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时,洛莉在一家大型艺人事务所工作,担任一名触及电影经纪人的助理。这份工作中,她需要给剧本写札记,从中学到了如何刻画故事。
不久,她被聘为一家制作公司的电影执行制作人,即剧情编辑。这份职业看似升职了,但工作重心从对内转为了对外,对于一个喜欢钻在书本里的人来说,这并不是她想要的。
后来,她去应聘了一份电视台的工作,从事连续剧开发。这份新的工作让她充满活力,她沉浸在热血沸腾的故事写作中。但一次在急诊室的经历,让她感到震撼,这是她在好莱坞的工作中不曾体验到的。她意识到,电视剧的情节永远无法再现急诊室故事的真实、伟大和深刻意义。与其把目睹的这些故事塞回电视剧里,她更希望自己的世界里充满着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
于是,她决定去读医学院。读医学院的过程中,她写下自己从医的经历和体验,开始为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这时,她写作和行医并行,既接触到真实的生活,又可以写作,她感觉找到了自己的天职。
怀孕后,她专职写作,在家办公。每天只和孩子打交道的生活,让她感觉孤立无援,再加上雌性荷尔蒙暴跌,她开始怀疑离开医学院是不是个错误的决定。虽然文字工作让她如鱼得水,但她的文字都是围绕一个让她着迷的话题:人类的心理。她不想放弃写作,开始重新考虑双重职业的可能性。她希望能够成为一名精神科的医生,既能和病人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帮助他们变得快乐,也能有时间从事写作,以及陪伴家人。在斯坦福院长的建议下,她开始攻读临床心理学的硕士。
几年后,她成了一名心理治疗师,因此也就有了这本书的创作。
从洛莉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不受限。她可以在30多岁的时候,重新入学接受教育,重新选择职业方向。对于我们,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是她写的4个治疗案例(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有做适当变动),和她自己被治疗的故事。在书中,或许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治愈自己的方法。
洛莉接受心理治疗的起因是她被男友分手了,分手理由是,男友不想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洛莉有一个8岁的儿子)。前一分钟还在和男友商量周末看什么电影,下一分钟被通知分手,洛莉的痛苦可想而知。
经朋友的介绍,她找到一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温德尔。身为一位心理治疗师,她完全了解心理治疗是怎样一个过程,但在被治疗的过程中,她还是和普通咨询者一样,陷入了自我封闭,不愿意向心理治疗师袒露内心想法的漩涡。
渐渐地,在温德尔专业的引导下,她认识到,被男友分手的痛苦只是表象,是遮盖她深层次痛苦的挡箭牌。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分手是促使我在那一刻去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但深藏在那背后的,是我内心的困顿和悲伤”。
她内心的困顿和悲伤是:写书的压力、自己的健康问题、父亲的健康问题、儿子很快就要长成大孩子的恐惧。
在一次次与温德尔的对话中,她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逐步走出了抑郁。
写书的压力:她答应出版社和经纪人要写一本关于幸福的书,但她迟迟下不了笔,总是找各种理由拖延。在收到前男友一封邮件的时刻,她才发现,她想要研究的不是幸福,而是意义。正如她不想拥有一段无意义的关系一样,我也不想写一本无意义的书。于是,她取消了这本书的约稿,即使这意味着,她要为此花费几年的时间,赔偿巨额的违约金。
健康问题:洛莉患有医生也说不明的疾病,困扰着她的生活。她逃避去面对这个疾病,但内心深处很担心。经过心理治疗,她意识到,与其成天担心,不如更珍惜当下的时光。
父亲的健康问题:洛莉的父亲心脏不好,洛莉很担心会失去他。父亲在参加完一次葬礼之后,对洛莉说,“我为你感到骄傲。”父亲的潜台词是:“我已经时日不多了。”父亲和洛莉相拥而泣,这是他们告别的方式。
儿子很快就要长成大孩子的恐惧:她意识到,她可以让扎克面对一个成天担心他会失去母亲的母亲,或者可以通过自己不明朗的健康状况,更明确地意识到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宝贵。无论爱与被爱,总免不了要面对失去,但知道有可能要失去,和害怕失去是两回事。
心理治疗其实是一个与内心的自我对话的过程,而心理治疗师就是那个引导你进行对话的角色。
我们不一定有寻找心理治疗师的条件,但我们可以通过自由书写进行对话,那也是一个自我探索和疗愈的过程。
愿我们都能直面自己的内心,自我疗愈。
三 、书中金句(实在太多了,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
1. 你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2. 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3. 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5. 哀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6. 如果你不能意识到“完美是幸福的敌人”,那你就剥夺了让自己快乐的权利。
7. 他们或许无法想象抑郁症状能在短期内缓解,但其实他们根本不需要去想。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大多数巨大的转变都是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累积而来的。
一步之中蕴含着许多可能性。
8.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描绘的困境:“水啊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能解我焦渴。”
9. 通向和平的道路正是与自己和解。
10. 既然我如此紧抓着痛苦不放,那我一定是从中得到了些什么。痛苦对我来说一定是有其意义所在的。
11. 不要评判你的感受。留意它们。把它们当作你的地图。不要害怕真相。
12. 虽然我感觉我的痛苦就存在于当下,但其实它也存在于过去和未来。
13. 大多数值得做的事情都不简单。
14. 哲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总结了这个观点:“太多父母费尽心思想要让孩子过得轻松点,到头来却让孩子们过得更辛苦了。”
15. 安宁,不是要身处一个没有嘈杂、烦恼和辛劳的地方,而是即使身处繁杂之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
16. 爱因斯坦说过:“在某一个意识层面上产生的问题,无法在同一个意识层面上得到解决。”
17. “所有洞察都只是心理治疗给你的安慰奖。”意思是:即使你拥有世上所有的真知灼见,但如果你在治疗之外的现实生活中不去作出改变,那再多的洞察,甚至治疗本身,都将毫无价值。
