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的病位在肝胆,又与脾胃及肾相关。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通”。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日久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实证日久,病邪伤阴,故临床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胁痛·肝虚证的病因病机5 胁痛·肝虚证的辨证治疗6 关于胁痛7 参考资料附:1 治疗胁痛·肝虚证的穴位2 治疗胁痛·肝虚证的方剂3 治疗胁痛·肝虚证的中成药4 古籍中的胁痛·肝虚证 1 拼音xié tòng ·gān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hypochondriac pain with liver deficiency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胁痛·肝虚证(hypochondriac pain with liver deficiency syndrome[1])为病证名[2]。又称肝虚胁痛,是指肝气虚或阴血亏,以胁肋隐隐作痛,体虚乏力,筋惕肉瞤或肌肉震颤等为常见症的胁痛证候[3]。
4 胁痛·肝虚证的病因病机肝气虚或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的胁痛[2]。
5 胁痛·肝虚证的辨证治疗《医学入门·胁痛》:“虚者,肝血虚也,痛则悠悠不止,耳目䀮瞆,善恐如人将捕,五物汤加柴胡梢,或五积散去麻黄加青木香、青皮。”
《金匮翼·肝虚胁痛》:“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其症胁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枯色青,遇劳即甚,或忍饥即发者是也,滑氏补肝散。”
《医钞类编·胁痛门》:“肝气不足,两胁下痛,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心腹痛,目不明了,爪甲枯,口面青,宜补肝汤。”
《嵩崖尊生书》卷七:“肝虚胸痛引胁背,宜补肾六味丸加牛膝、首乌。”
6 关于胁痛胁痛(hypochondriac pain[4][1])为症状名[5]。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6]。胁,指胁肋部,位于胸壁两侧,自腋部以下至第12肋骨之间[7]。胁痛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多种因素[8]。这些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瘀血停滞、痹阻胁络,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肝阴不足、络脉失养等诸多病机变化,最终导致胁痛发生[8]。胁痛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8]。
现代医学中的肝、胆、胸膜等急慢性疾患以及胁间神经痛等病症,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胸膜炎及后遗症引起的胁痛和肋间神经痛可参照治疗[7][9][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