传的每半年输一次丹参,是错误的做法。因为任何药物都有半衰期,静脉输丹参数十小时后就被机体排泄掉。活血化瘀也好,扩张血管也罢,都不能去除引起中风的其他因素,如动脉硬化本身的内膜斑块,血液成分的改变和血压随时的变化等等。何况有时静脉输液还会引起心脏衰竭、输液反应等各种意外。
中老年以上人群坚持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是很重要的。发现高血压的,坚持服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糖尿病患者要做系统治疗;高血脂、肥胖的患者要减少脂肪和热量的摄入,减轻体重,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同时,戒酒戒烟,有规律的生活,尽可能去除紧张因素,心情愉快,适量运动,这才是预防“腔梗”逐步增多的最好办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