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黄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用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外感风寒,气喘咳嗽,水肿,风水。
经验配伍:
(1)麻黄、桂枝
麻黄辛温微苦,可与桂枝配伍,发汗功能会增强,因此必须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紧无汗的表实证方可合用。若遇阴虚、表虚证都属禁忌使用之列。
(2)麻黄、杏仁
麻黄辛温,配杏仁味苦而甘温,二味合用可降气润肺止嗽。
(3)麻黄、生石膏
麻黄辛温,配伍生石膏味甘辛寒,辛温辛寒并用,以奏发表解肌之功。石膏麻黄当以十比一之例。若麻黄与石膏之比例为十比二,则为泻郁热,而能利水消肿。
(4)麻黄、熟地
麻黄透表发汗,与熟地等滋腻药配伍,则麻黄不为发汗,而是为减滋腻药之腻膈之弊,且麻黄功能可助药力通达肌腠。
(5)麻黄、附子、细辛
麻黄配附子振奋阳机。麻黄配附子、细辛治体弱,恶寒发热,咳嗽,脉沉细无力者,且应用于肺结核末期之将愈的消耗热有一定疗效。
麻黄配伍杏仁、甘草、石膏治咳喘自汗而口渴者,对体壮有痰热熏于肺及气管炎症有效。
(7)麻黄、杏仁、惹仁、甘草
配伍,可驱逐风湿肌炎及关节痛。此方并可治手足掌鸡眼及鹅掌风。
之。麻黄、杏仁能行气透肌腠,旺盛血行,驱除风湿。薏仁能疏通血脉而利湿,与麻黄麻黄配伍杏仁、薏仁、甘草合方,凡有发热、风湿肌炎、风湿关节痛,并皆治
附:麻黄根
麻黄本辛温,其根则味甘平,麻黄为梳卫药,解表有升有散,而根为和营
药,能敛汗。麻黄根多配以川朴、芍药、人参合用以敛自汗。
2.桂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
功用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温化水湿。治风寒表证,风寒湿痹,经闭腹痛,痰饮蓄水。
经验配伍:
(1)桂枝
桂枝辛甘温,治中风外感湿痹。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
(2)桂枝、芍药
桂枝配伍芍药酸寒敛汗,解痉止痛,调脾胃。
(3)桂枝、芍药、大黄
桂枝配伍芍药加苦寒之大黄,治左下腹压痛,腹病挛痛,折之有条状鞭结,及结肠炎等虚实并见症有效。
(4)桂枝、甘草、葛根
桂枝配伍味甘草、葛根,解肌清热,走阳明,治项背强急者及感冒症,有痹痛痛楚者。
(5)桂枝、黄芪
桂枝辛甘温,治中风感冒有汗之症,配伍黄芪能治盗汗,二味合之能治小儿感冒及风湿性皮肤瘙痒症。
(6)桂枝、川朴、杏仁
桂枝配伍川朴、杏仁为治喘息之药。
(7)桂枝、附子
桂枝配伍辛温之附子,用于发热过高及自汗、盗汗及恶寒、小便不通症。
(8)桂枝、白术、附子
桂枝配伍白术、附子治风湿关节炎、脑出血后半身不遂。
(9)桂枝、龙牡
桂枝配伍龙牡,有恢复元阳之功,能治神经性过劳阳痿、遗精。女子梦交及小儿夜尿用之有效。若再加蜀漆可以用之治烧伤,解挛止挛,定痛退热,解烦躁。
(10)桂枝、防己
桂枝配伍苦辛性平之防己,通十二经,消腰以下至足之血分肿;与桂枝温煦鼓盈阳机之味相配伍,有消全身水肿之功。
附:肉桂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入肝、肾两经。
功能主治:气厚而发热,下行而补肾,能入命门,引火归元,养精髓,暖腰膝,利肝气,通血脉利关节,除风湿,收虚汗。治心腹冷痛猝痛,沉寒痼冷等症
经验配伍:
(1)肉桂、大黄
肉桂配伍苦寒之大黄,化积寒积垢,医赤白痢下,里急后重。
(2)肉桂、黄芩、黄连
肉桂配伍苦寒之黄芩、黄连,宁心固肾收虚汗。
(3)肉桂、五味子
肉桂配伍辛酸甘温之五味子,治抬肩虚喘、气短虚汗,并滋肝肾。
(4)肉桂、知母、黄柏
肉桂配伍苦寒之知母、黄柏,能通虚性尿闭。名“通关散”
(5)肉桂、车前、牛膝、六味地黄丸
肉桂、车前、牛膝,配六味地黄丸,壮肾阳,滋肾水,为“济生肾气丸”若加
附子,为“桂附地黄丸”以消阴散阴翳。
3.细辛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肾经。
功用主治:散寒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饮。治外感风寒,鼻塞头痛,风寒湿
痹,痰饮喘咳。
经验配伍:
(1)细辛、五味子、干姜
细辛配伍辛酸甘性温之五味子、辛温之干姜能逐饮,温化湿痰而定喘。治慢性虚性支气管炎。乃小青龙汤化裁,宜清风热,独取此法。
(2)细辛、白芷、藁本、藿香叶、羌活
细辛配伍白芷、藁本、藿香叶、羌活治风寒,太阳头痛。
(3)细辛、藿香叶、辛夷等
细辛配伍藿香叶、辛夷、苍耳、麝香、鹅不食草,研细面搐鼻,治鼻渊脑漏、慢性鼻炎。
(4)细辛、蜂房、熟地
细辛配伍蜂房、熟地下乳通结,治乳结。
(5)细辛、当归、川芎等
细辛配伍当归、川芎、白芍、白芷、丹皮、本、甘草治妇女带下,少腹冰冷而
痛,月经前后期不规律。
麻 黄【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等的干燥草质茎。【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质轻,苦泄温通,入肺与膀胱经,重在宣肺,药力较强。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以平喘。此外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功效】发汗,平喘,利水。【主治病证】1. 风寒表实证2.肺气不宣的咳喘证3.水肿兼有表证者【配伍】 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佳。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用量用法】 1.5~9g。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用。【药理】 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高血压及中枢兴奋等作用。