18. 这就像自然界的种植规律一样,如果你播种得太早,种子不会发芽;如果你种得太迟,虽然它也会成长,但可能会错过土壤最肥沃的时期。但如果你播种的时机刚刚好,那它就可以吸足养分茁壮成长。
19. 我行动得越快,看到的就越少,因为在飞速移动中,一切都变得模糊了。
20. 回避就是以不面对的方式来面对问题。
21. 四个终极问题是: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
22. 不确定性并不代表着丧失希望,而是意味着还存在可能性。
23. 当你正要睁开眼看世界,他的眼睛却即将闭上。
24. 如果我们不顾自己的感受,就像是行走在冰面上而不顾冰面下的暗涌,我们将无法得到安宁和快乐。
25. 痛苦并没有高低等级之分。
26. 当我们感到脆弱的时候,我们就像是生鸡蛋——如果摔到地上,蛋壳就破了,蛋黄和蛋白四处飞溅。但如果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富有弹性,那我们就会像是煮到全熟的鸡蛋——即使掉在地上受到震荡,也不会完全破裂,不会把周围搞得一塌糊涂。
27. 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
28. 并不是所有问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29. 你越是愿意认识到自己的脆弱,就越不会害怕。
30. 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
31. 我们生命中经历过的各种关系都不会真正结束——哪怕你永远都不会再见到对方。每一个你亲近过的人都会活在你的内心深处。过去的爱人、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不论他们是活着还是死了(不论这“死”是象征意义还是字面上的意思)——有意或无意间,他们都会唤起一些记忆,而且你常常能从他们身上看出自己是如何与自己和别人相处的。有时你会在心里和他们交谈,有时他们会在梦里和你交谈。
按照常规的字面上的理解,咨询应该是对一种现象的不确定而进行询问,这种现象可能是病态,也可能不属于病理范畴;而治疗是在确认了病情后开始进行的一系列方法措施。至于具体两者的区别,有相关文章供你参考——
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原则
“咨询”一词的含义有询问、商议、建议、忠告和给人以帮助的意思,最早的应用是在上世纪初,心理学家为人们选择职业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以后咨询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现代心理咨询包括对正常人的指导和帮助及对心理疾病病人的心理治疗。其中涉及职业指导、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姻家庭咨询等。本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国家,人们的家庭结构、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趋于减少,小家庭日益增多,由于家庭中成年人太少,一旦遭遇精神刺激或困难,能从家庭内部得到的支持和排解力量是极其有限的。再者,人们越来越强调自己的隐私,它不仅意味着家庭对外界,家庭内各成员间也要保有隐私。另外,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子女成长到一定年龄便要求独立自主,另立门户。这些思想有健康、积极的方面,但也影响了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近20年来,国内都市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肤浅化,缺乏深入的交往和感情交流,传统意义上的人情味越来越淡。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其结果是传统意义上的来自家属的社会支持网络大大减弱了,这时人们遇到心理困难便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咨询人员。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心理咨询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目前的心理咨询热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跨文化研究发现,在一些经济不发达、文化水平低的地区,人们对心理咨询没有认识和接受,他们认为:生病就该吃药,就该靠输入实实在在的治疗性药物和手术来解决问题。如果对他们谈话也能治病,他们会视为天方夜谭。只有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能逐渐理解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一样能作用于疾病的发生和预后。
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当代各种心理治疗派别是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心理治疗派别的创始人所处时代和社会不同,受到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的影响以及社会经历都不一样。他们对心理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理解,对病理心理和病态行为的认识形成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系列矫正病理心理和病态行为、促进心理健康的对策,建立了各具独特风格的心理治疗技术;进而对其成功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提出假说,形成其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心理治疗的理论,既集中反映了心理治疗创始人对正常心理和心理障碍的认识,也是心理治疗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技术就是他在医疗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不满意催眠治疗的效果,发现集中注意和自由联想对恢复病人遗忘了的记忆和消除症状更为方便、有效。他对治疗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重新认识和解释,提出阻抗和压抑(潜抑)的概念,并进而发展为:潜意识理论,性心理理论和精神结构理论。这些基本理论,加上神经症的病理心理假说,便构成精神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系统地反映弗洛伊德对正常心理和病态心理的认识,说明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机制,后来又促进了精神分析的进一步发展,从本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阿德勒、荣格、栾克以及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沙利文等人学习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别对其中某些观点进行修订和补充,提出新的理论体系,建立了个体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出生焦虑理论和各种社会文化学派别;并对精神分析技术作了相应的改进,发展而为现代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或统称为心理动力学疗法。