桂 枝【来源】 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性能特点】 本品辛温发散,甘温助阳,入心、肺、膀胱经,既走表,又走里。发汗力虽不如麻黄,但长于助阳、温通经脉。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疗阳虚经寒血滞所致诸证可投。【功效】 助阳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主治病证】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症瘕。3、阳虚水肿、痰饮证。4、胸痹作痛,阳虚心悸。5、虚寒腹痛。【配伍】 1、 桂枝配白芍:两药相合,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用。【用量】 3~9g。【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诸出血证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药理】 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扩张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进胃肠蠕动及抑制肿瘤等作用。紫 苏【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叶。叶称苏叶,梗称苏梗。【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性能特点】本品辛温发散,入肺、脾经。既散肺经风寒,又理脾胃气滞,兼安胎、解鱼蟹毒。为治风寒感冒常用药,兼气滞胀满者尤佳。【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主治病证】①风寒感冒,咳嗽胸闷。②脾胃气滞证。③气滞胎动证。④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用量用法】5~9g。不宜久煎。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耗气,故气虚和表虚者慎用。生 姜【来源】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经。【性能特点】本品味辛发散,微温散寒。入肺经,散风寒而发汗解表,温肺寒而化痰止咳,为治风寒感冒与咳嗽所常用。入脾经善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并兼解鱼蟹毒。【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②胃寒呕吐。③风寒客肺的咳嗽。④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用量用法】3~9g。煎服或捣汁冲服。【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故阴虚内热及热盛者忌用。荆 芥【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花穗名荆芥穗。【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性能特点】本品辛香,微温不烈,药力平和,功在肺肝。生用长于发散,善散风发表、透疹止痒,为发表散风通用药,治表证及疹痒无论风寒风热皆可。炒炭性变收敛,善止血,治各种出血可选。【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②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③疮疡初起有表证者。④(荆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用量用法】3-9g。不宜久煎。芥穗力较强。止血须炒炭。防 风【来源】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性能特点】本品辛散微温,甘缓不峻,既走膀胱,又入肝脾,功善祛风胜湿而发表、止痛、止痒、解痉,为治风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或兼否寒热皆可投用。【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②风寒湿痹,风湿疹痒。③破伤风,小儿惊风。【用量用法】3~9g。入煎剂、酒剂或丸散。【使用注意】本品味辛微温,伤阴血而助火,故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羌 活【来源】伞形科植物羌活等的干燥根茎及根。【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性能特点】本品辛温苦燥,升浮发散,主归膀胱,兼归肾,药力较强。作用偏上偏表,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风寒头痛。②风寒湿痹。【用量】3~9g。【使用注意】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脾胃虚弱者不宜服;又辛温燥烈,伤阴耗血,故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 细 辛【来源】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等的干燥全草。【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含马兜铃酸)。归心、肺、肾经。【性能特点】本品辛温走窜,芳香气浓,入心、肺、肾经。既善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鼻塞头痛之良药;又能温散肺寒、化痰饮,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较甚者),阳虚外感。②鼻渊头痛。