罗杰斯“以当事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心理治疗,强调人类具有了解其自身存在和建设性地改变自身行为的巨大潜力,具有自我实现的基本行为倾向;这是与生俱来的。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这种潜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以保证自身的存在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心理治疗的目标不是针对当事人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是使当事人在与治疗者建立真诚的相互关系中,重新、正确地体验他的矛盾和冲突,以促进自身潜能的实现。这一理论的建立,有其人本主义心理学根源,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重视内在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实现,但也受到现象学派哲学思潮的影响。根据现象学观念,罗杰斯认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努力了解当事人的现象世界,并改变他的现象世界。治疗者设身处地想当事人之所想,是了解当事人现象世界唯一的途径,而为当事人提供理想的人际关系则是改变他的现象世界最好的方式。现象世界的改变自然会导致其行为的改变。罗杰斯反对治疗者把外来的观点强加于当事人。他说:“我如不强加于人,他们会表现其本性。”这一“非指导性”原则体现了中国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哲学观点。
行为疗法是在桑代克古典的学习理论、华生等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一系列现代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这些理论的依据来源于动物实验和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适应性行为和非适应性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个体的病态行为是通过社会环境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可以运用“解除学习”的方法加以消除。行为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和训练,矫正各种病态行为,使个体能良好地适应其社会环境。行为矫正技术,充分运用了条件反射强化和消退的原理以及学习效果律,以发挥其治疗作用。行为疗法的兴起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精神分析治疗的严重挑战。
另有一类心理疗法是在强调理性思维和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艾里斯认为,人类行为,有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之分。按理性思维行事,可使人的生活富有成效、快乐、成功。而心理障碍则与不恰当的期望和非理性思维有关。教病人以理性思维,便可使他克服障碍。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艾里斯创建了理性心理治疗,或称理性情绪心理治疗。贝克的认知疗法,也是在相似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贝克认为,病人的问题大都起源于对现实的某些歪曲的认识,这些歪曲的认识则基于错误的前提和假设。因此,治疗者的任务是帮助病人了解哪些认识是歪曲的,并学会用较现实的方式去应付现实。
精神分析、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是心理治疗中三个主要的理论体系。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疗法,建立在各自的理论基础之上。例如,帕尔斯的格式塔心理治疗,强调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弗兰克的存在意识疗法,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家庭疗法,把家庭看做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存在着环性反馈过程。家庭成员的心理障碍其原因往往不在个人,而与家庭结婚、家庭交流紊乱有关。其他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很难在这里一一列举。但值得指出的是,近20余年来,现代心理疗法出现一种趋势,即将不同性质的心理疗法,综合起来运用,发展成为新的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就是把认知因素引进到行为疗法中而形成的心理疗法。这一总的趋势,成为一个新的心理治疗流派,即折衷主义心理疗法。一些心理治疗者认为,至今没有哪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理论使大家完全信服,但都能在医疗实践中发挥其治病的作用。于是一些临床家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体系,把不同的治疗方法结合起来,集各心理治疗流派之所长,取其精华,灵活运用;但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其思想影响可上溯到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吴伟士和精神病学家麦尔。
至于一般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疗法等,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以任何单一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治疗者往往根据自己对病人心理障碍的理解,分别给予安慰、鼓励、劝导、解释、暗示或保证,以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和应激能力,顺利度过危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