③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④寒饮咳喘。【配伍】细辛配干姜、五味子:细辛辛温,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干姜辛热,温中散寒,温肺化饮;五味子酸温,敛肺气,滋肾阴。三药相合,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治寒饮喘咳日久者效佳。【用量用法】1-3g。外用适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或肺热咳嗽者忌用。又有小毒,故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研末服更须谨慎。反藜芦。【药理】本品有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抑菌、抗组织胺、抗变态反应、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白 芷【来源】伞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的干燥根。【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性能特点】本品辛温燥散,芳香走窜,善除肺胃经之邪。外散风寒而解表,上通鼻窍而止痛。入阳明能燥湿散寒而止带,走肌肤能消肿排脓止痒而疗疮疹。最善治阳明头痛。【功效】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主治病证】①外感风寒或表证夹湿兼见头痛鼻塞者。 ②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③风寒湿痹,寒湿带下。④疮疡肿毒。⑤风湿疹痒。【用量】3—9g。【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故阴虚血热者忌服。香 薷【来源】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辛,温。[性能特点]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化湿和中而解暑,还能开宣肺气而利水消肿,功似麻黄,药力亦强,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最宜,素有“夏月麻黄”之称。【功效】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主治病证】①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②水肿,小便不利。【用量用法】3~9g。利水退肿须浓煎。【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有汗者忌用。藁 本【来源】伞形科植物藁本、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及根。【性味】辛,温。[性能特点]既能发表散寒,治风寒表证与表证夹湿;又能祛风胜湿、通痹止痛,治风寒湿痹与头风头痛。功似羌活,尤宜颠顶头痛。【功效】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主治病证】 ①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颠顶头痛。②风寒湿痹。【用量】3~9g。【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散,故血虚头痛及热证忌用。苍耳子【来源】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果实。【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功效】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主治病证】①鼻渊头痛,风寒头痛,表证夹湿。②风湿痹痛,风湿疹痒,疥癣。【用量用法】3~9g。煎服,或入丸散。【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有毒,过量服用易致中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血虚头痛者不宜服。辛 夷【来源】木兰科植物望春花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性味】辛,温。【功效】散风寒,通鼻窍。【主治病证】鼻渊头痛,风寒头痛鼻塞。【用量用法】3~9g。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宜用纱布包煎。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辛温香燥,故阴虚火旺者忌服。“辛温解表”里的“辛”是中药五味之一,‘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行血的作用,经常使用于外感表证,气血瘀滞。1、“辛温解表”里的“辛”的拼音意思
辛(xīn),是中药五味之一,‘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行血的作用,经常使用于外感表证,气血瘀滞。
2、辛温解表的拼音意思与造句
辛温解表(xīn wēn jiě biǎo ),治疗学术语。指用性味辛温的药物发散风寒,解除表证的治法。适用于风寒表证及风湿、风水兼有表邪者。
造句:辛温解表适用于风寒表证及风湿、风水兼有表邪者。
3、辛的其他意思组词与造句
辛(xīn),意思指辛辣,劳苦,艰难,悲伤。
辛辣,造句:一股辛辣的味道在桌子周围弥漫开来。
辛苦,造句:如果没有农民工的辛苦,就没有城市的繁华。
辛劳,造句:他是一个不辞辛劳的人,始终坚守岗位,主持地方公益事业筹集主要的款项。
辛酸,造句: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